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探索
——以西北民族大学《动物生物化学》为例

2024-03-20 10:07徐红伟魏玉梅冯玉兰臧荣鑫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共同体中华民族

徐红伟,蔡 勇,魏玉梅,冯玉兰,臧荣鑫*

(1.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030)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1]。民族院校应深刻领会党对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坚持以共同性为导向,有形有感有效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进步,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是西北民族大学传统优势专业,是建校之初开设的专业之一,2014 年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动物生物化学》 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动物机体化学组成,以及生命活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机理的学科,其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系统性强、内容复杂、更新速度快,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2018 年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入选重点示范教学团队、兽医学学科思政创新团队,2022 年《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被遴选为甘肃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被遴选为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二的学生,正值三观建立期和政治意识与公民意识的萌芽期,也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树立最基本生命概念的关键时期。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教学,建设思政教学范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厚育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构建学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科研思政和教师思政”四位一体学科思政新体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2]。

1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1.1 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动物生物化学》 作为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润物无声的思政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1.2 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是涉农专业的办学使命。西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长期坚持“用得上、留得住、上得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已成为地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西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内涵建设,在传授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相关知识的同时,紧紧围绕国家“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增强师生 “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

如图1 所示,《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指导,综合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知识结构和思政元素等课程特征,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层次不齐、思维模式差异化和未来职业规划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建立起了包括知识、思政、素质和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3]。

图1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根据确定的知识目标、思政目标,梳理《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借助当前热点话题、学科前沿、行业动态和时政要闻等,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进行“融入式”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4]。

通过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将课程思政元素以讨论形式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以知识点形式融入课堂内外,使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专业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最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5]。

根据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优化《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评价体系,通过采用非标准答案设置,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学科知识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重构的“三者联动机制”[6,7]。

3 《动物生物化学》 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含有大量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和代谢途径,各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核心和基础。《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在“五个认同”视域下,根据课程的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系统梳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3.1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20 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志在报效祖国。通过学科专业知识、原理技术以及国内生物化学发展史的学习,结合吴宪、施一公、颜宁等现代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结构解析方面的科学贡献,基于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将课程中的知识学习上升为价值观念的培养,激发学生投身科学,强化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使命,建立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3.2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动物生物化学》 着重讲授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比拟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是“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的生动例证。此外,同工酶、核苷酸序列等在分子群体遗传的应用研究成果,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我国绵羊等家畜品种的起源和分布规律,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同时拓展思政元素,深刻认识“三个离不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 “中国梦”,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而“国家梦”的实现又需要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挖掘自己创造力,从而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3.3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国劳动人民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实践中早已经摸索出很多生化原理与技术,并用于医疗和生活中。灿烂的丝绸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的缫丝工艺中蒸煮蚕茧,就是最有效的分离纯化蚕丝蛋白的技术;而中国古代先进的制糖工艺、酿酒技术,用现代的眼光看,也都是利用酶以及生化技术提前和制备而来的。现代施一公团队解析高分辨率酵母剪接体的研究[8],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也是对世界科学的重大贡献。这些都值得作为该课程中的重要思政元素加以呈现,使学生在动物生化的专业知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了解专业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和突出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4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主要讲授各种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相互作用,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代谢调节体系,呈现出微观层面的事物相互联系、拮抗、协作等关系,这些代谢调节体系在神经、激素和酶三个水平上发挥作用,其中酶水平的调节是最基层的调节作用,神经和激素水平的调节最终也通过酶起作用。这一调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微观层面的生动案例,通过对比体内代谢调节体系及其过程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引导讨论谁是中国社会“代谢调节体系”中的“神经”“激素”“酶”,有助于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理解与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5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动物生物化学》 是研究生命属性的化学本质的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具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更是旨在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1965 年9 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取得是《动物生物化学》 的教学内容中诸多体现我国政治体制独特优越性的案例与进展之一。这些案例有助于让学生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由上分析,《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在《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于专业知识中,使学生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探索

4.1 加强理论学习

习近平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并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前提是每一位课程教师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学习培训,使老师们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使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程中即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也积极主动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提高思想认识

课程思政作为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科研思政和教师思政”四位一体学科思政新体系中,按照大学生认知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未来职业规划,结合社会热点、日常生活挖掘思政元素,采用融入式设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于专业知识中,实现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升到信念自觉,进一步内化为情感自愿,外化为行动自觉[9]。另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部分汉族学生中存在的“大汉族主义”错误认识,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相悖,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10]。

4.3 理顺内在联系

通过文献查阅、集体备课等方式,在“五个认同”视域下,深入挖掘知识点里蕴含的思政元素[9],进行“融入式”设计,将每个结合点归于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后,按照课程章节顺序,按课时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结合课程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数据整理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将实践思政融入课程,从而进一步深刻和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4.4 优化教学设计

以《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指导,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利用已建成的“学习通”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以讨论形式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以知识点形式融入课堂内外,同时充分利用线上手段、课外实践,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思政学习材料,使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遵循发展式评价、过程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成人、成才的效果为评价标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最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切忌生搬硬套,强迫学生呆读死记抽象的理论,进行灌输式教育,或将政治文本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9]。

5 小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实践要求。将学科专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是挖掘学科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的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11]。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师师德以及专业综合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专业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做到:①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党史国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建设好课程;②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主动融入到学校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科研思政、教师思政为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持续更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在“五个认同”视域下,根据当前热点话题、学科前沿、行业动态和时政要闻等,实时更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持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优化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