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浅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3-20 06:31田甜
中国市场 2024年7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

田甜

摘 要: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贯彻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其重要意义。文章从高质量发展中的几大要点内容出发,深刻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深刻内涵,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大政方针探索可行性实践路径。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7-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7.003

1 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过程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规律,又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论题走向成熟的标志。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五年中,我党将高质量发展体系融合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框架。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0月召开并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只有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我们才能真正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优势。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工作主线。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在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时提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以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为重中之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用力。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2018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期间,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遵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致通过要贯彻新发展格局这个重要决策,此决策是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定,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深层性的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

故习近平同志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来,一直不断丰富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的框架结构,也理清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提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述和时间脉络。

2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2.1 概念

把高质量发展拆分成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质量,另一个是发展。

关于高质量,从微观上来看,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我国的工业体系规模宏大,但要想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仅靠供给数量占据优势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看是否拥有高程度的供给质量。习近平同志在其著作中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格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3]

从宏观上来看,即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如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已不再追求高速度的发展,已不是一味地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更关注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于发展,道路曲折且困难重重,诚然社会主义社会进阶到共产主义社会唯有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各代领导人都将发展作为我党我国的工作中心和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才能在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实现中华人民的百年夙愿——伟大复兴。

2.2 原则

2.2.1 质量变革是主体

质量变革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面对我国工业部门长期存在的产品规模与经济份额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的现实情况,我党提出了提升产品质量的战略目标。马克思指出,产品内所蕴含的使用价值,即其有用性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因此,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劳动力的质量、科技的进步发展等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勞动力质量的核心是人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且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2.2 效率变革是主线

效率变革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即调整、改善国家过去在只追求增长速度时的低效能板块。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出和效率的竞争。在我国经济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一个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规律。

2.2.3 动力变革是基础

动力变革是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这明确指出了创新在动力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3 主线

习近平同志2015年10月在中央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这一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强调,要想取得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并以其为推动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供给经济理论不同,西方国家的供给经济理论只关注于供给端的经济改革,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手抓,两者并不是相对立的斗争性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关系,旨在优化生产要素和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1 从微观上看

从微观上界定高质量的含义,将其具体定义为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产品质量的高低由劳动质量决定。马克思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普通劳动者无须特别培训和训练即可完成的工作;所谓与之相对应的复杂劳动,即要经过特殊训练,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从事的劳动。较少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大量的简单劳动。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基于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在相同劳动时间条件下,复杂劳动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的价值。故劳动质量可以决定产品的质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单位工时产出的产品,减少了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从而减少了价值量。例如,生产一个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大于社会生产这类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则蕴含在产品中的价值量就会较高。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决定产品的质量。

3.2 从宏观上看

从宏观上看,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是数量再生产循环和质量再生产循环的有机统一体。他认为,废料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使用的机器质量以及原材料本身的质量所决定,而原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由产出原材料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4]这指出了产品的质量由劳动资料的质量决定,进而劳动资料的质量又由产业质量决定。在质量循环的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和各部门之间是相联系、相贯通的,某些部门、行业、企业的质量问题,也会对其他生产部门、行业、企业的质量产生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性质,是对社会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通过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规模的扩大。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有赖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品质与利用效率。故集约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以此才能提高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缓解社会基本矛盾。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命脉,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同样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政府与市场分别是调节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看得见的手”——政府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宏观调整经济政策,依法完善竞争性政策,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促进公平。“看不见的手”——市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4.2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是产业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产业体系的推陈出新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再靠廉价劳动力取胜,而是依托科技的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当中,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领域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这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开局起点,依旧要照着向前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我国的科技創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对科技领域研究人员的激励,降低外界因素对科研人员的干预程度,最大限度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点与核心。利用大数据、AI、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其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4.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最困难的问题还是在农村。2020年我国虽已实现现行标准下绝对性脱贫,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国自古农民基数大、农村面积广、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这明确揭示了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故要做好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因地制宜利用乡村固有的生态、文化等优势,与大数据、信息化等方式相融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实现共富渠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力度,使农村社会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将制度变革落实到乡村,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农村在贯彻落实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更好发挥主观性与自主性,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

4.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一条必经之路。由于地理、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实际所总结出的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缓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措施,共同推进中国人民走向富裕。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沿海区域加速现代化进程,东北区域重新振兴,中部区域快速发展,西部区域加大开发力度;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3+2+1”六大区域战略对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开发方式不同,我国的国土空间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开发四类,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国土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市的中心是人民,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规划水平,提高城市智能化程度,打造人民幸福、生活便利的智慧城市。

4.5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谋划。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增加国内外双市场联动,促进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便捷化,提高贸易进出口,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始终以和平发展外交方式,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更好地利用世界的机遇,也让世界更好地共享中国的机遇。加快建设国内自由贸易港,拓宽国内外贸易新通道。制定外资引进政策,依法保护外商在中国的合法營商活动。摒弃历史虚无主义,闭关锁国只会落后,而落后只有挨打。充分融入国际社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家取长补短,才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精准施策保“六稳”
长沙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