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024-03-25 07:04傅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江西赣州3414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甲磺酸规管阵发性

傅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江西 赣州 3414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类型,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患者头位异常改变导致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移位所致旋转样位置错觉,从而出现眩晕症状,由于后半规管易受到重力影响,所有该类患者中绝大多数均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以眼震、短暂旋转样感觉为典型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日常生活中发生眩晕,可能导致摔倒或受伤,此外该病具有自我缓解、容易复发等特性,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一种血管扩张类药物,可通过增加心、脑、耳蜗等血流量起到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作用,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但单独用药治疗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因此探索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联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本次研究针对观察组31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其对临床疗效、DHI、BBS、VSI等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脑病科收治的62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样本,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2∶19,年龄48-66岁,平均年龄(56.85±3.17)岁,病程1-73天,平均病程(36.77±5.52)天,该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1∶20,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57.13±3.20)岁,病程1-75天,平均病程(37.06±5.53)天,该组患者联合实施头部震动法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经相关检查,所有患者确诊为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②所有患者资料、随访记录等信息完整。③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原因或存在其他类型的眩晕患者。②近期做过眩晕并发症的手术或聋哑患者。③合并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等患者。⑤不同意参与、中途退出或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制造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商品名:敏使朗,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mg),每次口服12mg,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服用2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头部震动法治疗:①患者取正坐位坐于诊疗床边,医师于患者后方行Dixhallpike检查,确定患侧后告知患者头部贴于诊疗床取患侧卧位。②医师将患者头部抬起45°以中等力度快速撞向诊疗床面,反复5次,完成后协助患者90°转向健侧至平卧位,平卧位后保持1分钟,转向过程中保持头、身体同步。1分钟后按上述操作转至健侧卧位,重复撞向诊疗床,其他步骤同上。完成上述步骤后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扭转性眼震,应注意保护患者,以免掉下诊疗床。③对未出现眼震患者应协助其坐起,在起身时或起身后可能出现扭转性眼震,如仍未出现,则休息15分钟后重复头部震动法操作。

1.3 观察指标 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评定并对比两组痊愈(眼震、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眼震、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眼震、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等临床疗效水平,痊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基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定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躯体、情绪、功能等眩晕评分;DHI评分包含三个维度,计分为躯体0-28分、情绪0-36分、功能0-36分,分数越高表示障碍越严重。基于Berg平衡量表(BBS)、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BBS、VSI评分;BBS分值范围为0-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力越好;VSI分值范围为0-5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等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DHI、BBS、VSI等数据正态分布则采用表示,两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6.0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为痊愈19例(61.29%)、有效11例(35.48%);对照组为痊愈12例(38.71%)、有效15例(48.39%),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87.1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DH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情绪、功能眩晕评分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为(14.76±2.84)分、(15.18±2.96)分、(11.51±2.77)分,观察组为(8.29±1.57)分、(8.37±1.65)分、(4.84±0.93)分,可见两组患者的躯体、情绪、功能眩晕评分数据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组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情绪、功能眩晕评分数据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DHI评分对比

2.3 两组BBS与VS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BBS、VSI评分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 5);治疗后对照组为(38.15±2.53)分、(31.71±2.26)分,观察组为(50.22±3.71)分、(20.43±1.18)分,可见两组患者的BBS、VSI评分数据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BBS、VSI评分数据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BBS、VSI评分对比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由头部运动或创伤等因素所致,极易累及后半规管,因此该类患者多以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主。有研究[5]指出,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认为其与年龄因素有关,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虽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愈,但眩晕症状可能导致摔倒等情况的发生,因此需借助临床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目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复位法、药物治疗等方案为主,复位法治疗主要通过加速度等物理作用使脱落耳石运动,落入椭圆囊后可起到缓解眩晕的效果,但该类治疗具有较大个体差异,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6-7]。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作为组胺类衍生药物,对心血管、脑血管,特别是对椎底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可显著提高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还能增加内耳、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能对抗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浆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能延长大白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8]。临床中,Epley复位法为首选治疗方案,对眩晕持续时间<15秒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患者可能存在耳石粘连、半规管狭窄、黏滞性较高等情况,对此类患者通常经过多次复位治疗也未能成功将耳石复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局限性大、个体差异化较大等缺点[9-10]。Semont复位法采用幅度更大、速度更快的运动方式产生震荡效果,使耳石脱落、分离、复位,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但剧烈眩晕及呕吐、行动不便等人群难以完成该方案,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少。头部震动法与Semont复位法类似,均为通过较为剧烈的物理作用达到治疗效果,但头部震动法避免了患者自身的剧烈运动,通过医师外力对头部的震动使耳石呈自由状态,从而提高复位成功率及临床疗效[11]。由于中老年患者通常存在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血管条件差、微循环障碍等均较常见,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有效改善此类情况,配合头部震动法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DHI、BBS、VSI等水平的改善作用更显著[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DHI、BBS、VSI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疗效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头部震动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程度,促进病情转归,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水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甲磺酸规管阵发性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