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嘉欣
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古今图书集成》,此为第四个印本,也被称为“中华版”,因影印底本为版本价值颇高的铜活字初印本,抄配部分以文澜阁藏本补足,增加了石印本的考证内容,影印清晰,购买成本低等因素成为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不过中华书局影印底本《古今图书集成》的流传始末尚有争议,中华书局是如何获得此书?此书又是如何从北京流落到了上海?
关于中华书局如何获得此书,有学者称:“1933年,上海中华书局因为影印的需要,从广东南海的孔氏岳雪楼(一说是从康有为手中)购得一部殿本,不过略有佚失。”实际上,中华书局是从陈炳谦处获得:“舒新城先生力主用铜活字本,然求之多年而不得,即影印本亦鲜完全无缺者。客冬,陈炳谦先生以铜活字本原书见贻。”
陈炳谦(1862—1938),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澳门,早年随兄长在上海经商,从丝茶进出口贸易做起,后进入“五大洋商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工作。“三十多年的打拼,陈炳谦成功迈进沪上巨富行列,入住百华山路富人区,身份是广东旅沪两大同乡组织——广肇公所的董事以及粤侨商业联合会的会长。”
陈炳谦得藏此书,与康有为密切相关。康有为在上海时,为生活所迫,曾用《古今图书集成》抵债,后又出售:“壬子(1912),归自海外,购得南海孔氏残书,殿本《图书集成》在焉。旋居上海,收儲益富。先生性豪侈,用常窘,屡以《图书集成》抵债家,后竟弃之。”由此亦可知,康有为从南海孔氏处购得此书。康有为十分珍视此书,他特意写了跋语:“《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浙、扬、苏诸阁毁后,流传日少,闻刘忠诚督两江,将翻印时,查得只有湖南、广东共三本,近经革乱,海内传本益寥寥。京师经庚子破后,存本亦稀……今归于我,一万卷皆完好,诚中国之瑰宝也。”
“南海孔氏”指孔广陶(1832—1890),字鸿昌,号少唐,广东南海人。孔广陶之父孔继勋建立了著名的藏书楼岳雪楼,孔广陶继承了父亲的收藏事业,建成三十有三万卷堂,被誉为清末广东四大藏书家之一。
关于孔广陶得藏此书的时间,书画题跋中有所记载:“今再得《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此书近遭多故,海内存本寥寥,梦寐求之十年,今竟得之一旦,不自觉喜而不寐。……同治纪元(1862)孟冬,鸿昌书于罨翠山房。”由“梦寐求之十年”,可见孔氏对此书的向往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最终得偿所愿。同时也可知,孔氏获得此书的时间在同治元年(1862)左右。
关于孔氏获得此书的途径,历来有多种猜测,大多带着道听途说、辗转相传之误,失于考证。如徐绍棨称:“最巨者殿本《图书集成》,孔氏曩日用巨资由宫监辇运而出,为藏书者绝无仅有。”莫伯骥称:“其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闻用巨资,由宫监秘密运出,为一时佳话。”再如现代学者称:“(孔广陶)以收藏武英殿刻本书籍闻名,其中最巨者为殿本《古今图书集成》。据说是孔广陶斥巨资买通宫中太监秘运出来的。”可见,近现代学者大都以为孔广陶是通过买通宫中太监而得藏此书。
事实上,孔氏获得《古今图书集成》书的途径并非如此。康有为在跋语中提道:“此本自吾邑叶氏领运自京而来粤,费万金,后归吾邑孔氏。”这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孔广陶本人对武英殿初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也极其重视,他将此书放在了稿本目录《三十有三万卷堂书目略》经、史、子、集四部之前,著录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岳雪楼录补,南海叶氏印藏,康熙间至雍正三年(1725)武英殿原刊初印连纸精本,五百二十函,五千二十本。国朝蒋廷锡等。柒千两。”
因此,孔广陶获得此书的途径绝非如前代学者所言为买通太监而得,实为从同乡叶氏处购得,耗资七千两。也就是说,将《古今图书集成》从北京带到上海的人不是孔广陶,而是南海叶氏。
那么,“南海叶氏”是谁?
藏书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陆费逵称:“是书旧藏孔氏(岳雪楼)、叶氏(华溪),继藏康氏(有为)。”具体言之,书中的藏书印当为“南海叶花溪珍藏”“孔氏岳雪楼收藏书画印”“南海康有为更生所藏金石书画”。
也就是说,陆费逵所言“叶华溪”当作“叶花溪”,“南海叶氏”即叶廷勋(1753—1809),字光常,号花溪,广东南海人。官候选员外郎,议叙加盐运使司衔。有《梅花书屋诗钞》。与伊秉绶、翁方纲等人交好,伊氏为其撰写了《皇清晋封资政大夫盐运使司衔叶先生墓表》。叶廷勋开设了义成洋行,修筑了风满楼。其子叶梦龙(1775—1832)继承了收藏、鉴藏事业,编刻了《风满楼丛帖》《友石斋法帖》等,成为广东地区鉴藏的核心人物之一。
总的来说,中华书局影印底本《古今图书集成》为雍正时期的初印本,版本价值颇高,且经过战乱还能保得大部分全本,十分难得。此书的流传路径为:叶廷勋花费万金从北京购得此书,将其从北京带到了广东,1862年左右递藏到孔广陶处,1912年递藏到康有为处。康有为将其从广东带到了上海,后归陈炳谦,而后才成了上海中华书局的影印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