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军,冯志军,李菁,肖萍
(1.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为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1]、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指明了方向。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已经明确将课程思政融入效果作为主要评分标准之一[3],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门设置了课程思政组[4],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从而实现全方面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基本做到门门课程含思政,每节课程有引领,坚持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中,努力将素养、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纺织机械概论课程在我校纺织专业学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研究至关重要,现阶段就纺织机械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偏向知识传授方面的教学方法研究以及课程思政的初步探讨[5-6],但是对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入效果不佳,存在一些硬融入、育人目标达成度低的情况,想达到真正把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思维“升华”还需要更多的努力[7]。文章将从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痛难点入手,着重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思政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思政资源、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纺织机械概论课程作为本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早期掌握的机械识图绘图、机械基本设计的能力以及纺织产业基本认识的基础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列举纺织机械的八大领域,分辨各大领域的主要机械、说出一些典型纺织机械的目的和原理、说出最新的纺织机械发展趋势;能够让学生结合纺织机械的相关知识,使用知网等平台搜集纺织机械等最新资源,分析简单纺织机械的目的和原理,设计简单纺织机械结构,并完成简单的报告材料的撰写工作,通过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纺织机械分析、设计以及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修养、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为后续纺纱学、机织学、染整概论、毕业设计等课程在纺织设备原理分析打下基础,可以以更加认真细致的态度完成后续内容的学习。
课程思政价值目标设置时存在目标偏向大而宽的问题,缺少对课程特点的分析,对目标进行细化,目标针对性略显不足,更多的偏向目标的堆叠,未根据纺织机械概论的课程特色进行设置针对性的思政目标。
思政元素主要采用课中老师讲解,整个过程学生缺少深度思考学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抬头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低,未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加之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低,被动的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
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案,利用学习进行线上线下学习,采用多种上课模式,如学生PPT 展示、完成科研论文、进行小组讨论、探索设计纺织机械结构等,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但是教学模式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方法叠加,缺乏系统的设计,很难为课程最终目标的达成服务。
现阶段主要是将本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资源整理堆积,放到学习通平台提供学习,但是缺少课程资源结构化的梳理、知识内容的再次提取、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为了刷课而学习,失去了学习的目的。
现阶段的纺织机械概论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期末考试,线上测试40%+出勤情况5%+课后习题50%+课堂提问情况5%。但是考核方式主要偏向纺织机械知识的检测,缺少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评价体系,未实现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一套新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案,注重立德树人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方位地提升。
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盘山路”模型,基于最终目标,采用螺旋上升,逐步提高的方式。通过关键目标的重复练习,重复记忆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效果,从低阶向高阶逐渐提升,从而达成最终目标。通过课程设计实现目标知、思、应、新的转变。知,知道基本知识的内容,知道基本方法,知道价值取向;思,思考理解知识内容,思考如何使用方法,思考做人做事的原因;应,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价值理念判定问题;新,形成新的想法,创新执行方法,辩证思考形成新的理念。例如,在纺织机械概论课程作业采用完成纺织机械分析报告的形式代替传统的简单回答问题,采用PPT,World 版本设备分析报告反复练习,搭配老师讲解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
纺织机械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课程内容偏向基础认识,并且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在课程目标设定时,较多考虑的是为后续课程的服务。课程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进行设定,其中素养目标设定偏大,在实际课程应用中存在素养目标混乱,无法达到有效培养素养目标的效果。基于此问题,针对纺织机械概论课程特点,将思政目标进行再次细化并确定核心思政目标,对素养目标中职业道德修养中的诚信意识,科学家精神中的探索精神及团队合作、工匠精神中的认真仔细作为主线进行反复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结合纺织机械的历史故事、纺织行业存在的噪音及污染问题、纺织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及国内技术创新等内容将其余的素养目标穿插其中,核心目标加分散目标共同作用从而达成最终育人目标。
基于学习通平台将线下与线上教学活动进行统筹,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全程精准连接,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节课课前学生自学观看视频等,针对思政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课中教师引导展开,优秀案例分享,再进行思考分享,通过教师引导递进的方式将思政目标进行内化。纺织机械概论课程内容每节课内容具有相似相通之处,主要包括了纺织机械的原理、发展进展、创新设计等内容,在课后作业布置时设置相同标准不同主题的作业,如不同设备分析报告PPT 版、word 版,通过重复练习,学生自评、团队合作、学习反馈,教师引导,将诚信意识、探索精神、工匠精神逐渐内化。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递进性任务让学生不断进步,实施启发式提问、指引性思考、团队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等由简入难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内容、能力再次加固、进一步促进情感升华与素养提升。例如,在讲解细纱机章节内容,课前在学习通上传纺织企业的噪音问题和危害视频,要求学生预习观看,通过学习通作业发布思考题目“如果您作为一名企业家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课前筛选出优秀思考,课上安排分享案例,老师重点阐述一名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行递进式思政元素融入。
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包含课程内容本身,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纺织机械概论课程内容包含了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学、染整概论、化纤生产等相关内容,可以从高校课程资源、仿真实验资源、企业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搜集,其中包含的思政资源杂而多,但是并非每节课程内容都有合适的思政元素,想做到节节课程有思政,课程思政润无声,还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纺织机械概论课程中的纺织机械具有共有性也有独特性,例如所有纺织机械具备的特点历史性、安全性、创新性,对一些较难寻找思政元素的内容着重寻找共性思政元素,纺织设备的历史变革可以引入政治认同中科学发展观和家国情怀,纺织设备中存在安全隐患可以引入职业道德修养,纺织设备的创新可以引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专利保护;部分纺机具有其独特的思政元素,例如染整设备中污染问题、纺纱设备的噪音问题可以引入社会责任感、非织造机械中口罩生产引入政治认同等。通过对纺织机械概论课程思政资源的系统整理,建立完善的纺织思政数据库,为后续纺织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提供思政素材。教学活动中也包含很多的思政元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有助于思政目标的达成,例如采用团体讨论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作业中设置认真度评分标准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作用中设置创新设计内容鼓励学生培养探索创新的科学家精神等。
重构考核方式,搭建知识、能力、目标全方位考核标准,打破传统重理论轻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方式,注重采用多样化、多元化、多维度的考评方式,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采用PPT 视频展示、设备分析报告、思维导图、期末考试、课上互动、章节测试等多样化的考核内容;采用学生互评、团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朋辈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自学能力;细化考核标准,设计知识、能力、素养维度的考核评价标准。如设备分析报告作业中,知识层面强调分析设备知识正确性,不存在张冠李戴情况;能力层面检查是否使用可以熟练使用知网等软件进行搜索和管理资料;素养层面检查学生的是否自己完成(诚信)、格式是否规范(工匠精神)、是否存在结构的创新思考(创新意识)。通过建立评分量表、考核方式公开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学,有目的地学,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指明方向。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的主战场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是否具备正确的三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高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效果也变得至关重要,纺织机械概论课程作为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纺织人才起到关键作用,对其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分析课程实际开展中存在的课程思政融入痛难点,结合课程特点从教学理念、思政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思政资源、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助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为达成育人目标提供支持,也希望为其它类似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