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恒 付艳
摘 要: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平和白芽奇兰茶是福建省大芹山一代村镇的支柱型产品,当地大力开发本土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该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国外茶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发现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存在茶叶种植规模偏小、茶叶品质不稳定以及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少三大主要问题。在总结先进经验和在乡村振兴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本团队为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建设设计规划了三期工程,采用迭代重心法和SLP等方法,解决当地村镇茶叶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当地白芽奇兰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而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茶叶生产;茶产业;乡村振兴;白芽奇兰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7-004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7.012
1 引言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1]。白芽奇兰茶原产于福建平和县,当地积极响应农村振兴战略,针对当地特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了白芽奇兰茶产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将平和白芽奇兰与国外著名茶叶出产国的茶叶生产加工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目前存在茶叶种植规模小、茶叶品质不稳定、龙头企业少、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当地茶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利于当地乡村振兴。本团队给出的解决思路为:政府主导,通过招标与股份制的方式建立大型企业主导茶产业联动建设和管理,采用“企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乡、镇、县联合到一起,因地制宜地明确各地区主要职能,打造乡村种植、镇加工、县营销的完整茶叶产业链,实现白芽奇兰茶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2 研究背景
2.1 研究意义
茶叶是一种休闲健康饮品,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饮茶健康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潮,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的消费增长,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需求日益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全球茶叶市场规模。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探讨我国茶产业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规模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促進当地茶产业链资源的整合,防范化解茶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茶农的收入,增强整个产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而今茶叶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平和白芽奇兰茶若能抓住发展机会,优化提升整个产业链,必将有利于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 [3]。
2.2 发展现状
2.2.1 平和白芽奇兰
平和白芽奇兰原产于福建省平和县大芹山一带的彭溪村,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优越。在平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下,白芽奇兰茶产业在不断发展中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利益。2018年,平和县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万吨,全县有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和农户1万多家,涉茶产值高达20亿元。2019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平和白芽奇兰茶品牌价值达25.84亿元,居全国第22名。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的逐步发展,对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发展有巨大作用。当前茶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偏好也更加多元化,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更大的契机。
2.2.2 案例对比
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是世界重要的产茶国,其茶产业的发展相较于中国更加成熟、更加现代化,它们的茶叶品质稳定,供应量充足,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英国更是产生了立顿这个称霸世界茶叶市场百年的品牌。通过将白芽奇兰茶产业与日本、英国的茶产业进行比较,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日本茶园的分布较为集中,绝大多数茶园归茶农私有。且绝大多数茶农都是日本农协成员,受农协统一管理指导。茶园的经营管理严格遵守日本茶业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服务规范,生产加工全部是机械化操作。政府支持成立茶农联合的农协毛茶加工厂,到了采茶季,当地农协茶农会把采摘的新鲜茶青送到厂里去处理,卖出去的茶青则按照茶青的数量和等级分配利润。从茶青进入工厂到生产,全流程实现了连续自动化生产加工[4]。
英国最具代表性的茶企当属立顿。立顿袋泡茶来自全球各产地,立顿和茶叶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采购的原料要求供应商在种植和加工流程环节要完全符合NGO组织“雨林联盟”Rainforest Alliance的标准,做到有可追溯系统等标准体系[5],立顿要参与技术合作、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全过程。立顿采用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的茶园管理,标准化的茶叶生产、拼配方式,制造出统一又独特的茶口味,这才使得其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
平和县白芽奇兰茶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单独经营,又因当地蜜柚近年来销量较好,因此当地茶农兼种蜜柚,出现了茶园分散、茶园果园交错分布的现象[6]。茶园采摘后,每家分别手工进行加工、自己寻找销售渠道。在政策的支持下和平县也逐渐发展了一些白芽奇兰茶加工企业,但都规模不大、标准不同,以手工加工生产为主。其业态传统,茶企、茶农和茶商之间的联系松散,传统小农式的生产方式,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引领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小茶企加工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工艺水平低。
2.3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发现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茶叶种植规模偏小,平和县蜜柚产业发展壮大,致使许多当地农民“毁茶种果”,茶园面积大大减少,但随着茶叶需求量不断增长,白芽奇兰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其种植规模慢慢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7];第二,茶叶品质不稳定,在茶树种植环节管理粗放,茶叶生产缺乏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清洁化的引导,有机肥使用较少,造成土壤质量不佳,从而影响茶青品质;第三,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少[8],传统的耕作管理模式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低,人工劳动力生产成本高,县内茶叶加工作坊虽然较多,但生产规模小,大部分加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都很低,大多数是以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加工和小企业生产,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茶企业,大大制约了白芽奇兰茶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平和白芽奇兰茶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不稳定的茶叶品质拉低了消费者对白芽奇兰茶的评价以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不利于当地茶产业发展。
3 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链结构设计
通过对国外成功案例对比分析发现,取得较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实现了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指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研究决定构建一条乡村种植、镇加工、县销售的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实现白芽奇兰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为了有序开展工作,产业链的建设将分为前中后三期来完成。
3.1 前期
县政府成立白芽奇兰产业委员会对全县茶企进行公开招标,选择一家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总投资方。该公司再联合其他若干家公司,分别投入一定的资金成立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建设有限公司,并由该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工作。若企业的资金无法满足该项目的投资总金额,那么空缺的金额在平和县政府担保下,由项目公司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收费权质押合同。作为承包商的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建设有限公司不仅拥有平和县政府批准的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权,而且在依法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内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在特许经营权期满后,该公司将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全部资产以及配套设施及相关资料无偿、完整地移交给平和县政府[9]。
3.2 中期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股份制合作社,采用“企业+股份制合作社+茶农”的合作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签订外包合同,合作社再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公司负责茶叶的标准化加工、对外销售、运营管理,确定加工标准,制定生产任务;并为茶叶的种植和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种植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合作社负责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相关协调服务与带领茶农们完成生产任务;茶农们种植茶叶并应季采摘,然后将茶鲜叶进行茶葉加工,加工后的茶叶运往县里储存并销售。等公司销售获利后,公司、合作社、农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这样既保证了农户收入增加,而且合作社的收入作为集体收入还可以再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促进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10]。
3.3 后期
在前两期准备的基础上,产业链建设在这一时期正式展开。
3.3.1 工厂选址
(1)确定选址方法。目前学术界有很多方法来解决选址问题,如基于可达性的GIS、空间句法,或者结合城市数据POI、热力分布等,但是相比于其他方法,精确重心法可以有效地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国内很多学者都做过运用精确重心法来解决选址问题的研究,例如刘天明运用精确重心法解决了K公司维修基地的选址问题、易明林运用精确重心法解决了预制混凝土构建厂的选址问题、刘鹏运用精确重心法解决了汽车铸件生产基地的选址问题等。
这些案例中由于运用了精确重心法,使得商品的销售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因此,本团队决定运用精确重心法解决茶叶加工厂的选址问题。
(2)选址的具体步骤。首先利用卫星地图确定平和县大芹山一带四个主要产茶乡村的坐标,然后通过运算得出工厂地址的理想坐标:
理想坐标为(117.0825,24.32196),离这里比较近的镇子有大溪镇、芦溪镇和霞寨镇。再进一步考虑土石方工程量、与县城距离等非经济因素后,选择芦溪镇建立工厂。
3.3.2 工厂建设
深入调查白芽奇兰茶的手工加工过程后,优化确定了工厂加工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萎凋,采用萎凋机加温萎凋,将茶青铺放在萎凋槽上,摊叶厚15~20cm,风温28℃~32℃,历时0.5~1h。萎凋过后的茶青在傍晚进行做青,萎凋好的茶青放入电动摇青机中摇青,摇青后的茶青摊晾后再摇青,如此重复三四次,具体如表2所示。摇青完成后将茶青静置发酵。
第二步是采用 11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依照实际茶青原料数量把杀青时间调整控制在10~15分钟。杀青叶再转入揉捻机器中,在揉捻的同时加压,时间控制在4~8分钟。茶青经过揉捻扭曲成条,然后取出解块,再用烘干机烘焙,调整温度为100℃~110℃,保持摊叶厚度在1.5cm左右。
第三步是将茶青放置包揉机中进行10s左右的包揉,随后将其取出来反转,再包揉,重复5~8次,再进行复烘。复烘工作完成后再放入包揉机中进行一次复包揉,整体工序与初包揉流程一样。最后将解开定型后的茶包放入烘干机进行烘干。
第四步是将上述步骤得到的毛茶验收,定级归堆,手工拼小样调和品质。再依据所要生产的茶产品质量等级和初评茶小样进行对样审评。调整质量的高低直至品质相当。
第五步是使用不同类型规格的筛分器具,将外形混杂的毛茶分离整理成大小长短、条索粗细近一致的茶样;利用风扇分离轻重分别等级,拣梗机剔除茶叶中的杂质,纯净质量。再进行手工拼合,稳定产品质量和规格。再次利用烘干机去除茶叶中多余的水分,紧实外形。对照标准样拼配调整。烘干机再次补火,摊晾冷却后再使用包装器械包装茶叶装箱。
通过以上步骤,便完成了白芽奇兰茶生产加工。依据生产流程,依次设计生产车间。
当地工厂的具体布置规划,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SLP法进行系统布置。
3.3.3 建立销售部门与配送中心
在平和县内建立存储仓库、销售部门和配送中心。参考京东的无人仓库,将销售部门、仓库、配送中心建立在一座园区内。销售部与买家联络,搭建电商网站,并构建销售网络;配送中心负责货物调配与运输工作。
茶叶由工厂加工完后运至仓库进行储存,当销售部门接到订单后配送中心从仓库调货,装车后运往目的地。
3.3.4 建立运输路线
利用蚁群算法规划彭溪村、崎岭乡、秀峰乡、长乐乡到九峰镇的路线和九峰镇到平和县的路线,从而得到最短路线。
秀峰乡—芦溪镇:秀峰乡—坑头—芦溪—打铁凹—白石崎—石砌头—芦溪镇
长乐乡—芦溪镇:长乐镇—楼仔角—寨下—坑头—芦溪—打铁凹—白石崎—石砌头—芦溪镇
崎岭乡—芦溪镇:崎岭乡—高墩—通天蜡烛—凤尾—下官峰—溪背—芦溪镇
彭溪村—芦溪镇:彭溪村—高墩—通天蜡烛—凤尾—下官峰—溪背—芦溪镇
芦溪镇—平和县:芦溪镇—青官—丹坑—交罗鼎—大尾尖—平和县
至此,经过三期工程,平和县白芽奇兰茶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建设完毕。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芽奇兰茶产业链的建设,使茶农可以在公司派出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茶园分布位置进行重新规划,获得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茶园产量,解决了茶叶种植规模偏小的问题;茶农将茶叶送入一个工厂内统一加工,实现了茶叶加工标准化,生产出的茶叶品质稳定,解决了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公司合营大型企业的建立,完成了产业链的建设,让整条产业链处于统一的管理之下,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机械化,拉动了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解决了龙头企业偏少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由此实现了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优化了当地茶产业链,提升了茶产业竞争力,有助于乡村振兴。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企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民”的合作形式、以招标的方式建立公私合营的大型企业、以延长产业链和加深三产融合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作为指导,贴合政府政策,采取了迭代重心法进行选址、采用了蚁群算法规划运输路线等。但在具体细节实施部分有待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1]张博海.乡村振兴战略下茶产业扶贫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6):96-97.
[2]王刻铭,刘仲华.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42(4):83-88.
[3]柯菁.基于EFE和IFE矩阵的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展研究——以平和白芽奇兰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2):9-19.
[4]豆丁.日本静冈县茶业考察申报[EB/OL].https://www.docin.com/p-840763082.html.
[5]立頓的启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6):58-61.
[6]向建红,雷安妮.福建省茶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36-38.
[7]林文彬.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福建茶叶,2019,41(7):16-17.
[8]刘静,王士专.全产业链视角下枞阳县白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1):20-23.
[9]李宜强,潘羽丽,陆光鹏.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公私合营供给探索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7-10.
[10]中国经济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走出农民增收路[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12/22/t20201222_361426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