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男,马慧林,孙红婕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急性脑卒中,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1]。ACI发病急骤,病情发展速度快,疗效的时效性明显,应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2]。静脉溶栓是治疗ACI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因脑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少量红细胞及纤维蛋白交联组成,溶栓药物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对血凝块的穿透性,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4]。脑供血的血管系统有两部分,前3/5由颈内动脉的分支供应,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等部位,称为前循环;后5/2包括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称之为后循环[5]。由于前后循环动脉在血流速度、管径、代偿机制、剪切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静脉溶栓的预后也有所不同[9]。掌握静脉溶栓在前、后循环脑梗死中的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前、后循环AC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类型的不同,分为前循环组37例,后循环组39例。前循环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5~66岁,平均(61.02±5.49)岁;后循环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7~68岁,平均(63.54±5.6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202011021)。
1.1.1 纳入标准 ①静脉溶栓开始治疗前脑功能障碍已持续保持30 min;②发病在4 h 内;③年龄在18~70岁者;④所有入组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6]中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手段确诊。
1.1.2 排除标准 ①既往发生过颅内出血者;②有颅内肿瘤或严重头颅外伤史的患者;③有活动性内脏出血的患者;④存在核磁共振(MRI)禁忌症而未做MRI检查者;⑤血糖<2.7 mmol/L或>22.2 mmol/L。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的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60055)。溶栓方法:按照0.9 mg/kg给药,最大剂量小于90 mg,用注射用水配置成1 mg/mL的终浓度,先在1 min内静脉推注10%阿替普酶,在1 h 内完成静脉滴注剩余的90%阿替普酶。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检查CT、MRI,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复查头颅CT及MRI。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 后的NIHSS评分情况,静脉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溶栓前与溶栓14 d 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及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1.3.1 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 后的评分情况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量表(NIHSS)[7]进行评分,总分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1.3.2 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有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
1.3.3 2组患者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8]比较 量表共有8个维度,主要包括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每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1.3.4 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基本痊愈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降低>90%;进步明显即降低46%~90%;进步即降低18%~45%;无效即症状无变化或加重[9]。总有效率=(基本痊愈+进步明显+进步)/总例数。
2.1 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 、溶栓14 d 后的评分情况 溶栓14 d 后,后循环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 、溶栓14 d 后NIHSS评分情况(分,
表2 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n(%)]
2.3 2组患者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 静脉溶栓14 d 后,前循环组SF-36量表各项指标方面高于后循环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n(%)]
2.4 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前循环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后循环组的69.23%,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可导致一次性或者永久性的脑组织受损以及由其支配的功能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影响力不容小觑[10]。据研究报道,急性脑梗死在恢复脑灌注之前,每分钟约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万个神经突触[11]。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脑供血是关键。
NIHSS评分是评估ACI患者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分数越低,状态越好,相对应的分数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本研究在发病时间4 h内对前、后循环ACI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组患者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溶栓14 d 后,后循环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前循环ACI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后循环,考虑是前、后循环在供血区域存在一定差异[12]。后循环脑梗死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相对前循环出现梗死病情更为严重,致死率更高,因此后循环ACI溶栓效果较差[13]。本研究还发现,2组患者溶栓前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14 d 后,前循环组SF-36量表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后循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后循环组的69.23%,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前循环脑梗死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有更好的预后效果。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转化、肝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均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