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昆 曹敏慧 易秋远 李明洋 杨青林(通讯作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协同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1]研学旅行作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沿袭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学以致用的理念与教育思想,将“游”与“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放松身心、丰富阅历的同时,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也可以不断拓宽视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觉悟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国务院于2021年7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3]。
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国务院在2013年颁发了《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将中小学的“研学旅行”作为重要内容首次提出。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促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稳定开展[4]。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从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几个方面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了详细阐述[5]。2018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统筹安排研学旅行的举措,切实推进了研学旅行的开展与落实。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倡导下,江西省积极响应号召,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情况相继颁布一系列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落实到地方,2017年,江西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进全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江西省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2021年,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对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做出了明确规定,让孩子们“行走的课堂”有了标准规范[6]。
江西具有十分丰富的红、绿、古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陶瓷文化、非遗民俗文化、自然山水等文化高地。截至2021年,江西共有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759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21处[7],江西红色资源家底深厚,红色故事在江西省内广泛传唱。江西省内陶瓷文化享誉全国,江西省内窑口林立,有着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唐朝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八大民窑之一的吉州窑、千年瓷都景德镇等。截至2021年12月31日,江西省内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14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9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12人。江西省内还有着丰富灿烂的自然山水资源,江西共有4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要湿地、1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赣鄱大地上还有着全国闻名的茶文化、书院文化、古镇文化等。
笔者将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导入SPSS,并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其中克隆巴赫数值>0.9,KMO数值>0.6,说明量表内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很适合用于探索因子分析。基于此,本文进行以下调查分析:
目前,江西省内的研学旅行正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研学旅行次数仍较少。在实地调查研究与中学生群体访谈交流中,不少学生提到“希望能够提高研学旅行的次数”“学校甚至没有开展过研学旅行”。故笔者对于其参与次数和组织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次数少且研学旅行时长较短(见图1、图2)。
图1 学生群体研学旅行参与次数调查数据饼状图
图2 学生群体研学旅行研学时长调查数据饼状图
研学旅行为集体性实践教育活动,学生群体的研学旅行带领者以本校老师为主。此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研学旅行后的总结。
由图3可知,绝大多数研学旅行带领者为本校老师,占比约为67%,而教官、研学基地工作人员、旅行社等带队组织者占比较少。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希望可以采用专门的导游,给学生答疑解惑”是学生群体的心声。
图3 研学旅行带领者调查数据条形图
由图4可知,在研学旅行介绍后,中小学生群体的总结方式较为单一,同时存在不开展研学活动总结的情况。
图4 研学旅行总结方式调查数据饼状图
研学旅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新形势下优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方式。研学旅行凭借其开拓性、团队性、趣味性等特点,得到广大中小学生群体的青睐。在具体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群体能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参与,感受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
结合图5及表1信息,从参与研学旅行原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群体正以积极正向的原因参与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从参与研学的意义来看,“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获取知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成为学生群体的共识。
表1 参与研学意义调查数据表
图5 参与研学旅行原因调查数据条形图
由表2可知,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旅行的意愿程度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占比为74.36%,共计345人选择;而“非常不愿意,根本不想参与”和“不愿意,被迫参与”的占比较少,仅占6.68%。由此可知,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旅行的意愿强烈,甚至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引发了一波研学热潮。
表2 参与研学旅行意愿调查数据表
基于以上研学情况的概述,笔者进一步探究了中小学生群体对江西省研学旅行的满意度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口述访谈发现,虽然中小学生群体非常愿意参与研学旅行,但对其评价与满意度良莠不齐,这一点高中学生群体表现得尤为显著。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研学基地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课程设计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收集了一定学生群体对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满意度问卷(见表3)。
表3 研学旅行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表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课程设计等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群体参与意愿高,而满意度较低的“怪象”呢?笔者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群体在研学旅行中遭遇的问题。
由图6可知,在“研学旅行中遭遇的问题”中,“研学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课程设计与安排不合理”“交通不便”情况较为突出;此外,也存在组织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部分中小学生还选择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学旅行中自由度较低、研学基地物价水平较高、研学旅行进程较慢等问题。
图6 研学旅行中遭遇的问题调查数据条形图
研学旅行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与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偏好、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休戚相关。“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社会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探知了中小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新需求、新期待。
3.6.1 研学方式
由图7可知,偏好实践类(动手操作)的人数最多,占比达61%;其次是偏好走马观花类(具身体验),占比达28%,这类研学旅行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群体自身的主动性,在研学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而偏好理论类(理论讲解)的占比最少,仅占9%,而目前大多数研学旅行方式为理论讲解,中小学生很难从语言中深刻感受到科技、文化、历史、自然的魅力,在这类研学方式中,学生群体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实地调研,部分中小学生反馈在许多研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往往超过了实践部分,缺乏实践操作。
图7 研学方式偏好调查数据饼状图
3.6.2 研学队伍
由图8可知,研学队伍人数在“10人以下”“11~20人”更受中小学生的青睐。目前,江西省内研学旅行通常依照整班原则、整年级原则,人数往往是庞大的,一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在参观、实践时受人数的硬性要求而不能获得良好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体验。研学“体验游”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一锅端”式的研学队伍确实能够提升研学效率,但这同时也背离了研学旅行的初衷与目的,影响了研学旅行的质量。
图8 研学队伍人数偏好调查数据条形图
3.6.3 研学场地
由图9可知,单一的研学旅行场馆类型很难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偏好“露天式”和“场馆式”研学场地类型的占比相近,总占比为33%;而“露天式与场馆式结合”的多形式、多场景、多感官的研学旅行场地类型更受中小学生的青睐,占比高达67%。
图9 研学场地类型偏好调查数据条形图
3.6.4 文化资源
由表4可知,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资源均受到相当数量学生群体的喜爱,其中“自然山水”和“非遗民俗”更具优势。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学生群体更倾向于“自然山水类”和“历史文化类”。在实践调研中,不少同学表示“多开展红军长征方面的较长时间研学,感受红军时期的峥嵘岁月,培养家国情怀”“希望能更加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资源,让研学旅行更加丰富多彩”“增强研学的体验,感受学习品味中华文化”“希望研学旅行融合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一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研学更好地转化和发展”……可见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相当的感染力、感召力。中小学生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培育阶段,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着重突出文化资源,有助于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对文化资源的了解、认同,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赓续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资源。
表4 研学旅行融合文化资源调查数据表
目前,江西省省内研学旅行尚处于提质增速阶段,难以避免会存在一系列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专题访谈结果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综合分析,关于如何推进具有江西特色化研学旅行的适应性改善,笔者认为,应紧扣政府、研学基地、学校三个主体,紧抓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阶段,三方共同赋能,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研学旅行要发挥其立德树人的独有优势、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首先要保证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真正落地与正常开展。国家明确规定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研学旅行的实施,但本次实地调研发现依然存在研学旅行“缺位”的现象。在推进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许多学校自身的协调、监督与问责机制不完整,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缺乏有效性,形式主义等问题频发。江西研学实践教育处于提质增速发展阶段,在具体的实施阶段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克服矛盾,助力学生全方位、多方面成长,是需要着力关注的问题。第一,明确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定位、目标和要求,为学校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加大对研学旅行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鼓励学校积极组织相关活动;第二,设置专项研学旅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研学旅行经费,尽可能降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费用支出。还需要加强监管,避免研学基地乱收费、物价飞涨的乱象;第三,组建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指标,定期检查和评估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向学校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和资源支持,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为保障研学旅行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支优秀的研学师资力量能够让研学旅行更加持续稳定发展。在调研中,研学基地与学生群体均对研学高质量师资力量有了新的期待。研学导师不仅承担着组织管理的重担,还需要针对研学内容,将知识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每一位同学。目前,江西省内的研学旅行导师资源较为匮乏,师资大多由班级老师、教官等组成,往往在高效管理与讲解学习中有所取舍。可见,培育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师资力量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对研学旅行师资的培养,关键在于质量与稳定,师资质量为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引擎,而稳定的师资为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推进研学旅行师资优化,首先,加强师资培训。研学导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知识、研学目标和方法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学导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提高研学师资力量的整体素质;其次,健全待遇保障机制将研学导师质量与奖励机制挂钩,对研学导师进行评级,激发研学师资力量的内在源动力;最后,高校是推动研学师资优化的重要力量。应积极推动研学导师群体与高校耦合,培养研学旅行力量专业化人才。
江西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山水景观,是文化资源的战略高地。要避免同质化,走具有江西特色的研学旅行道路,就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精细课程设计,提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效能。第一,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龄段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的研学活动;第二,将研与学整合成一体,避免“只学不游”“只游不学”。出于管理与安全的考虑,目前江西省内的研学旅行往往会重视集体空间而忽视个人空间,学生很少有个人活动的时间,从而强行灌入知识而缺乏个人独到的体验与思考。在研学课程设计中,要尽可能向多形式、多感官、多场景的方向发展,实现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融合,使研学旅行教育的真实意义发生在学校之外[8]。第三,要充分挖掘江西省内文化资源的内涵,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为了实现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府、研学基地和学校等需要多方协同合作。通过多方协同,研学旅行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长处,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同时,协同合作还可以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例如,修学旅行在日本被视为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内容[9]。经过长期实践与创新,日本修学旅行已然发展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由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共同构建的一套成熟教育体系[10]。江西特色研学旅行也要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学校与社会资源、政府与研学基地、学校与社会公众等联动,让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社会层面获得更多正向因素。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破除困扰研学旅行的堵点、痛点,推动研学旅行发展提质增速。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能够通过实践与体验、多元化学习环境及促进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等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江西研学旅行目前处于提质增速时期,存在着研学旅行政策落实缺陷、研学旅行师资队伍薄弱、研学旅行设计课程单一、研学旅行特色资源匮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研学基地加强自身规范,还需要国家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为研学教育的规范运行给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地区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