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人本思想实现逻辑探究

2024-03-20 06:31杨佳钟志彤
中国市场 2024年8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三农乡村振兴

杨佳 钟志彤

摘 要: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战略的惠及者,也是建设者,这是对人民中心发展思想的有力贯彻,体现了深厚的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基本遵循,探讨人本思想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的内生动力、实现路径与发展航向。

关键词:人本思想;乡村振兴;“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8-003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8.008

1 引言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概念,对人的本质内涵作了经典定义,即人是处于现实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应有之意,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逐步释放出强大力量。

2 基于乡村振兴的人本思想实现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為目标,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入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保障,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努力。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必然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承载着人本思想实现的内生动力。

2.1 乡村振兴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基本遵循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年代,马克思洞见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少年马克思开启了探索人本思想的道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首先蕴含着始终为劳苦大众谋益的温情,从人的生活需要开始、肯定人的价值、凸显人的实践、人要得到多维度解放从而通往人的全面解放道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更是为习近平人民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本思想的发展集结了时代的精华与历史的实践,是完整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本思想的前提。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来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难的任务仍然在于农村的发展问题[1]。

因此,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仍然是中国最传统的问题。乡村振兴正是以人为核心,所以说乡村振兴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基本遵循。

2.2 乡村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阐述作了充分肯定,因其鲜明的本质:人。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和平年代,农民一直是主力军。发展农村的本质就是发展农民,脚下的一亩三分地是农民生存的资本。革命年代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农民占据中国人口的大多数的事实,要发展农民,首先就要满足农民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当时还是比较单一的经济需求。新时代农民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要求党中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而究其根本,发展这一切需求的起始,是为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护航农民的民生福祉。

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2.3 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百年来,党历任领导集体根植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对共同富裕战略地位、实践主体、实践路径进行了不间断的艰难摸索,造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道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2]。

在党的领导下,2022年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意。首先,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农民群体也是共同富裕的实践推动者。

其次,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富裕,现阶段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点就在于建设农村、发展农村、振兴农村。

最后,共同富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在于农民不再局限于脚下的土地,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必须要将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放在眼中,落在脚下,坚决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2.4 乡村振兴是人民通往美好生活的驱动力量

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由此可见,发展能力的贫富程度是制约人们通往美好生活的因素之一。

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决定着在国家战略上必须要与时俱进,作出与历史发展相符合的调整,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恰恰是针对社会矛盾变化做出的积极调整。我国之所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究其根本是我国农村发展能力贫弱,因而一大部分农民没有能力追求现实的美好生活。由此看来乡村振兴更有促使农民不断提高个人发展能力、摆脱贫困现实的生命力、追寻美好生活的活力的内在含义。正如习近平所言:“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因此,乡村振兴是促使农民摆脱贫弱,提高发展能力,追求乡村美好生活的内驱力量。

3 基于乡村振兴的人本思想实现的路径方法

3.1 实现“人”与“物”双重振兴

人本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这个需要之首是彰显人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的内在,也就是突出人的振兴;与之相对,物作为维持人类生存以及繁衍下去的必然支持,對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大环境来说,就更要突出物的发展,实现物的振兴。

3.1.1 人的振兴

人的振兴为人本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实现提供了内在发展驱动。人的振兴以提高人自身的发展能力为基础,实现由他人推动的被动振兴积极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振兴的质的飞跃。

首先,实现人的振兴要落脚于乡风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在改善农民受教育程度上要下硬工夫,阻隔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教育基础的弱势,在乡村地区,通过人的振兴,将重点落脚于乡风文明,提高农民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风气良好程度以及乡村氛围和谐程度。

其次,要精确到治理有效的实际上。治理有效的目的是要在党委、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的协同合作下,保障公众合法权益,确保公众参与治理程序的真实可靠。从社会以及公众来看,要扎扎实实配合推进战略发展的协同工作。

3.1.2 物的振兴

物的振兴为人本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实现提供的物质基础。物的振兴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入手,以为居民生活条件到居住环境各个方面为振兴点,乡村振兴的人本思想的实现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首先,将物的振兴落脚于产业兴旺。这必然要求提高乡村生产能力的基础,要以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转型。其一,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要利用好农村现有特色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优势,可以“特色产品”+“特色渠道”形成双特色的农业消费结构现代化,乡村振兴要让农村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旺”起来;其二,农业发展现代化。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优化技术、完善物流体系,扩展消费方式,选择长期的发展。长期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活力,还可以反哺国内外巨大市场。

其次,将生态宜居作为物的振兴的实际要求。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乡村生态环境与人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天平不倾斜。

最后,物的振兴题中之意即是农民生活富裕。从产业生产到公共服务振兴的应有之意还是聚焦在农民如何提高增收上。

综上所述,人与物的振兴重点要全面提高农民教育、生活条件、公共服务的短板,为人本思想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3.2 实现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稳固确立

人本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加速剂,是“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而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以人为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明确乡村振兴的主体为何?如何服务主体?如何实现主体价值?

3.2.1 明确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里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核心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体,农民是承载乡村振兴的积极实践者、推进建设者以及利益惠及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3.2.2 服务于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富裕、乡村美丽、农业强大与亿万农民追求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服务主体的侧重点在农民、乡村以及农业。首先,农民要富起来。努力保障农民的创收,制定政策时要以农民的利益为优先、要注重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乡村要美丽起来。相较于城市的繁华、车水马龙,乡村更显得祥和、月明人静,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性变强,要继续增强城乡间产业、产品的流动,扩宽乡村产业、产品与城市双向流通的渠道。城乡居民公共服务要尽量均等化、老龄人口保障福利要遍及农民、医疗保障服务要惠及农民、乡村教育资源与机会要普及农民,要让农民富起来的同时,切身体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美丽乡村。最后,农业要强起来。乡村发展具有地理环境的天然独特优势——生态。乡村大部分农民依靠农业来满足需求,农业发展不仅仅惠及农民群体,更关乎整个国家上下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制度、技术与模式,延伸农产业、农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从上可形成高质量农产品产业链,至下可形成薄利多销的数量派经营,从整合—利用—产出—发展,形成农产品产业链绿色循环。

3.2.3 实现农民主体价值

如今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现象日益严重。青壮年人口流失多,要依靠农民主体,改变农民观念。农民是乡村的主人,要更新大众的“旧农民”身份认知,给予农民身份上的认同,树立起乡村的主人翁意识。并且,要多开展农民教育学习活动,政府及时普及农民新政策、好技术、优模式,提升个人生产能力与生产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发展提供农民自己的智慧与主体价值。

3.3 实现乡村振兴中人的五个多维度解放

人本的实现是多维度的解放。马克思研究的第一主题始终是对人类解放的殷殷追寻,基于中国国情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人本思想的过程中也遵循着马克思人的解放逻辑,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解放。

3.3.1 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历史维度:政治解放

对于政治解放,基于人本思想实现的作用,马克思曾做了辩证分析,其一,政治解放对推动历史进步、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贡献;其二,政治解放还无法彻底实现人本、彻底解放人类。基于此,提出两点建议:其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是核心,政治解放为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本思想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正面价值,让人权以及人的自主性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明确的肯定;其二,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的实现依靠各方面的多维度解放,政治解放无法全面实现人本思想,因为“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4],但“不要在政治解放的限度方面欺骗自己”。因此,政治解放为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的实现提供了历史维度的前提。

3.3.2 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物质基础:经济解放

马克思认为的经济解放之于人本思想实现的意义在于:人能够摆脱资本生产关系的控制,把人们从畸形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成为生产力的主人。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就是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积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使城乡居民建立起平等互利的社會关系。总体而言,经济解放是农民人本思想实现的物质基础。

3.3.3 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精神支撑:文化解放

文化解放不是特权阶级的高级解放,而是平民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解放。乡村振兴战略中点明了文化振兴的重点,明确了“乡风文明”的灵魂价值,根据文化解放的内涵来说,文化无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要打破特权阶级的话语权,重新构建文化话语权无阶级之分。马克思提出:“被压迫的阶级是哑巴。”乡村振兴的文化解放让农民参与治理程序,享受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压迫的哑巴,这是对人本思想实现的精神支撑。

3.3.4 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现实驱动:自然解放

关于人的自然解放,实际上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振兴提出要进行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振兴的主体是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承担着推进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责任,这是生态振兴的主体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振兴要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上进行,农村是天然的自然乐园,农民生在自然、种在自然、活在自然,因此要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农村绿色居住条件,这是生态振兴的客观要求。由此,以生态振兴为内容的自然解放顺其自然地成为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现实驱动。

3.3.5 乡村振兴人本思想实现的内在动力:社会解放

关于社会解放的内涵,马克思提出两种解放方式:其一,政治解放,其二,人类解放。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民,乡村振兴囊括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振兴都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实际,可以说在乡村振兴中处处体现着社会解放的方式——人类解放。所以,社会解放是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实现的内在动力,但依旧要明晰的是:彻底的人类解放仍然在征途上。

4 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实现的发展航向

4.1 协调统一产业与文化,护航生活质量与理想重量并行

步入新时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飞速进步,让人们在专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逐渐将眼光移向了精神层面的财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衣食住行皆有保障、鳏寡孤独皆有所依、生老病死皆有所助,展现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但人本价值的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保障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明白农民理想的重量。因此,乡村振兴要加大力度突进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一方面,从物质文明层面来说,要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向重质量的质变式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切实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另一方面,从精神文明层面来说,文化植根人民心中,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实现的保障,加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力度。由此,从两个层面开创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民物质与精神双赢的局面。

4.2 聚焦生态与人才振兴,尊重并突出农民实践活动

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劳动实践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一方面,农民在乡村自然环境下进行着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农民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进行着其他方式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实践形成了多样的社会关系。

从生态振兴层面来说,乡村是农民的家园,以自然界为基础满足了农民衣食住行的大部分需求,农民最能掌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尺度,如保护处在孕育状态的动物、减少树林砍伐等;从人才振兴的层面来说,这本身也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大力培育、引进人才,建设专门人才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而农民可以说是乡村本土文化的人才,不管是引进人才或是本土人才,双方互相传授智慧,懂农业、爱农村。农民与人才之间的交往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促使着形成更多的社会关系。无论是生态振兴或是人才振兴,正是这些多元的实践方式,映照着农民人本的多层次。

4.3 明确组织振兴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6]。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沿着高质量发展路程进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落脚于组织振兴,各级基层党组织将乡村振兴看在眼中、记在心中、拿在手中、落在土地中,党中央启动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积极开展关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实绩考核制度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坚固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地位和战略性作用。因此,明确组织振兴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也是乡村振兴中人本思想实现的根本需要。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3.

[作者简介]杨佳(1999—),女,四川蓬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钟志彤(1998—),女,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三农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老商号人本思想对现代商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