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平衡主观性与专业性?

2024-03-24 10:41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观性课文文本

本刊编辑部

提问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兼具人文关怀的功能。作为情感较为丰富的语文教师,有时会受主观情感影响,面对教科书中的不同课文,难免会有个人喜好的取舍——对于偏爱的课文,会更激情澎湃一些;反之,可能仅是中规中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不愿面对的情况,多多少少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面对课文时,是否应该舍弃主观性的评价?如何避免这种“不够专业”的表现?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 魏老师

教师的主观性评价不能凌驾于教材文本之上

魏老师的提问,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辩证理解语文教材的问题。语文教材本身有其特殊性,章节基本是由单篇文本组成的群文单元形式呈现。不同的文本因其文体、风格不同,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从笔者的个人经历来说,确实存在教师因偏爱某一类文本而觉得好讲、因厌倦某一类文本而觉得课堂推进有难度的现象。

究其原因,首先,从学科本质上看,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具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其中的人文性很明确地指向对人性的剖析,即维护正义、传递良知、捍卫真理、向往文明等。面对语言文字,人们或多或少会受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熏陶,再经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加工,形成情感好恶。

其次,从身份和职业角度分析,作为文本的读者、鉴赏者以及讲授者,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是更深层次的带有学理性的浸染过程,而鉴赏和讲授的过程则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对教师自身有提升、有收获、有成就的文本自然会得到青睐,反之则容易被“边缘化”。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明确区分个人喜好与课堂教学的界限,“情感丰富”不能成为轻易取舍教材文本内容的幌子,主观性的评价也绝不能凌驾于教材文本内容之上。

教材中的文本作为在课堂上将学生和教师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客体,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立足语文教材,忠实全面地理解和讲授教材中的文本。教材本身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共通见解就是文本的主旨,也就是文本中所反映的确定性特征,即使这种特征有少量不确定性因素,教师也要依据语文学科素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复杂章法中探寻文本的整体性、写作背景、文体特征等“规定性原旨”。有了这样一个教师与教材相融合、相统一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才能树立教材的权威。教师也只有在正确认识教材之后,才能全面教授教材,厘清教材中文本内在的逻辑体系,明晰教材中的各种要素,才能避免个人偏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更好发挥教材蕴含的育人功能。(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马景广)

正确看待“主观性”,综合把握“平衡感”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主观性”是一个极为普遍也非常正常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必过于紧张,也无须自责。正视这个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便能与自己“和解”。

每个人都具有主观偏好,教师也不例外。正是有了主观性的存在,人的个体价值与个性魅力才得以充分彰显,也才有了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人类实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待不同类型、风格各异的课文,笔者也有类似本能的情绪性反应与注意力取舍,这种“主观”是基于个体经历、兴趣等因素自然形成的。

课程本身承载着价值选择、判断与传递的功能,对教师及学生的人格塑造、志趣涵养与灵魂化育具有潜移默化之功。语文课作为人文特质尤为明显的课程类型,其内容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优质素材与生动体现,这些内容也是由一个个人文个性强烈的作者书写的。因此,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与之呼应和共鸣的教师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倾向性。

教学都具有个体生成性,教学特色亦体现在此。如果我们要求教师教学不能沦为机械化、标准化的教育生产行为,那么容许教师发挥个性化的教学特长是必然之举。当然,这种个性化不能滑向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

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中的“主观性”和“专业性”?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字:平衡。

在课程目标与个人志趣之间谋求平衡。语文课程目标是总纲,是所有语文课程价值传递的根本指南。对此,教师要将个人的价值选择与主观评价融入课程目标体系,在保证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同时,将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部分展现到极致。例如,笔者喜欢浪漫主义,讲授李白的诗时更有激情,能将之讲到令学生着迷的程度。

在教师主导与以生为本之间谋求平衡。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复杂双边互动关系中,忽视任何一方的地位与作用都是教学的“灾难”,但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的学成。语文教师理应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在展现自身才能的基础上,将自己对某种类型、某方面内容的热爱转化到对学生的感化与引导之上;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各类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兼顾所有类型内容,尽可能完整而生动地传达给学生。

在兴趣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谋求平衡。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要避免因对兴趣的追求使教学走向极端。对此,笔者的做法主要是在自己兴趣浓厚的领域深耕细作,以最完美的样态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内心的偏见与定见,通过向老教师取经、在网上获取相关学习资源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对各类教学内容的讲授能力,将语文课讲授做到有个性、有爆点的高水平与完满化。(唐山市路北区龙华小学 韩林园)

立足课标,提升素养,科学取舍

教学上的取舍问题不仅限于语文,其他学科也存在。如何权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全面驾驭学科教学的能力。

古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毫无疑问,好的教师专业功底都很深,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并不是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每方面知识都特别擅长。比如笔者的初中语文老师,其曾经背过“四角号码”词典,所以教授古诗词和文言文得心应手、如痴如醉,而在讲到散文時,总感觉差点“味道”。其他学科教师亦是如此。如,英语教师或长于语法讲解而短在听说方面,或长于写作而口语是短板;数学教师可能立体几何研究得比较深比较透而代数就“平平无奇”……所以,教师不是全能的,更不是万能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全面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其次,深入研究新课标,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精心准备课堂教学。

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纲”,也是教师备课的“魂”和“骨架”,教材是围绕课标实施教学用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血肉”,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外衣”。所以,按照课标和教学目标,以大单元整体设计为抓手,选择可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取舍才更科学合理有效。如果不吃透课标,不弄清楚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策略,为上课而上课,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被动地选取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度,上再多的课、讲再多的内容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非但不能实现素养的提高,还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

最后,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扬长避短。

为扬长避短、集思广益,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可以集体备课或统筹授课。根据章节或话题板块,结合每个教师的长处和能力,决定集体备课主备人,以工作坊形式展开合作和讨论,形成年级学科教学案,整体推进。当然,每个教师面对的班级学生学情不同,教师要在集体备课教学案上适当增删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活”的教学个案,反对“拿来主义”和“照本宣科”。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堂教学讲授的详略,应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前提,结合预设目标科学合理地把握,切忌主观随意。(重庆市忠縣白石初级中学校 方平)

文本解读应规范专业

文本解读涉及文学价值(科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评价应该尽可能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将自己的情感和喜好过多地融入教学。在面对课文时,教师应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和讲解,尽可能地挖掘课文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为了避免“不够专业”的表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深入理解文本,遵循专业解读。一方面,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研究资料或者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方式,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背景、风格等,以便能够准确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应该遵循专业解读的规范和标准,备课时参考学术界对文本的解读成果,了解不同的解读角度和方法,同时注重形成便于所教年龄段学生理解、更为客观和专业的解读。例如,《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寓言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用,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抛开精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深度的哲理思想等不讲,组织学生辩论“愚公到底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讨论了一节课,却忽视了最核心的要义。教师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避免过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喜好,造成误读。

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课文。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避免主观性评价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但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文本。对此,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反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解读策略。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经典散文,作者通过对父亲送别时背影的描绘,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离别之痛、感恩之心以及生命中的瞬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背影》的独特魅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感悟。然而有些教师却在课堂上任由学生对“望父买橘穿过铁路违反交通规则”大谈特谈而不予纠正,甚至有学生通过查资料把父亲的行为解读为“娶姨太太丢人丢官后的愧疚”,教师不但不去正确引导反而还夸学生资料收集得全、角度新颖。这完全是谬读,没有挖掘出文本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对文本的专业解读,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综上,教师面对课文时应该尽可能保持客观的态度,注重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保持专业素养。这样可以避免主观性评价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马晓江)

猜你喜欢
主观性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