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
郑国上卿子皮想让家臣尹何治理他的封邑,于是向子产推荐说:“我十分喜欢尹何,他做事谨慎,心地善良,忠心耿耿,让他到我的封邑去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如何处理政事了。”子产却对子皮道:“我只听说过,需要先学习,再去治理政事,却从来没听过把治理政事用来学习的。就像打猎,射箭和驾车都很老练,才能获取猎物,如果一个人从来没驾过车射过箭,那么他只会担心翻车之后会被压到,哪有时间去考虑如何捕获猎物呢?”很明显,子产否定了子皮的想法。
子皮与子产是什么关系,上下级关系。子皮是子产的直接领导,直接领导的决策被下属否定后,子皮主动表态,子产说得有理,即使是自己家族的事务也听取子产的建议去办。子皮不仅没以权力强制推行自己的决策,也未因此而打击或排挤子产,对子产给予肯定,做法值得点赞。
然而并非所有的领导都像子皮。比如袁绍,商讨谋划官渡之战时,谋士田丰就曾劝袁绍不要与曹操开战。但袁绍对田丰提出的意见不仅没采纳反而把田丰关进了监狱,尤其在事实证明他的决策错误时,竟将提出正确意见的田丰杀害。当然也有与子皮做法相似的,跟袁绍同期的曹操即为其中一个。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时,手下有许多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曹操没听这些将领的劝阻,结果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心悸于这次远征的艰险,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二百里干旱无水。当粮食被吃光,曹军不得不杀几千匹战马充饥,最后若不是张辽神勇发威,很难预料结局会如何。在曹军凯旋之际,曹操对当初提出反对意見的将领逐一奖励,承认他们当初意见的正确,并希望以后如有意见要继续提出来。所以,单纯从对待下属所提正确意见态度的角度,袁绍败给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上级领导的决策偶有失误,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领导是人而非神,关键是面对下属否定意见时持什么样的态度。不用说袁绍那样的态度于公于私都无益处,于公事业发展受挫,甚至可能失败;于私他有错误,不会再有人提醒,不会再有人监督,只能一步步错下去,直至不可挽回的地步。反观曹操,从全局看决策没有问题,毕竟远征乌桓取得胜利。可却要从局部来审视,发现行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寻找决策中不完美的细节,以期实现从过程到结局的全部正确。曹操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调动下属提出正确意见的积极性,直接予以物质奖励,如此提意见的人将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努力方向也越来越正确。
其实古今同理,现在单位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一些地区制定重大决策召开听证会,就是在为下属和群众否定领导错误决定创造条件。所以说一个单位重大事项表决只有一种声音,一个地区重大决策听证只有一种态度,还真未必是好事。
下属提出正确的否定意见不可怕,不足弥补了就好,缺点改正了就更完善,弱项加强了就不是弱项,可怕的是领导不愿也不敢面对,毫无理由和原则地拒绝。可能暂时保住了脸面,一次两次也未必酿成大错,但若日积月累,这样的领导肯定会成为单位的“袁绍”,离失败越来越近。
图:王恒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