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莹,程红亮,胡培佳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3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临床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61
中医脑病包括中风、眩晕、痴呆、癫狂及颤证等多种脑部疾患[1]。因其所涵盖的疾病种类较广且发病率高,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重要医学难题[2]。中医治疗脑病的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其中针灸疗法更是因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优势[3],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全国名中医杨骏创立的“化瘀通络灸”在治疗脑病方面经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4-9]证实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程红亮师承杨骏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科研探索,在“化瘀通络灸”治疗脑病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化瘀通络药灸”技术。该法是将艾灸的温通作用与药物的化瘀通络功效相结合,加之药灸条燃烧时产生的气味经口鼻进入人体,三效合一,在脑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程红亮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安徽省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运用中药、针灸治疗中风、痴呆、眩晕等脑血管相关疾病。在传承经典和名师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化瘀通络药灸”,并成熟运用于临床。现将程师基于广义的“元神之府”理论运用“化瘀通络药灸”治疗脑病的经验总结如下,并对临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程师在总结古代文献和临床研究后发现脑与督脉、任脉、心经、肾经四条经脉的关系尤为密切,脑-督-任-心-肾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元神之府”。此理论的提出为临床针灸治疗脑病提供了新思路。《黄帝内经》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清代·吴尚先所著的《理瀹骈文》中指出“诸阳所会,百脉相通”,认为头部为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处,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脑髓空虚,轻则可致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等症状,重则可致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等。故程师在治疗脑病时尤为注重通经络、调气血以充盈脑髓。
脑与督脉的关系尤为密切,不仅体现在循行上,而且在功能上也相辅相成。《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于风府”。《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行脊中”、“入颅内”、“络脑”,并连接十二经和任脉,通过经脉气血灌注,将脏腑精气上输于脑,以奉养元神。此外,督脉还是任脉、心经、肾经与脑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督脉入络脑,与任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其分支上贯心。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会于龈交穴,一前一后在体内循环周身,共同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任督二脉通畅,则气血充盈,阴平阳秘,脑髓充养。督脉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而联系于肾,肾中阳气为先天之元阳,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可助脑发挥生理功能[10]。“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精生髓,髓充于脑,督脉上连脑,下入肾,脑髓得养则脑有所用。一方面,督脉的主干入脑,分支上贯心,心经可通过督脉与脑在神气活动上构成联系。另一方面,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循行到目系,由此入脑。心经的主要作用在于调神,心经气血运行通畅,则神志清明。由此可见,脑与督脉、任脉、心经、肾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督脉、任脉、心经及肾经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神气清灵。故程师明确提出脑-督-任-心-肾共同构成广义上的“元神之府”,决定脑的神志活动,在临床治疗脑病时重点选取督脉、任脉、肾经及心经穴位。
“化瘀通络灸”即压灸百会,悬灸神庭、大椎等穴以达化瘀血、通脑络、填髓海、醒神智之功效[11]。研究证明“化瘀通络灸”在临床防治脑病方面疗效肯定[12-14]。“化瘀通络药灸”则是将具有化瘀通络、开窍醒脑的药物与“化瘀通络灸”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该法不仅能通过艾灸的温通效应与药物的功效作用于人体,还能通过燃烧时产生的气味经口鼻吸收,进一步增强化瘀通络、醒脑开窍的功效。
化瘀通络药灸条是由川芎、石菖蒲、远志、水蛭等十一味中药研磨成粉,经现代工艺提取8g与艾绒20g充分混匀后制成。川芎、石菖蒲祛痰开窍,活血行气;远志祛痰、安神益智、交通心肾;水蛭、三七、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止痛。全方共奏祛痰化瘀通络,醒神开窍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相关并发症、眩晕等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无副作用。
2.1 “化瘀通络药灸”治疗血管性痴呆 程师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时按照通督任、调气血的治疗大法,确立了督任心肾取穴为主+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首取督脉组穴百会-风府-神庭,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灸之可通督调神、醒脑开窍;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灸之可维系各阳经阳气,鼓舞一身正气,调节气血之盛衰溢蓄;神庭乃督脉的上行之气聚集之所,且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论,神庭位于头部,临床常用于治疗脑部疾患。重用任脉穴之关元/气海,偏阳虚体质者多用关元穴,偏阴虚者则用气海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三焦元气所发之处,灸之可温阳益气、固本培元;气海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灸之可调气机、固经血。灸法通调督任二脉,可平衡阴阳、行气和血、开窍醒神。配合肾经涌泉激发经脉之气,以达到补肾填髓的作用;心经神门以醒神志、通经络;髓会悬钟以益髓充脑。
操作:百会穴压灸,神庭、风府、关元/气海、涌泉、神门、悬钟悬灸。压灸时须使热感传至颅内深部,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热感立即移开药灸条,反复操作,持续5min。悬灸时以患者皮肤温热、潮红而无灼痛感为度,每穴灸10min。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疗程,隔日灸1次,病初者3次为1个疗程,病久者10次为1个疗程,休息7~10d再进行下一疗程。
2.2 “化瘀通络药灸”治疗中风恢复期 程师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时以通督养神、调任和气血、平衡阴阳为治疗大法,按照督任心肾经穴为主+大肠脾胃经穴为辅+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重用督脉的百会、风府,“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这里的“盖”指百会穴,此二穴与脑髓关联密切,灸之具有醒脑升阳、调神通络。善用任脉组穴之关元、气海、中脘、承浆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对于阳虚者取关元,阴虚、血虚及气血逆乱者取气海,情志异常者取中脘,沟通任督二脉、调和阴阳取承浆。巧用肾经涌泉以激发经气、开窍醒神;辅以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并针对脾胃不和者取天枢,痰多者取丰隆。
操作:百会穴压灸5min,其它穴位以温和灸为主,每穴10min。药灸治疗1次/d,每周6次,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
2.3 “化瘀通络药灸”治疗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程师认为咽是诸多经脉循行分布、交相汇合的场所,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周身经脉皆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据此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15-16]。咽喉与脑以督任二脉为桥梁,咽的生理功能由脑支配,如中风后吞咽障碍症状表现虽在咽喉,但治疗重点是围绕脑展开的。故程师在治疗时按照督任心肾取穴+“辨经”取穴+舌咽部取穴+头项部取穴的治疗思路,以通调督任为重、益肾润肺为要、健脾化痰为助、宣通咽喉为佐。首选督任穴位,次取肺脾肾经穴位,辅以肝心经脉穴位。取督脉之百会、风府激发督脉经气,疏通脑络瘀滞,通行脑内气血,以散风熄风,通关开窍。任脉天突穴为主治吞咽障碍之要穴,灸之可宣肺化痰,利咽开音;廉泉主“舌下肿难言,舌根急缩不食”,灸之可利咽除痹、通经活络。人迎位于颈部喉结节旁,为胃经经穴,且胃经多气多血,灸之可催气行血、通利咽喉。配穴:①肾经组穴:涌泉、太溪、照海;②脾经组穴:三阴交、太白、商丘;③肺经组穴:尺泽、鱼际;④针对舌肿及舌根后坠取心经及心包经穴位:大陵、神门、通里、内关;⑤咽喉不利或闭阻,会厌失司、易生误吸当取肝胆经穴位:风池、翳风、外关、支沟;⑥针对舌强不语、舌木、舌麻的症状以舌面点刺放血,金精、玉液放血,结合舌尖隔姜灸。
操作:百会穴压灸5min,天突至廉泉一线及两侧人迎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循灸5min,天突、廉泉、人迎回旋灸5min。隔姜舌尖灸即在舌面上可以放一片生姜,化瘀通络药灸条点燃后每次灸10到15秒,为防止烫伤,可由助手使用拉舌器从旁协助。其余各配穴悬灸10min。每日灸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
患者,女,36岁,2023年4月17日初诊。主诉:记忆力、计算力下降10月余。病史:患者于2022年3月20日因头晕伴双下肢乏力就诊于外院,急查颅脑MRI示多发性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未遗留明显肢体功能障碍。然自2022年6月起患者渐出现记忆力、计算力较前明显减退,MMSE评分10分,Hachinski量表14分。实验室检查示同型半胱氨酸19.7μmol/L。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纳寐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少,脉细。诊断:中医诊断:呆证 肝肾阴虚证。西医诊断:1.血管性痴呆;2.多发性脑梗死。治则:滋补肝肾,通督调神,化瘀通络。取穴:百会、风府、神庭、气海、双侧涌泉、双侧神门、双侧悬钟。百会穴压灸5min,风府、神庭、气海、涌泉、神门、悬钟悬灸10min。1次/d,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5月3 日二诊。患者家属诉近期记忆力、计算力及定向力无进一步加重,头晕症状好转。舌脉同前。复查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治则同前,药灸处方同前。
5月19 日三诊。患者诉近期记忆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较前好转,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明显改善。面色荣润,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平和。治疗有效,治则同前。继续坚持药灸康复治疗,嘱清淡饮食,适当锻炼,调畅情志。
按:该患者为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中医上认为,痴呆患者存在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且起病隐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患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少,脉细,辩证当属肝肾阴虚证。除上述治疗外,患者还需调摄精神、坚持智能训练。
患者,男,82岁,2023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月余。病史:患者于2023年3月11日晨起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当下未重视,次日加重,遂于外院急查头颅MRI示多灶性脑梗死,脑萎缩。予以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然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现为求中医针灸治疗就诊于我科。查体:神清,精神软,左上肢肌力III,握力稍差,左下肢肌力IV-,右上下肢肌力IV+。左侧针刺感觉减弱,腱反射(++),左侧巴氏征(+)。纳尚可,寐欠佳,舌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西医诊断:①多灶性脑梗死;②偏瘫。治则:滋阴息风,通督醒神。取穴:百会、风府、气海、双侧涌泉、双侧太溪、左侧曲池、左侧手三里、双侧合谷、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丰隆。百会压灸5min,其余穴位各温和灸10min。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一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
5月26 日二诊。患者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较有所好转。舌脉同前。取穴由双侧改为左侧,继续治疗3周。
6月10 日三诊。患者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续维持前治疗方案1周,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为中风病阴虚风动证,在取穴上选取督脉组穴百会、风府以通督调神,加用任脉气海以和气血,改善脑功能,加快脑缺血组织的血氧供应,其余穴位辨经选取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以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患者,男,74岁,2023年6月8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乏力伴吞咽困难3月余。病史:患者于2023年3月2日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遂急诊至外院,查颅脑MRI示左侧基底核区脑出血。予以脱水降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及调控血压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然遗留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现为求中医针灸治疗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和饮酒。查体:神清,精神软,言语尚清晰,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伸舌偏左,咽反射迟钝,颈稍僵,无抵抗。纳差,寐欠佳,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中医诊断:①中风,中经络,痰瘀阻络证;②吞咽障碍 痰瘀阻络证。西医诊断:①脑出血;②假性球麻痹;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取穴:百会、风府、天突、廉泉、双侧人迎、金津、玉液、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涌泉、双侧三阴交。百会穴压灸5min,廉泉至天突一线及两侧人迎顺着经络循行方向各循灸5min后,廉泉、天突、双侧人迎四穴各回旋灸5min,风府、双侧内关、双侧涌泉、双侧三阴交各悬灸10min,金津、玉液散刺出血后隔姜化瘀通络药灸10~15s,每日灸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
6月14 日二诊。患者诉症状较前好转,饮水稍有呛咳,继续维持前治疗方案治疗1周。
6月20 日三诊。患者诉吞咽功能明显好转,饮水基本正常,嘱患者继续维持前治疗方案,巩固治疗1周。
按:患者年逾七旬,脏腑衰惫,加之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上壅清窍,脑脉闭阻,致脑络受损,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程师在治疗时取风府居于项部,内应咽喉,为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可通关利窍。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其气以通为顺,可增强利咽开窍之功。化瘀通络药灸条中所含药物具有开窍醒脑,化痰通络之功效,故药灸以上诸穴不仅可通过温热效应刺激穴位,还可通过药物燃烧时产生的芳香气味经口鼻咽被人体吸收,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故疗效显著。
脑血管病因具有起病急、病残率高以及病死风险高等特点成为当下重大的医学难题。调查显示中风病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17],血管性痴呆、中风后遗症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脑血管病可采用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抗凝和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治疗等多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但部分患者仍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针灸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网络效应等优点,已证实[18-20]其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改善微循环等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在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相关并发症等脑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程师通过总结二十余年的临床案例和名医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针灸治疗脑病的诊疗思路。首先,明确提出脑与督脉、任脉、心经及肾经关系密切,脑-督-任-心-肾构成了广义上的“元神之府”,共同决定了脑部的神志活动。督、任、心、肾四条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则脑髓充盈,故程师在治疗脑病时尤为注重通调督、任、心、肾四条经脉的气血运行。经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确立了督任心肾取穴为主+局部取穴的治疗思路,以督脉之百会-风府-神庭、任脉之气海/关元、肾经之涌泉、心经之神门为核心组穴。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以“化瘀通络药灸”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瘀通络药灸”疗法不仅具有艾灸的温通效应,还具有药物的化瘀通络、开窍醒脑作用,同时,药灸条燃烧时经口鼻吸收,进一步增强了开窍醒脑的功效。该疗法在血管性痴呆、中风后遗症、中风后吞咽障碍等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为脑病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方向。
程师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风后遗症、中风后吞咽障碍等脑血管病临证方面灸、药并用,虽已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和机制上的突破。但“化瘀通络药灸”治疗脑病仍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未来课题组将继续在“化瘀通络药灸”治疗脑病的规范化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规范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式,取得临床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化瘀通络药灸”治疗脑病提供理论支撑和可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