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
今年两会热词当数“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四个字发人深省,这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平实的话语、务实的要求,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理解。传统产业起步早,并不代表它就是落后产业、无效产业。传统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其平稳发展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传统产业自身也可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枝”,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各地各部门争先布局新质生产力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与路径。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選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实事求是、先立后破,是立足国情、稳中求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强调“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立”和“破”的次序,更加注重“立”的实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还未确立之前,不能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要确保有条不紊,尊重规律,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干劲十足,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若违背因地制宜原则,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行推动不合时宜的产业发展,则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反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因此,各地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当地优势,布局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态,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催人奋进。不管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篇章,各地各部门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一时间“跑”起来,亮思路晒方法,通堵点破卡点,以“起步就要跃进”的精气神领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