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危红,黄江南,邹梦云,熊小兰,康昭风,武艳平,魏 岳,谢金防,韦启鹏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
兴国灰鹅是江西省地方特色品种,是江西省唯一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的肉鹅品种,迄今有1700 多年的饲养历史,西晋时期《稽神录》 中虔洲平固(今赣州兴国) 人用鹅待客的故事是最早的文字记载[1]。兴国灰鹅由鸿雁驯化而来,在长期的驯化、选育和饲养中形成了以崇贤龙潭为中心产区的“石潭鹅”和以古龙岗为中心产区的“棉花鹅”两个品系。石潭鹅因个体偏小、生长较慢被逐渐淘汰[2]。兴国县以棉花鹅为基础群,组建核心群进行保种、选育、繁殖和推广等工作,形成了具有耐粗饲、生长快、抗逆性强,体形适中、体态优美、营养丰富、肉嫩味美等优点的兴国灰鹅这一优秀地方品种。1981 年,兴国灰鹅在广东外贸协作会上被评为最佳肉用鹅品种;1986 年,经兴国县政府批准建立了兴国灰鹅原种场。
兴国灰鹅养殖历程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第1 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前,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小,自繁自养。销售以外贸公司收购出口或运销港、粤市场为主,年外销量18 万~20 万只,为兴国灰鹅树立良好声誉和建设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第2 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2 年,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养鹅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通过资源保护和推广利用,灰鹅饲养量逐年增长,商品鹅出笼由1990 年的40 万只增加到2001 年的210 万只,年产值突破亿元,日均运销活鹅6000 只,运销从业人员达400 人以上,形成了百万灰鹅闯广东的壮观场面,广大养鹅户获利颇丰,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江西省连续3 任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第3 阶段,2003—2016 年,是兴国灰鹅养殖业最艰难的时期。2003年全球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力转移,鹅相关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增大,活鹅运销受阻,养殖效益下降,饲养量下降,种鹅存笼减少,兴国灰鹅产业发展严重受阻。第4阶段,2017 年至今,保护性发展兴国灰鹅产业。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21〕37 号)、《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20〕 26 号) 等相关政策,以建立灰鹅良种繁育体系为突破口,优化了分户发展模式,加大了品牌宣传力度,促进灰鹅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兴国灰鹅原产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该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属丘陵地区,具有天然防疫隔离屏障,区域内河流和土壤类型众多,区内特有的水体和土壤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钠、铁、铜、锌等有效营养成分。兴国县境内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无霜期长达284d。草资源充足,河叉水塘密布,适宜兴国灰鹅的养殖。
兴国灰鹅[3]体型适中,从头顶至背部有一条由宽变窄的灰色鬃状羽带,胸、腹部羽毛为灰白色,背部羽毛和翅羽呈灰色,有白色镶边。喙呈黑色,眼睛虹彩黑色,胫、蹼呈橙黄色,皮肤呈白色。成年公鹅体型长、头大,额前有肉瘤突起,肉瘤大且圆,呈黑色,叫声宏亮。成年母鹅体型稍短,肉瘤较小,但后腹部发达,大多数有腹褶,性情温顺,叫声低而清亮。雏鹅绒毛呈灰色,腹部黄色(图1)。
图1 成年兴国灰鹅
自然条件下,兴国灰鹅繁殖期从每年8—9月份开始,至次年4—5 月份结束。在繁殖期内,兴国灰鹅将表现出4~5 个产蛋-就巢期,每个产蛋周期产蛋6~8 枚,每个就巢周期为20~30d,年产蛋35~40 枚,蛋重150~170g[3]。
兴国灰鹅早期生长速度较慢,产肉性能较差,56 日龄体重在4kg 以下,成年公鹅体重约为4.43~5.69kg,成年母鹅体重约为4.33~5.44kg。对70 日龄公母鹅进行屠宰性能测定,显示公母鹅屠宰率分别约为86%~90%和84%~89%;半净膛率分别为72%~79%和72%~77%;全净膛率分别为63%~68%和62%~67%;胸肌率分别为11%~13%和10%~12%;腿肌率分别为14%~17%和13%~16%[3]。
早在1986 年,经兴国县政府批准建立了兴国灰鹅原种场,主要承担兴国灰鹅品种资源保护、提纯复壮、选育以及对灰鹅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试验与攻关研究的任务,为发展兴国灰鹅地方特色产业提供优质种源和科技支撑。2004 年,兴国灰鹅原种场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畜禽) 生产基地,是江西省禽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08 年确定并授牌为国家级兴国灰鹅保种场,是10 个国家级鹅品种保种场之一。2023 年,兴国灰鹅原种场占地面积120 亩,建设种鹅保种栏舍4 栋,试验研究栏舍5 栋,孵化育雏房及综合实验楼各1 栋,牧草用地30 亩,现有职工12 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1 人,中级2名,初级3 人,生产熟练工人6 人(安置贫困户4 人)。
目前,兴国灰鹅原种种鹅存栏量1200 只,其中单父家系30 个,多父家系15 个,品种改良种鹅400 只,反季生产试验示范鹅800 只,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 万只以上,并建立了完整的家系选育档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并进)。多年来,兴国灰鹅原种场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与华南农业大学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针对兴国灰鹅四季均衡生产、兴国灰鹅与扬州白鹅杂交改良利用等进行试验研究,在兴国县内规模养殖扶贫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兴国灰鹅全县饲养量约300 万只/年,出笼260 万只/年左右(含外引苗),品种改良兴国灰鹅存笼1 万只,年产兴国灰鹅种苗仅40 万只左右。全县年出笼万只以上规模养殖大户(基地)共51 户,其中标准化养殖基地5 家,原种场1家,规模扩繁场10 家,专业合作社30 家,全县养殖户2000 户左右。除兴国灰鹅原种场以外,5家标准化养殖基地年出笼均在3 万只以上,建立了1 个配套一、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建立了1 个年屠宰加工量5 万只的小型生产车间,创办了1 家专门加工销售灰鹅的公司。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兴国灰鹅原种场进行兴国灰鹅的本品种选育工作,1986—1990 年主要进行群选群育,对兴国灰鹅进行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体型外貌的提纯;1990—1995 年进行了兴国灰鹅的家系选育,主要对兴国灰鹅进行提纯复壮,提高其繁殖性能,并制订兴国灰鹅的品种标准,还进行了快长系和多蛋系的品系选育。但由于多种原因,选育工作被中断,选育效果不明显[1,2]。1996年以后,又重新进行了群选群育。2000 年开始对兴国灰鹅进行科学的系统选育,组建了30 个家系,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兴国灰鹅的产蛋性能和早期生长速度均有所提高。由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科技人员牵头制订的 《兴国灰鹅》(GB/T 34735—2017) 于2018 年5 月正式颁布实施。
为解决兴国灰鹅早期生长速度慢、繁殖率低下的问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家禽研究团队在兴国灰鹅原种场开展了兴国灰鹅与狮头鹅、扬州鹅的杂交试验,筛选了兴国灰鹅最佳杂交配套组合[4],三元杂交后代上市日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分别比兴国灰鹅原种显著提高3.04%、4.83%、3.55%、3.11%以上。三元杂交后代鹅相比于兴国灰鹅的产蛋量提高了10%以上,受精率和孵化率提高了5%以上,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雏鹅的成活率,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
配套杂交生产的商品肉鹅70 日龄体重4.1kg,饲料转化率小于3.0∶1,示范县生产商品肉鹅50 万只,每只肉鹅节约精饲料0.4kg,节约饲料0.3 万t,价值60 万元;每只肉鹅多增重0.30kg,累计多增重150t,价值180 万元。建立了规模扩繁场10 家,养殖基地6 个。全县养殖户2000 户左右;示范应用种鹅5 万多只,示范应用商品肉鹅100 多万只,在赣州、兴国等示范县的鹅市场中占有率达到80%以上。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对兴国灰鹅繁殖规律进行研究[5],探明了兴国灰鹅属于短光照繁殖类家禽,系统解析了兴国灰鹅繁殖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创制了整套灰鹅四季均衡繁殖技术,解决了灰鹅的季节性繁殖(夏季休产),以及鹅苗(6—9 月) 和肉鹅(8—11 月) 断供等重大问题。四季均衡繁殖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了种鹅生产效益,保障了市场均衡供给。在兴国、南丰和青原等地方的4 家种鹅养殖企业示范应用了3 万只种鹅,每只母鹅在反季节繁殖生产的利润达到正常繁殖的2~3 倍,最高时一只母鹅可获得200 元以上的净利润。该研究解决了种鹅季节性繁殖的问题,为一年四季商品肉鹅均衡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种鹅和商品鹅的四季均衡生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兴国灰鹅大多采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没有形成科学的选育制度和培育方法,具体表现在种鹅基数小、良种覆盖率低、种鹅生产性能不稳定、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等方面。兴国灰鹅原种场受经费、场地、人员的限制,仅能向社会提供少量种源,没有规模化专业化供应鹅苗的扩繁场,无法满足迅速扩大产能的需求,限制了兴国灰鹅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兴国灰鹅的自然繁殖季节为冬春两季,呈现明显季节性,但冬季育雏成活率较低,大大增加了冬季养鹅的成本。该繁殖特性导致种鹅苗和商品鹅苗常年供应不平衡,致使产销严重失调,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而商品肉鹅的全年均衡生产也受到不能及时供种的影响,严重限制了肉鹅的规模化持续稳定生产和新兴的鹅肉食品加工业发展[6]。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呈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兴国灰鹅产业发展危害重大。21世纪初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流行时间长,发病面积大,死亡数量多,禽产品消费骤减,活鹅销路受阻,价格一跌再跌,形成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供种短缺—补栏困难的连锁反应,使养鹅业遭受重创。遍地可见的屠杀、贱卖种鹅现象直接导致饲养量快速下降,养鹅农户由2001 年的3 万~4 万户降至1000 户左右,降幅达95%。2017 年初再次遭遇禽流感,2020—2022年暴发新冠疫情,均极大地阻碍了兴国灰鹅产业发展。
目前,兴国灰鹅销售采用以活鹅为主的低端原始方式,市场无序竞争,缺乏具有深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没有较大规模的屠宰加工生产线,几乎没有相关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仅有兴国灰鹅品种名气,无兴国灰鹅加工产品品牌。而在跨地域营销和市场培育、宣传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未能真正体现灰鹅产品的实质内涵和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张力不足,后劲乏力。
人才招聘困难,生产一线缺乏真正熟悉兴国灰鹅生产性能和生活习惯的技术人员。实际生产中,不能及时而有效的解决疾病等生产问题,严重影响养鹅产业经济效益。尽管已开展了兴国灰鹅保险试点工作,但未能形成长久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民养鹅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
坚持保种育种公益性质,相关机构切实履行好兴国灰鹅遗传资源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兴国灰鹅遗传资源动态预警监测工作,加大省、市、县级财政对原种保护、科研实验示范等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国家级兴国灰鹅原种场建设,保证兴国灰鹅核心种群数量和种质资源。
解决兴国灰鹅供种不平衡、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养殖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需从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需要挖掘资源优势,对其充分开发利用。开展适应鲜活消费和加工的优质水禽新品种生物育种及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成品深加工和品牌专卖,开发适合于中高端市场消费的特色畜禽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需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父母代群体数量,保存种禽优良基因,提高供给能力、产品质量,提高良种覆盖率,开展新品系和配套系育种,避免以原种方式进行商品生产,造成遗传资源的流失。
加强养殖效率,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肉鹅专用饲料研发,推广鹅专用预混料;用好当地加工副产品,降低鹅养殖成本;推广“生态养殖-沼气沼肥-高效种植”循环模式,实现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推进高效生态种养;重点加大水禽优势产区建设,扶持龙头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为冰鲜鹅上市、鹅产品分割提供支撑,解决活禽跨省贩运问题,解决家庭消费和餐饮供应的矛盾,加速产业化升级。
灰鹅产业需加强技术支持,推动科研单位对接保种场,开展科技对接帮扶活动,优先使用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兴国灰鹅四季均衡生产、配套系研发与繁育等工作上的技术扶持力度,利用科研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成果。还需增强灰鹅产业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在发挥灰鹅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的同时,对发展效果好的散户、规模较大的基地(企业)给予肯定;制定品牌宣传及品牌创建相关扶持制度;加快扶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屠宰加工生产线,引进或培育屠宰和保鲜冷链的加工企业,促进灰鹅产品升值,推动灰鹅产业高效发展。
为提升育种核心竞争力,需要选留人才、培训人才和稳定人才。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养殖人员;提升薪资待遇,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与科研院校的科研合作,同时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兴国县建立院士工作站,确保兴国灰鹅产业有厚实的技术支撑。
兴国灰鹅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灰鹅产品是国内颇具出口竞争优势的食草肉类产品,是肉食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方向。发展灰鹅产业既符合绿色低碳经济的产业要求,又具有拉长产业链条的潜质;既能优化兴国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又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既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具有产品多样化、产业辐射宽泛性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