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背景下贵州民族服饰绣染工艺融合的研究

2024-03-27 09:15何晓倩
西部皮革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蜡染刺绣

何晓倩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许多非遗工艺都面临着遗失的窘境,贵州民族服饰的绣染工艺,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但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陷入了人力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对此,通过对绣染工艺的融合设计,推动其创新发展,充分展现出贵州民族服饰的文化性、地域性以及艺术性特征,为绣染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服饰刺绣与防染的工艺特征分析

1.1 防染工艺

防染工艺指的是利用蜡、线、木板夹等工具,按照一定的形状对面料进行染色,最终面料会呈现出留白纹样的印染特点。在贵州民族服饰的生产设计中,防染工艺的形式的较多,常见的有以覆盖工艺为主导的蜡染、以木板夹工艺为核心的夹染以及扎染等,这些工艺在贵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将防染工艺与地域特征和民族元素有机结合后,能够进一步强化贵州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展现出独属于贵州的民族特色和内涵。通过对贵州民族服饰生产制造业的调查分析可知,按照防染剂的性质,可以将覆盖防染工艺分为三类,分别是蜡染、脂染以及浆染。这三种工艺的操作手法相似,都是先利用防染剂在面料上画出纹路后,再进行染色水煮得到花纹。但这三种技法在面料上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蜡染的主要材料有蜂蜡、石蜡等,需要用到蜡刀,这种工具是由金属片组合而成,各个金属片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能够将蜡液留存在间隙中。蜡刀的形状较多,如扇形或者四边形等,不同边缘形状的蜡刀在功能方面也有所不同。想要在面料上绘制出直线条,就要优先使用边缘形状较平的蜡刀,想要更好地绘制出各种流动线条,应使用边缘弧度较大的蜡刀。贵州蜡染工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从业者结合自身需求,发明了许多特色的防染工具,如异性蜡刀等。在贵州省的安顺一带,布依族的民族服饰对图案花纹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异性蜡刀能够提高图案的绘制质量和效率,保证纹样的精美和细致[1]。

其次,脂染工艺需要用到树脂,将树脂制作成防染剂后上防到面料上,能够得到留白花纹。贵州省的惠水布依族就习惯于使用以枫香树脂为原材料的防染剂进行枫香染,在毛笔、竹签等工具的支持下设计出花纹体现到面料中,能够增强线条的流畅性和灵动性。并且惠水地区的布依族与周围民族的联系十分密切,在上防的过程中,还应用到了水墨画的技巧,使图案样式更具写意性和抽象性。

最后,浆染用到的材料有豆浆粉、草木灰等,这些材料加工而来的防染剂,十分适合做印花。在贵州省南部的三都水族,浆染工艺的应用频率较高。其主要的操作方法为,将花纹刻制在牛皮版上或者复合材料版得到刻花版后,将其安放到面料上再刮上豆粉、草木灰,静置一段时间待豆浆处于干涸状态进行染色去浆,就能够获得防染花布。由于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不同的民族喜爱的防染纹样存在差别,主要有三种元素,即鸟、花卉和鱼,以惠水布依族和从江苗族为例,前者的鸟类图案更加写实灵动,后者要更加抽象化。因此在贵州省不同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特点都存在显著的特征,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

1.2 刺绣工艺

我国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较多,苗绣是最具代表性的刺绣工艺之一。贵州的民族刺绣工艺均属于苗绣技法范畴内,共有21种涵盖了套绣、贴布绣、直针绣以及马尾绣等,这些技法的操作方法和艺术特征有所不同。例如,绞籽绣、打籽绣所呈现出来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较强,在龙纹的刺绣中采用蚊籽绣工艺,不仅能够使龙身的色彩对比明显,还能够展现出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堆绣、挽绣等工艺侧重于表达的图案的肌理感,而平绣能够使线条更加细腻流畅[2]。

从图案的层次感和节奏性的角度分析刺绣工艺,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缠线绣,如黎平缠线绣、织金缠线绣等,这两种工艺的整体节奏性和层次感较强。在几何纹样的制作中,堆绣、锡绣、数纱绣的应用较为广泛。以锡绣为例,其主要的操作手法为,在布料上缝制线套,这种工艺能够提高图案的光泽感和灵动感,避免刺绣过于沉闷。

贵州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形态不同,因此在设计图案、选取形象的过程中,角度和手法不尽相同。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对立体感、几何感、光泽感、机理感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性,而各种刺绣工艺的表达形式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少数民族在挑取刺绣工艺的过程中,会结合民族特色、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相应的刺绣工艺。

2 贵州民族服饰绣染工艺的融合分析

贵州民族服饰绣染工艺融合指的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基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历,将防染与刺绣工艺互相交融,并将融合后的工艺用于服饰的生产制作。现阶段,贵州少数民族绣染工艺的融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染片上点缀刺绣。另一种是将染片与绣片互相拼接,这两种融合方法在贵州的东西部应用频率较高。

2.1 非贴布绣融合工艺

非贴布绣融合技艺指的是,对面料进行防染后得到纹样后再利用刺绣工艺,如平绣或者锁边绣等,将绣染工艺相结合。贵州很多民族服饰上的图案都是非贴布绣工艺制作而来,如荔波青瑶、贵定小花苗等。在上衣的加工制作中,这种融合工艺的应用较多。

以六枝四印苗服饰为例,在制作图案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利用挑花技艺在防染纹样上做图案。在后背、裙子、上臂上进行蜡染留出空白区域后,再利用挑花技艺制作十字纹,能够提高服饰的层次感[3]。

在贵定小花苗的服饰中,很多蜡染纹样的制作方法都是几何纹样的拼接组合,如藤蔓纹样或者蝴蝶纹样等。在民族服饰的上臂、前襟、裙子等位置蜡染的过程中,可以留出一定的空白,防染完成后,再利用平绣、挑花绣等工艺,将纹样填充到空白区域,能够使图案色彩的对比更加鲜明强烈。

在荔波青瑶服饰中对非贴布绣融合工艺的应用较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在上衣、裙子等位置防染直线条、人纹等,再利用平绣、挑花技艺,将刺绣点缀到整体服饰中,在裙子的中心处做青瑶,能够强化纹样的细致性。

2.2 贴布绣融合工艺

贴布绣融合技艺指的是对面料进行防染后得到纹样,再利用彩色的布条、织锦等,对纹样进行组合拼接。在贵州的榕江仁里苗族、大方竹园乡苗族、威宁苗族等支系中,这种工艺的应用次数较多。

分析贵州各民族对贴布绣融合工艺的应用现状可知,在裙子的蜡染中,该工艺发挥出了显著的优势特征,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巧妙的拼接技艺,如多色横向贴布绣、拼格纹贴布绣、红绿双色贴布绣等。贵州省的大方竹园乡苗族、织金龙场苗族、大方显色母寨苗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环境也有所差异,但从服饰层面分析三者可知,其服饰的制作方法属于同一个支系,在运用贴布绣融合工艺的过程中,操作手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采用蜡染技艺对裙子进行防染后。再将窄条状的贴布绣以横向的方式缝制到裙面上。在裙子上做窄条状贴布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计方法,如单条贴布绣或者多条贴布绣,其颜色以红色为主,色彩的亮度和纯度较高。大方显母寨苗族与其他两族,在服饰方面有细小的差别,即在制作上衣的过程中会利用挑花刺绣进行点缀,还可能会将蜡染片拼接到一起。

相较于上述几个支系,榕江仁里苗族、凯里西家人等,在应用贴布绣工艺时,彩布片的拼接较多,并且蜡染的纹样较多,手工艺人可基于兴趣爱好,选择鸟纹、鱼纹等样式后,再将染布条拼接好组装成裙子,既能够保证裙子的实用价值,还能够提高裙子的美感。因此要科学应用贴布融合工艺。

2.3 绣染工艺组合设计

2.3.1 面积设计

在绣染组合工艺中,面积设计指的是防染工艺和刺绣工艺,在服装整体生产制作中的用量,对二者的面积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丰富服饰的细节。在贵州少数民族的许多支系中,服饰的设计都在面积方面呈现出了绣染工艺的组合对比。例如镇宁布依族,在服饰设计中刺绣工艺在裙子、上衣中的应用较少,但防染工艺的应用较多,两种工艺的使用面积在服饰中对比鲜明。

在以面积对比为核心的绣染融合工艺中,裙子对防染工艺的用量较大,而刺绣多用于服饰边缘位置的装饰,如衣摆、袖子以及领口等。在部分支系的长裙制作中,防染的纹样主要就是蓝底留白波点或者白底留蓝波点,再将刺绣片用于边缘处,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3.2 块状拼接

在贵州民族服饰绣染融合制作的形状设计中,重点在于防染片和刺绣片的拼接使用,主要的拼接形式为块状。在以块状拼接为主的绣染融合制作中,制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防染片和刺绣片的组合拼装较少,在防染服饰的边缘位置拼接刺绣片。另一类是将防染袖子和刺绣上衣进行整片、大面积的拼接。以丹寨白领苗族为例,其在制作服饰的过程中,就习惯于将上衣的袖子以及后领与防染片相拼接,同时在上衣的肩、前襟以及衣领位置会与刺绣片相拼接。而黄平革家人的服饰设计更习惯于采用大面积的块状拼接法,如对上衣进行大量的防染得到花纹后,再将绣片拼接到袖口、衣身等位置。裙子上不仅要做色彩一致的贴布绣,还要利用织带进行拼布绣,最终的成品质感较强,仿佛整套服装都是由刺绣片在蜡染衣物上拼接而成。

2.3.3 条状拼接

在绣染融合工艺中条状拼接指的是,将防染片和刺绣片通过条状的方式,拼接组合到一起。在贵州条状拼接工艺的使用代表有安顺岩蜡苗族、惠水鸭绒苗族、六枝大元堡苗族等九大支系。这种融合工艺的拼接方式较为灵活且随意,没有过多的限制,直接在裙子上竖向或者横向拼接条状染片。以安顺地区的岩蜡苗族和坝苗族为,前者的拼接方式十分简单随意,整套服装都是由防染片、刺绣片以及布条组合而成。而坝苗族的上衣大多为刺绣或者蜡染刺绣拼接,下身会采取竖向的方式进行防染片的拼接。

3 绣染融合工艺的表现特点

随着贵州民族服饰防染工艺的不断发展,贴布绣和非贴布绣也得到了进步,有效弥补了传统单一防染工艺不足。将绣染融合工艺综合运用到贵州民族服饰的生产制作中,能够赋予服饰新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色彩。贵州有10 个以上的支系在运用防染融合工艺,其在选择防染纹样的过程中,以蓝色系原色为主,将刺绣应用到生产制作中,丰富了服饰的色彩,既展现出了刺绣的装饰作用,还提高了服饰的整体层次感。例如,在蜡染纹样中利用平绣工艺,绣出花心点状的彩色类图案,能够促进服饰的饱满程度,起到点缀的效果[4]。

其二,质感。非贴布绣的融合工艺使单一防染布的质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荔波白裤瑶的平绣块,就充分体现出了线条感。而贵定小花苗和荔波青瑶,所呈现的对比效果要更强烈。贴布绣的融合工艺,在拼接各种染布条的过程中,布块的面积较大,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还有许多支系会将光泽感较强的布块拼接到一起,使服装的质感更加出色。

其三,图案。非贴布绣工艺能够使图案更加细腻和细致,并且挑花、平绣等技艺的灵活度较高,手工艺人可以设计创作的图案不受限制较为自由,能够根据现实需求灵活的表达各种图案。相较于非贴布绣工艺,贴布绣融合技艺在图案表达层面的细致程度较低,但其色彩视觉冲击效果要更强[5]。

绣染融合工艺的发展和运用,为贵州民族服饰的生产制作工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贵州民族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绣染融合工艺的开发和运用,进一步提高服饰的质感、美感、实用价值,吸引更多人主动学习绣染工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6]。

4 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工艺的创新发展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贵州民族服饰染绣工艺中的蜡染、脂染、马尾绣、平绣等技艺,想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就要进行创新研究,将防染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利用融合工艺生产贵州民族服饰,能够提高产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贵州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得以弘扬。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蜡染刺绣
苗族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清新唯美的刺绣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蜡染手绢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