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舒月,金梦婷,胡方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共有100首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作为其中之一,出自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医学统旨·卷三·咳嗽》云:“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宜清金化痰汤。”[1]另据《医学统旨·卷五》载:“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栝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若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一钱。”[1]清金化痰汤历来皆用于火嗽。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4]、重症肺炎[5]等咳嗽属痰热壅肺证者。
类方是指相似之方,是某些类似方剂的集合,主要是根据方剂某些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这些特点可为组成结构、功效或主治,而挖掘类方有助于掌握方剂的配伍特点,便于临床加减用药[6]。现代关于《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7-12]和实验研究[13-18],其相关的古籍文献研究甚少。通过梳理古籍文献中清金化痰汤及其类方的经方原文、历史应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该方的治疗思路,掌握其适应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学、科研及临床研究。
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卷三·咳嗽》载:“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宜清金化痰汤。”[1]此处为关于清金化痰汤的最早记载。清金化痰汤后被明代医家黄河的《济世丹砂》[19]和武之望的《济阳纲目》[20],以及清代日本医家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21]所收录,且药物和适应证均相同,皆用于治疗火嗽。
在明代,除了《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还有吴元溟的《儿科方要》[22]和马兆圣的《医林正印》[23]均记载有清金化痰汤。药物上3首清金化痰汤仅麦冬、橘红、贝母3味药相同,其他药物均不一致。在适应证上,《医林正印》清金化痰汤亦用于治疗火嗽,而《儿科方要》清金化痰汤用于治疗火热乘肺所致的吐血、咳嗽气急。虽然3首方剂药物不同,但均具有清金化痰之功,皆能用于治疗咳嗽,故同名为清金化痰汤。
清代医家姜天叙所著《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杂病·咳嗽》载:“如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咳喘上壅,甚则风嘶咯血,其痰咳而难出者,色黄且浓,此火热乘肺也,清肺化痰汤(栀子、黄芩、知母、贝母、麦冬、桑白皮、桔梗、茯苓、橘红、瓜蒌仁、甘草),或加黄连。”[24]清肺化痰汤与清金化痰汤方名虽然不同,但药物组成一致,适应证也相差无几,均能治疗痰热乘肺所致的咳嗽,只是药物剂量未记载。故《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所载清肺化痰汤应为姜天叙摘录《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后,把“金”改为“肺”,清金化痰汤重命为清肺化痰汤。清金化痰汤在重要古籍中的记载见表1。
表1 清金化痰汤在重要古籍中的记载
2.1 火嗽理论的发展 火热致咳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有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25]其指出了火热伤肺可致咳喘。但一直到唐宋时期,众多医家仍承袭《素问·咳论篇》的观点,认为咳嗽为肺感于寒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四·咳嗽诸病》曰:“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26]直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六·治暴热咳嗽诸方》云:“夫肺主于气,气为阳,阳盛则生热也。此皆脏腑不调,经络否涩,邪热客于上焦,气道不利,痰实积聚,胸中烦闷,故令咳嗽也。”[27]其指出了内热伤肺,痰实积聚,阻塞气道而致咳嗽,并记载了紫菀散、百部散等方。外感火热之邪而致咳嗽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咳嗽论》,其言“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咳嗽”[28],阐述了六气皆能致咳。随后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三·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二十五》进一步论述六气所致咳嗽,并云:“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29]用黄连解毒汤等清热泻火之品加减治疗。元代朱丹溪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其“六郁”学说,以及“百病兼痰”理论,在《丹溪心法·卷二·咳嗽十六》中言“火,主清金化痰降火”[30],提出了火嗽。朱丹溪认为“气有余便是火”,在认识火的过程中,一直围绕着气火关系。木生火,木与火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气与火的关系。气郁化热,热极化火,木火刑金,故而火嗽变生。自此,火嗽理论基本成形。后世医家多有遵丹溪之学,火嗽理论随之发展。
综上,火嗽理论在秦汉时期开始产生,至宋金元时期趋于成熟。有研究[31]认为痰证理论亦直至宋金元时期才逐渐形成独立体系。故而至宋金元时期,随着火嗽与痰证的理论发展,治疗咳嗽采用清火化痰的方法亦随之而生。
2.2 清金化痰法溯源“清金化痰汤”虽首载于《医学统旨》,但“清金化痰法”却首见于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丹溪心法·卷二·咳嗽十六》言:“咳嗽,有风寒、痰饮、火、劳嗽、肺胀。……火,主清金化痰降火。”[30]可知朱丹溪认为因火而致的咳嗽需降火,采用清金化痰之法。《丹溪心法·卷二·咳嗽十六》中戴思恭有云:“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30]注明火嗽的主要症状为有声、痰少和面赤。《脉因证治·卷上·逆痰嗽》云:“火之嗽,病因火盛生痰、铄肺金也,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嗽无痰,或唾血痰。”[32]其进一步完善了火嗽的症状。在《丹溪心法》咳嗽篇记载清金丸与清化丸同用,能泻肺火,降隔上热痰,亦专治热嗽及咽痛[30]。后世医家多有据此创制出清金化痰丸,用治火嗽,如《医学纲目》[33]和《赤水玄珠》[34]所记载的清金化痰丸即是清金丸和清化丸同用。
综上,朱丹溪所提出的治疗火嗽的方法,可归纳为“清金化痰法”,症状为咳嗽有声,痰少而面赤,甚则干嗽无痰,或唾血痰,方药主要采用清金丸、清化丸等清肺化痰之品。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遵朱丹溪之学,采用“清金化痰法”治疗火嗽。如明代《医学正传·卷之二·咳嗽》记载:“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黄芩、海石、栝蒌、青黛、桔梗……(戴氏曰:有声痰少面赤是也),蜜丸噙化。”[35]清代《医学传灯·卷上·咳嗽》云:“大抵四时咳嗽,虽有不同,而东南之地,往往多热多痰。先用清金化痰之剂,方可各治其本。”[36]
《医学统旨·卷三·咳嗽》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痰湿也……火热则清之。”[1]其提出了清金化痰汤证,即“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载方“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栝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若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一钱”[1]。清金化痰汤虽为叶氏所创,但也与朱丹溪清金化痰法有颇多相似之处。主要依据如下:其一,《丹溪治法心要·卷一·咳嗽第十八》所记一案,“一妇人积痰嗽:黄芩、黄连、香附、贝母、栝蒌、生甘草、陈皮、茯苓、白术、知母、杏仁、桑白皮”[37]。清金化痰汤与此案之药仅3味药之差,此案用黄连、香附、杏仁,清金化痰汤皆不用,而加用桔梗、栀子、麦冬,桔梗宣肺化痰,栀子清肝经之热,麦冬润肺养阴,加入这3味药可增强清金化痰之力。黄连、香附皆不入手太阴经,亦无清金、化痰之力,故不用。据《本草衍义补遗》所载,杏仁“其性热,因寒者可用”[38],与清金之意相悖,故亦不用。其二,《丹溪心法·卷二·痰十三》有云:“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在上,加上引药。”[30]清金化痰汤中原有二陈汤中橘红、茯苓、甘草,至于去半夏,主要是考虑半夏之燥性,肺热伤津容易化燥,故去之。而瓜蒌、浙贝母皆为质润之品,更加适合肺热、肺火较甚之证。这与《丹溪心法·卷二·咳嗽十六》载“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蒌、贝母”[30]相吻合,清金化痰汤证中亦有咽喉干痛,因而去半夏,而采用瓜蒌仁和贝母。其三,《丹溪心法》清金丸用了知母、贝母等分,再加上巴豆霜制为丸,用于治疗食积火郁嗽。清金化痰汤也取知母、贝母等分,用于治疗火嗽,疑有清金丸之意。其四,考《医学统旨》全书多有引丹溪之言,说明了叶文龄多受到朱丹溪学说的影响,其在朱丹溪思想的影响下创制新方的可能性较大。其五,清金化痰汤中所用药物的功效也多与朱丹溪所著《本草衍义补遗》[38]相同。因此,清金化痰汤应是叶氏在《丹溪治法心要》妇人积痰嗽案中所记载的方药的基础上,结合朱丹溪的清金化痰法,进而创制的一首新的汤方。
4.1 治疗思路 清金化痰汤所治之火嗽承袭朱丹溪的火嗽理论,亦由木火刑金而起。木生火,故火之源头在肝胆,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木火上炎,逆而犯肺,灼伤肺金,肺气不利,以致咳嗽、气喘;气郁津凝,聚而成痰,痰与热结,则咯痰,痰色黄而浓;火热上炎则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火灼肺阴,则痰嗽而难出;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热毒壅肺,则痰出腥臭。故陈皮理肝经之气郁,茯苓、瓜蒌仁、浙贝母化肝经之郁痰;黄芩和栀子清肝经之火热、少阳之热,内传阳明则用知母截断;上犯于肺,则用桑白皮清肺,且与桔梗,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热甚容易伤津,故用麦冬滋阴生津。甘草缓肝之急。全方共奏清金解郁、化痰止咳之效,俾郁火得发,痰湿得化,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复常,则咳嗽止、余症消。久热伤阴,肺阴亏虚,虚热内扰,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故加天冬、阿胶清肺降火,滋阴润肺。
4.2 制法考 《医学统旨·卷八》中提到麦冬“去心,否则令人烦”,瓜蒌仁“凡用炒,去壳去油”[1],故此方中麦门冬去心用,瓜蒌仁炒用。但经研究发现麦冬在古代本草医籍中去心与不去心争议较大,且临床上未见麦冬心有令人烦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心与麦冬所含化学成分一致,但因占比较小,即使各成分含量较高,对总体作用功效影响不大,故在临床上可不作去心处理[39-40]。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卷之二·栝蒌实》曰:“取子剥壳,用仁渗油,只一度免人恶心,毋多次失药润性。”[41]由此可知,瓜蒌仁炮制后可免人恶心。而明代李中立在《本草原始·卷之二·栝蒌》中记载:“子去壳取仁,去油。亦有不去油、微炒者。”[42]可知在以前众医家使用瓜蒌仁不一定会炒制。药理[43]研究表明瓜蒌仁和炒瓜蒌仁的化学成分含量相差无几,两者均属于质量较佳的中药饮片。故而在临床上瓜蒌仁依然遵原书炒制。炒瓜蒌仁可以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4]的方法来炮制。
5.1 功用的衍化 随着火嗽理论与痰证理论的发展,《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在功用方面的类方衍化主要分3个方向:其一,加强清脾胃经火痰的作用,用于治疗食积嗽。如明代医书《古今医鉴·卷之四·咳嗽》[45]记载了二母宁嗽汤治疗因伤酒食而致的咳嗽吐痰,为清金化痰汤去麦冬、桔梗,加生石膏、枳实、五味子而成。石膏归肺、胃经,可泻肺胃之火热,枳实可化痰除痞,五味子可敛肺止咳,全方配伍,加强了清胃经实火、理气化痰的作用,可清胃泻肺,祛痰化浊。《济世全书》[46]、《济阳纲目》[20]、《杂病源流犀烛》[47]和《杂病广要》[21]亦记载了二母宁嗽汤用于治疗食积嗽,方药和适应证与《古今医鉴》二母宁嗽汤相差无几。
其二,增强化清肺经实痰的力度,用治夏月火嗽等火与痰皆在肺经的咳嗽。如《古今医统大全》[48]黄芩知母汤为清金化痰汤去麦冬、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加杏仁、天花粉。桔梗主升而杏仁主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宣降肺气、祛痰止咳之功得以增强,全方共治暑热灼肺,肺失宣肃所致的夏月火嗽。《景岳全书》[49]黄芩知母汤与《古今医统大全》黄芩知母汤方药相同,不仅用治夏月火嗽,亦用治心肺火邪上炎而鼻塞者。清代医书《医医偶录》[50]、《笔花医镜》[51]和《医学答问》[52]所记载的黄芩知母汤皆可用治火刑金灼肺液而致的火嗽烦热,咳嗽浓痰者。
其三,增加补虚之力,用治痰嗽。如《万病回春》[53]清肺汤为清金化痰汤去知母、瓜蒌仁,加当归、天冬、杏仁、五味子、生姜和大枣。当归活血通络,天冬滋阴润燥,杏仁祛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加强补虚化痰的作用,主治痰嗽。而《儒医心境》[54]清肺饮加减则为《万病回春》清肺汤人参易天冬,补虚力度更大,可用治肺脾两虚。痰热壅肺的咳嗽。
综上可知,在其类方衍化的过程中,加强清脾胃经火痰者和增加补虚之力者,主要通过增加相应的药物,而增强化肺经实痰者,则需减去《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化脾经之痰的药物橘红和茯苓。
5.2 适应证的扩展 《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作为火嗽的代表方剂之一,其适应证主要为咳嗽。明清医家通过对《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及其类方进行化裁,使得其适应证上由咳嗽,扩展到喘证、声哑、时行赤眼症、鼻证、肺痿和肺疠。
在喘证方面,《医学统旨》降火清金汤为《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去瓜蒌仁而成,用于治疗胃中有实火,上冲逼肺金,加膈上有稠痰而发的火喘。《济阳纲目》降火清金汤则沿用此方治火喘。在声哑方面,《医学统旨》清咽宁肺汤为清金化痰汤去陈皮、茯苓、麦冬、瓜蒌仁,加前胡而成,用治痰热壅肺所致的声哑,被明代的《证治准绳》[55]和《济阳纲目》[20],以及清代的《金匮翼》[56]和《医碥》[57]所沿用。明代马兆圣在《医林正印》[23]中把清咽宁肺汤重名为清咽宁嗽汤,其余药物与适应证均与清咽宁肺汤无差。清代《眼科阐微》[58]的清咽宁肺汤为《医学统旨》清咽宁肺汤加陈皮、半夏,用治时行赤眼症伴咽喉不清。在鼻证方面,《罗氏会约医镜》[59]黄芩知母汤取《景岳全书》黄芩知母汤之意,用治心肺火邪上炎而致的鼻塞流涕。《医学集成》[60]则用黄芩知母汤治鼻中干燥。在肺痿方面,《外科正宗》[61]的清金二母汤为清金化痰汤去栀子,加当归、白术、紫苏、杏仁、柴胡、五味子,用治肺痿,症状表现为多嗽少痰,午后发热,口干,烦躁不宁。在肺疠方面,清代梁希在《古今医统大全》黄芩知母汤的基础上加了煅牡蛎、玄参和郁金,煅牡蛎化痰软坚,玄参滋阴降火,郁金行气化郁,三者共奏消疠之功,用治咳嗽日久而致之肺疠[62]。
随着火嗽理论和痰证理论在宋金元时期的成熟,咳嗽采用清火化痰的方法亦随之应运而生。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完善了火嗽的理法方药,其用于火嗽的治法可归纳为清金化痰法。明代叶文龄在丹溪之学的启发下,结合清金化痰法和《丹溪治法心要》中妇人积痰嗽案所记之方药,创制了用于火嗽的汤方清金化痰汤。
《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后被《济阳纲目》《济世丹砂》和《杂病广要》所沿用,且在《医林正印》和《儿科方要》中记载了同名异方的清金化痰汤,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记载了同方异名的清肺化痰汤。
《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的类方在衍化过程中,其功用衍化方面可分为加强清脾胃经火痰、增强化清肺经实痰和增加补虚之力。在适应证扩展方面,主要是肺经病症的扩展,且病理因素不离火与痰。可知火(热)与痰为清金化痰汤及其类方基本病因,痰热壅肺为基本病机,只是诸汤方火与痰的轻重不一,临床上可根据病状来进行化裁,治疗致病因素含有痰和热的其他病症,不应拘泥于一方一证一病。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的治疗思路和其制法进行了考证,希冀对当今临床和教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