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雌激素依赖型疾病,为女性生殖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该病高发于育龄女性,临床表现以月经量过多、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不孕等为主[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家族遗传、经血倒流等有关[3-4];其治疗方案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孕激素、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或复方口服避孕药[5]。地屈孕酮片更接近天然孕激素,亲和力强,但长久使用易引发不良反应。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为新型宫内缓释避孕药物,每天可恒定释放左炔诺孕酮[6]。本研究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漳州正兴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28~44(31.47±2.84)岁;病程3~35(7.63±0.58)个月;体质指数17.34~26.41(21.18±2.02)kg/m2。对照组年龄27~45(32.31±2.99)岁;病程2~34(7.59±0.62)个月;体质指数17.41~26.52(21.04±2.34)kg/m2。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7]: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有固定伴侣、性生活史;可接受本研究治疗且依从性较高;可正常沟通交流并完成本研究所使用评估调查问卷;患者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有口服避孕药及其他激素类药物史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者。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于月经周期第6~7天常规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Bayer Oy生产,规格:含左炔诺孕酮52 mg/个),每天释放剂量为20 μg,并通过B型超声确认位置。对照组给予地屈孕酮片(Abbott Biologicals B.V.生产)口服,初次使用剂量40 mg,后改为每8小时10 mg。2组均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非经期疼痛、经期疼痛、性交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强烈疼痛,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痛感越强烈;(2)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血清孕酮(P)、雌二醇(E2)水平;(3)超声结果:应用DC-75Exp超声诊断仪测量2组治疗前后囊性包块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4)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及精神世界6个领域,分值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高[8];(5)不良反应:包括体质量增加、月经改变、乳房胀痛、恶心呕吐、下腹部不适及情绪波动大等;(6)复发情况:随访1年统计2组患者复发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9]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超声检查显示无肿块;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超声检查显示肿块显著缩小;有效:症状明显缓解,超声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无效:症状及超声检查显示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4.507,P=0.034),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疗效比较 [例(%)]
2.2 VAS评分、性激素水平、超声结果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非经期疼痛、经期疼痛、性交痛VAS评分,血清P、E2水平,以及囊性包块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非经期疼痛、经期疼痛、性交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P、E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囊性包块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性激素水平、超声结果比较
2.3 WHOQOL-100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WHOQOL-100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WHOQOL-100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WHOQOL-100评分比较分)
2.4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10.00%),其中体质量增加2例,月经改变1例,乳房胀痛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22.50%),其中恶心呕吐4例,下腹部不适2例,乳房胀痛2例,情绪波动大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6,P=0.130)。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2例(5.00%),对照组复发10例(25.00%),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6.275,P=0.012)。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25~45岁女性,发病率超过30%,相关统计显示,约10%育龄女性存在相关症状与表现,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而诱发女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多与此病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相关疼痛主要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和经期肛门抽痛等,同时,部分不孕患者也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其表现出的细胞增生、浸润和复发性使之成为难治之症[10]。控制疼痛症状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目的之一。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局部和口服给药)、单纯手术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和对病情较重者实施的根治性手术。虽然保守性手术能明显缓解症状,但由于手术残留常发生内异病灶复发的情况。有研究显示,保守性手术第1年复发率高达21.5%,第2~5年复发率为40%~50%,对复发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则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故手术治疗存在局限性。除减轻症状,改善预后外,防止复发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重点[11]。
GnRH-a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药物,但其具有抑制排卵的不良反应,不能长期使用,且GnRH-a停药后易出现疼痛复发问题[12-13]。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是含孕激素的T型宫内节育器,放置于宫内,主体为小的T型塑料支架(长32 mm,纵臂长19 mm),内纵形臂中含总量为52 mg左炔诺孕酮的储库(占重量的50%),其可以每天20 μg的剂量缓慢释放药物,其外表面被覆聚二甲基硅氧烷膜,是帮助整个系统调节左炔诺孕酮微量释放的关键部位。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在体内发挥效能的核心机制是高效孕激素所产生的局部作用,药物经内膜基底毛细血管网快速吸收入血,高浓度药物对子宫内膜的局部作用使子宫内膜萎缩变薄蜕膜化,促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内膜功能降低,改善患者月经增多症状[14]。药物缓慢释放,局部吸收,使相关内源性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产生减少,调节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从而明显缓解痛经。其中左炔诺孕酮只有10%释放入血液循环,相对口服激素、避孕药而言,浓度较低,不影响卵巢功能,保持排卵[15]。其推荐使用时限为5年。T型支架浸透有硫酸钡,有利于患者X线复查,且其纵臂带有尾丝,取出方便。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非经期疼痛、经期疼痛、性交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P、E2水平及WHOQOL-100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囊性包块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年龄、症状轻重、部位及范围、有无生育要求及个人意愿方面加以选择。
综上所述,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缩小囊性包块,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性激素水平,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