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高中生不仅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还处于青春期,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探究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运动处方的制订原则以及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心理调适的运动处方制订方法,旨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调适;运动处方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运动处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效应案例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22]GH0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俊(1983—),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八中学。
高中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面对较大的课业压力以及生活上的各种阻碍时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调整,人们越来越看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本文探究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以运动处方的制订为切入点,希望能帮助学生调整负面心理情绪,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未来的生活,解决个人成长道路中的各种疑惑和难题,不断成长,实现个人的价值。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大概分为六类。
第一,不平衡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阶段,但其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在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容易出现不平衡性的特征,呈现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面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第二,不稳定性。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在该阶段呈现了极大的变化,这使学生容易存在心理上的各种矛盾,比如情绪敏感、性格冲动等。某些学生会将勇敢和冒险混为一谈,遇到事情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呈现不稳定性。
第三,自立性。高中生的自立意识正在不断发展中,因而在心理和行为上拥有较强的自立性。一些学生渴望从各种束缚中解脱,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较强,也非常热衷于展示自身以及发展个人的才能。
第四,进取性。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快,精力充沛,在处事和日常学习生活中普遍表现强烈的进取心,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进步。
第五,闭锁性。高中生的内心世界比较复杂、丰富,而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导致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闭锁起来,在心理上呈现一定的闭锁性特征。
第六,社会性。高中生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在面对各种社会性活动时,普遍表现得积极踊跃,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憧憬。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了较多的特征,而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获得制订高中生心理调适运动处方的参考依据[1]。
二、运动处方制订的原则
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以运动的方式帮助高中生进行心理调适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必要的运动处方制订原则。
第一,启发自觉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学生有意识、自发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在心理调适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要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第二,协同工作原则。运动处方的制订可以充分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也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并进。学校应基于协同工作原则,使心理调适方面的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
第三,学生主体原则。在制订运动处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情况,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采取多种手段,以运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排解负面心理情绪,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
第四,平等原则。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尊重自身与他人的差异,在心理调适的过程当中逐渐提高个人的价值认同感和自信心。
第五,点面结合原则。在运动处方制订的过程当中,教师既可以为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制订,也可以针对集体学生的普遍情况制订统一的运动处方,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排解负面心理情绪,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第六,“教为不教”原则。该原则指当学生存在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而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教师应当妥善处理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要注重引导的过程,而非直接主观决定如何解决学生当前的问题,以避免代替学生做决定的情况发生。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发展学生自立自主的意识,发展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这样,在面对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学生就能根据所获得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2]。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心理调适运动处方的制订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传统的高中体育锻炼以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花费十几分钟进行体能训练,然后让学生就某项运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最后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自由活动,课堂通常缺乏趣味性。此外,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全面,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教育观念落后,不重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运动本身是调节负面情绪和舒缓心理压力的良好方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若想达到提升高中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目的,教师应该注重运动处方的制订。在运动处方的制订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尤其要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感受其趣味性。教师不能将体育课程当作让学生自由活动的课程,要通过制订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高中学校也应完善相关设施,为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奥运冠军的采访视频和比赛视频等,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樣化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运动锻炼,同时拥有个人发展的机会,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基于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才能将相关运动处方落到实处,以运动的方式排解负面心理情绪,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足球运动处方的制订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为目的。对此,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足球运动比赛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通过创新运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趣味传球赛,让学生以五人为一个小组,四人围成正方形,一人站在中间,让中间的人负责用脚抢球,其他四人则负责用脚传球。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的趣味性,感受运动锻炼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他们在感受到心理压力、产生负面情绪时,能依靠运动来进行心理调适。
(二)制订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强调合理适当的运动
为了能够更好地制订运动处方,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个人心理情况和生理状态,制订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学生的运动锻炼应合理、适当,难度过高或强度过大的运动锻炼会适得其反。教师需要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系统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研究高中生的运动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的制订。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能力特征、学习情况、心理调适能力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加感兴趣或擅长的运动项目。例如,某些学生喜欢打羽毛球,而某些学生喜欢踢足球,分组有助于学生找到兴趣相同的伙伴进行锻炼。在心理调适方面,不同学生面对的学习和生活难题不同,教师应提前与学生沟通交流,获知学生当前心理上存在的疑惑和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等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运动,制订合适的运动处方。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运动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处方的制订中,从而为学生制订适度适量的运动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运动锻炼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对于篮球运动处方的制订,教师应当先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再充分研究篮球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进行运动处方的制订。一些学生难以熟练掌握篮球的运动技巧,肢体协调性不足,对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球姿势,让其进行近距离投篮,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3]。
(三)开发校本运动课程,发挥多主体的作用
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疏导,高中学校需要开发一套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授学生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应用于自身的心理调适,而开发校本运动课程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此,学校应当先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在开发校本运动课程的过程中,厘清运动的目的、内容、形式,通过设置动态化的调整机制,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对单个学生案例进行剖析,了解学生在心理调适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运动锻炼中的困难,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用以完善校本运动课程的开发,以帮助学生借助运动舒缓情绪。
除了开发校本运动课程,学校还要注重多元主体在运动处方制订中的作用,要主动联合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来完善运动处方的制订,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得到有效的引导,提升心理调适水平。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的家庭环境、落后的学校教育环境和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调适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高中学校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等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制订运动处方。学校可以与校外的相关企业或者运动俱乐部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投入运动锻炼中,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成立体操俱乐部,让学生能够在团体运动中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爱好;也可以开发校本体操课程,并积极与校外机构合作,聘请专业的体操指导教练来带领学生进行体操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体操比赛。这样能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体操运动技术,运用体操运动来进行心理调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4]。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联系,向家长分享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使家长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协助孩子通过有效的运动来进行心理调适。
结语
教师要充分了解高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的压力,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其能通过运动来进行心理调适;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其进行运动处方的制订与调整,促使其开展适度适量的运动。学校要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运动处方课程,同时发挥多主体的共同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总之,教师要明确运动处方在调节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使其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排解负面情绪,减轻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叶金勇.不同体能锻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干预效果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8(7):85-89.
朱可.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21.
周婷婷.不同类型运动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安全感及手机依赖的影响[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
陈华伟.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因素分析与心理训练措施[J].科技资讯,2020,18(26):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