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广慧
当下,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课堂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点,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充分运用学习信息分析、数据挖掘整合等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旨在通过人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影响促进教师智慧地教,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
在此背景下,生成性教学成了课堂的核心基础。所谓“生成性教学”,是基于生发思维,根据课堂实时状况机智灵活地调节与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自主探究的教学行为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高度融合,促使生成性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输入为本”的传统课堂向“输出为本”的智慧课堂的转变,有益于实现从教师中心彻底转向学生中心的课堂中心变化、从学生听讲转向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变化,从低阶接受到高阶思考的学习思维级别提升,引发深度学习的发生,有利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升级为“智慧型教学”。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充分运用生成性教学策略展开深度学习,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察,笔者对生成性教学有如下思考。
一、重视“开放”与“弹性”——智慧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系统构建
叶澜教授曾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掌握学习内容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乃至由此提出的不同问题或得出的不同答案是重组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由于时间、空间及反馈方式的限制,传统课堂“步步为营”的教学设计在“生成性”上明显先天不足,它以教师的预设为主,面面俱到,课堂容量高度密集,容易固化学生思维,与旨在让学习者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上建立联系的深度学习理念相左。而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智慧课堂具有较高的信息整合速度、强大的多方交互功能、多元的空间拓展能力、支持线上线下的运用情境,更有利于教师突破程式化的束缚,使课程生机勃勃,产生灵动的思想。
我校应用畅言智慧课堂,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在情境性学习任务、交互性检测任务、评价性优化环节,生成涵盖学生观点、测试结果、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互为辅佐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开放而弹性十足的智慧课堂生成性教学框架,使学习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连接了学习者和教育者,是极具翻转课堂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这个框架考虑更多的是整体系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学习过程的设计或有所不同,但都具有重视挖掘与运用生成性资源的特征。以“含英咀华品《红楼》,精读深思品经典”的任务群学习为例,活动前期组织学生在智慧平台每日打卡记录《红楼》原著批注,在班级空间讨论区讨论人物、情节、环境等文本细节,这些疑问可引入课堂设置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基于情境任务生发的文学评论写作成果则是落实“输出为本”的任务意识的成果,通过资源共享、线上点评等方式拓展课程空间,作为课堂知识点的巩固资源高效回应教学内容。这种应用实际上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既有开放性,又有弹性,高效连接了学习者和教育者,极具翻转课堂特色。
二、强调“互动”与“对话”——智慧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原则
深度学习理论倡导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建构,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和主动者。智慧课堂信息化手段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情境,变传统教学为多途径的混合式教学,以立体式的互动体系建构为学生提供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生成性教学应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资源、学生与资源的多维互动,给予充足的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资源、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原有的自己对话,在出现矛盾点、质疑点时诞生思考点,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
我校运用畅言智慧课堂APP,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开启点名、点赞、投票、评分、组内PK、话题讨论等功能,增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同时支持云平台共享学习成果和交流重点问题,能实现师生、生生共评,最大限度地将有关人员调动起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深入对话中激发深度思考。如开展思辨读写活动教学时,我组织了围绕“‘读书贵专还是‘博览全书”的主题讨论,实时投票、快速分组后每位学生都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了辩论,并在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实时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多维互动的方式比传统课堂更高效。在“即景体物,诗圣情怀——杜甫流寓西南时期即景抒情诗专题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讨论区反馈疑问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如:杜甫闲适诗歌与王维闲适诗歌有何区别?杜甫描写战争疾苦为何常选择从农业出发,从个体出发,而较少描绘战争的惨象?……利用投票功能,让学生选取最想讨论的话题后智能分组展开研讨,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回归社会背景充分研讨,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对话中形成学习成果,对杜甫即景抒情诗中的“诗圣情怀”理解更为深刻,扩大思维的广度,拓展深度。
三、善于“放大”和“调整”——智慧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资源运用
在智慧课堂教学框架中,既包括了预设性的学习过程,也包括了即时生成的评论、疑问、反馈、成果等有价值的交互活动,有利于刺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生成性教学资源实现质与量的飞跃;而信息技术平台的筛选、整合、排序、分类为教师依据学生学情反饋进行灵活设计创造可能。教师一方面要带着“放大镜”,善于利用技术平台反馈捕捉学生的关注点、疑惑点、争议点、疏漏点,以小见大地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好“方向盘”,基于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内容,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我校邬明燕老师教学《琵琶行》一课时,设置的开放性的讨论话题之一是“关于琵琶女的身世,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针对课堂话题在讨论区输入疑问,其他同学在话题下或点赞支持或跟帖评论。有关问题在预设之外却是基于对文本的细节处、空白处的追问。关于信息平台的归纳反馈,教师发现有关问题大都指向对琵琶女当时社会地位的认知,以“琵琶女命运之探”为主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实现了对主人公的情境还原和命运理解,在“以小见大”中实现对文本的纵深解读。
概而言之,智慧课堂在形式上是智能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在本质上是激荡智慧的育人课堂。在学科教学进入“素养时代”的当下,展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的高度融合的未来,我们还需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策略往纵深处继续钻研,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全面发展,让语文课程在深度学习中充满生机。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