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近一半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于14岁前,近3/4 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4 岁前发病。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成年期,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持久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是由于复杂的遗传因素、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不可改变,如遗传背景、年龄、性别等;有些可以改变,如生活方式、同伴关系、父母养育、学校环境等。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水平或增加保护因素,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
妊娠期是指女性从怀孕到分娩的时间段,是新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子宫内的环境、早期养育的质量以及父母与婴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轨迹的关键。
◆孕妇戒烟酒,合理用药
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基因表达或细胞表型可以通过怀孕早期的环境暴露来改变。女性在怀孕期间饮酒、酗酒、吸烟以及滥用药物,会增加胎儿低出生体重、产前死亡和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导致孩子出现智力下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因此,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孕妇戒烟、戒酒、合理使用药物、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女性怀孕期间要注意均衡饮食,怀孕期间营养状况好,对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孕妇围产期抑郁和焦虑也会增加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的风险。同时,伴侣关系对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
◆重视伴侣关系,增强育儿技能
为了预防围产期抑郁和焦虑,建议提高伴侣关系的满意度和亲密度,增进伴侣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伴侣提供情感支持并参与育儿,比如,让准爸爸承担婴儿护理工作和家务劳动,尽量减少伴侣之间的冲突。
产前可以加强父母育儿技能的培训。有证据表明,各种育儿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母亲对婴儿的敏感性,并增加婴儿对母亲的依恋。
女性在怀孕期间,可以进行恰当的腹部按摩,分娩后立即和婴儿进行皮肤接触,通过袋鼠式护理方式抱婴儿等,改善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健康饮食
营养是影响大脑发育的关键因素。目前,儿童青少年越来越依赖高糖食品,如糖果、软饮料、烘焙食品。这些饮食习惯将会影响肠道菌群,增加心理疾病的罹患风险。而且,这样的饮食习惯会持续至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在饮食方面,要鼓励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种类多样、营养丰富的食品,同时增加植物性食品、不飽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零食、精制食品的摄入。
此外,研究发现青春期使用烟草和酒精,是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全社会应减少青少年烟草和酒精的可得性,加强烟草、酒精危害的宣传。
◆家庭和睦
研究发现,父母因素会增加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风险,包括父母不给孩子温暖、父母冲突多、过度参与以及给孩子较少的自主权。生活在父母冲突多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自卑、幸福感下降。
父母要学会处理夫妻之间的分歧,平和沟通,保持开放心态,必要时开展婚姻关系治疗。此外,父母要给孩子自主权,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常人际交往,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
建议父母平时多陪伴孩子,对孩子有耐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减少单方面的说教,杜绝家庭暴力,不要对孩子有身体暴力及情感忽视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学校干预
学校能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独特的机会。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教师培训,教授情绪和压力的调节技能,关注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等,可以促进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尊重个性,接纳多样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及时识别和坚决抵制校园霸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