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云 刘晓宇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二十多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2010年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并自2011年起对区域内中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备案审议,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经审议合格后方可进入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至2022年,海淀区共备案审议5729门校本课程。其间,区内组建了专业审议队伍,对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给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稳固了校本课程建设成果,有效保障了校本课程育人质量。回顾海淀区校本课程备案审议工作的历程,提炼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是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是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引导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与国家课程有效配合,形成课程育人合力。校本课程建设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引发教师对教育本质、课程价值、教师作用和学生获得等的思考,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基本路径。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建设促使教师对课程育人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思考,为教师理解课程、实施课程、改善课程提供了试验场,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整体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校本课程备案审议机制是为提高学校课程建设水平而建立的,其包括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质量控制标准,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学校课程质量整体提升。《意见》中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包括进行需求评估、规范开发流程、组织课程实施、做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实施纲要申报、审议办法,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审标准,以保障校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备案审议的内容包括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方案、校本课程開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目录一览表及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学习材料等。其中,课程纲要又细化为课程开发背景、课程价值与定位、课程目标或意图、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保障等。区级层面的备案审议工作会给每个学校提供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专家评审意见,包括优点、不足和改进建议,帮助学校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
三是助力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利用校本课程备案审议的结果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是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初衷。从近两年海淀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情况看,课程目标都聚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小学和初中新登记备案的校本课程中,STEAM课程占比最多,计算机、外语、人文、戏剧和名著阅读等课程紧随其后,呈现明显的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特征。从校本课程功能上看,小学的校本课程以引发学生兴趣为主,体育、艺术类课程占比较多,也有部分思维培养方面的课程;初中的校本课程更多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主要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延伸和补充,并拓展多方面资源,促进学生思维与认知水平的进阶式发展;高中的校本课程主要为学科学习服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学生对学科课程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许多高中利用社会资源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校本课程建设聚焦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惠及每个学生的明证,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接下来,海淀区将积极推动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从“他主”走向“自主”,从外审走向内审,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督促学校建立内部审议审核制度,提高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能力,提高学校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