“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产业链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金山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系为例

2024-03-27 18:46宁芊庞杰
福建轻纺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产业链

宁芊,庞杰

(1.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为更好地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1],我国在“新工科”教育改革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提到要把学科导向变成产业需求导向,破除专业分割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把被动适应变成主动支撑引领。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同志认为,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再造要与科技、产业、社会等体系再造对接,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掀起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新工科的建设应该根据学校类型,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以充分发挥各类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上的不同优势[2],但多学科融合将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总方向。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理清多学科、跨专业、产业群的“新工科”教育发展思路,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3],重塑产业链中专业集群的互通、交叉和互补,努力实现多学科交融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服务产业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 食品产业链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设计

1.1 构建思政铸魂育人体系

在OBE教育理念下,对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凝练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双重目标,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明确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并将思政涵养元素,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

1.2 打造多维度融合下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是打造产业链的融合,针对现代食品生产中急需培养能够解决原料贮藏、食品营销、企业管理等多元化问题的人才新需求[4],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食品全产业链人才能力构架,制定多学科交叉的产教融合育人探索性培养方案,重塑“农产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群,重点构建“课程互通”“学分互认”“评价多元”三大环节,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深度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发展。

二是打造跨专业的融合,以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饮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为纽带,以工科为内核,促进理工结合、工农联合,辅以“文”“艺”学科作为延展和渗透,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处理食品复杂技术问题,同时能解决好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还能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立足于未来,在更广阔的学科专业空间中探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5],从而拓展知识生产体系和人才培养范式。

1.3 CDIO理念下的层递式实践模块化教学体系建设

以“校内实训中心、专业实践平台、校政企实践基地”为本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项目实践为路径,锻造能力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实践课程,作为突出高阶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形成了从“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再到“职业胜任”的实践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中,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多元发展、创新创业素质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权重比例更为合理,以“启蒙—参与—训练—实战”层递式训练模块为基本构架,制定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施—操作”理念,通过将学生教育培养分成:“感知—认知—知知—自知”四个阶段,让学生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获得应需养分,在夯实专业素养的同时,支持学生构建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应用型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自信。

1.4 “产—学—研—创”四方联动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与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构建综合性培养平台,时时捕捉最新动态和信息,针对不断变换的行业形势,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做出微调,使工程教育与产业转型紧密结合。平台的构建以校内实训中心、专业实践平台、“校—政—企—研”联合实践基地共同组成,在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再到职业技能的进阶中,完成平台项目开发的需求,继而依托“饮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完成成果的转化。推进“企业定制班”的建设和发展,以创新实践育人为基础,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企业进行定点式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养过程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学情,贯穿或分布在各学期,使定制班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作模式、岗位管理高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创新能力。

2 食品产业链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策略

2.1 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全覆盖

率先开展“专业课发挥思政功能”专项教改,不断探索推广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建设的经验,例如与时俱进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粮食安全”“四个最严”“食品安全战略”、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树立大食物观”等主题有机融入课程、实践当中,培养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深化职业理想和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的总目标。

2.2 基于专业融通下的内涵建设

充分发挥“饮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在开放课题、项目接洽和成果转化中的枢纽作用,面向全产业链,通过“农产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群的重塑,食品产业链课程群的构建,对从田间地头到生产经营再到消费餐饮整条链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食品产业链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引领性的探索。

2.3 校政企研深度协同育人

与当地市场监督部门、食品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形成“校—政—企—研”协同创新,共建省级“新工科”共建共享平台——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创新实践平台,探索四方合力下的产学研育人成才体系和由此形成的成果转化路径,从而反哺教学和服务中小型食品企业。为监管部门就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有效提高监管的靶向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地方应用型院校与福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6]。

2.4 多方协同助力下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人才的培养切实践行了从“知识应用”到“研究实践”再到“创新创业”的连续性实践锻炼,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进产学研高效结合,以解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问题。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专业所学融入创新创业实践。

3 教学特色创新

3.1 注重立德树人与专业知识、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打造以价值塑造作为引领,知识传授作为载体,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育人体系。把“思想认识、道德规范、职业素养”三种育人层面,内嵌于课堂教学和各种生产实践当中,循序渐进,实现全维度育人。

3.2 以工科为内核,构建多学科共通互融

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各主要环节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各专业在产业链中的支持作用,发挥专业之间的优势和互补。重点研究多维融合创新教学体系,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能力、思维培养的不均衡,达成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柔性培养。

3.3 以产业链为导向,建立新型校企合作

新工科建设的初衷是服务于产业,只有摸清地方经济的发展政策,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才能使新工科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应与“整个产业链和产业群”建立链接,探索政府搭建平台、校企深度参与的可持续的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4 结语

围绕食品产业链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从思政铸魂、融合筑基、模块强能、协同育才四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多学科知识体系、模块化能力培养和产科教协同育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食品专业构建了一套集理想、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产业链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产业链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产业链春之奏鸣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