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字时代图像遗存看动画设计艺术的起源

2024-03-19 07:52刘玉亭刘俊男通讯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岩画动画图像

刘玉亭 刘俊男(通讯作者)

动画的英文表达方式为“Animation”,意指创造生命力的手段,即将不具备生命的静止事物(如符号、绘画、剪纸和玩偶等)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变成有生命、有性格、可以活动的影像。①“动画”作为专业名词,包含技术和艺术两个基因。关于动画艺术的起源,《动画的起源和发展》一文只简单提到:“法国考古学家普鲁德·欧密尤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的壁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可以看作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滥觞。其他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的分解图,也是同一类型的作品。”②但并未作具体论述。《动画发展史》③《动画概论》④《动画美学概论》⑤《动画技法》⑥等众多高校教材,引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野猪叠影图来佐证史前动画意识的诞生。但也有学者指出,该野猪叠影图根本就不存在,系人为误读。⑦中国知网也未见其他学者对此有专门研究。于是,动画何时起源,如何起源仍是个谜团。笔者在从事艺术考古、动画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境内的众多前文字时代图像遗存,表现出了原始动画思维及动画的艺术特点,可作为追溯动画艺术起源的证据。学界研究前文字时代图像的成果颇多,关于通过提炼、加工独特的传统艺术造型而创作出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动画作品的讨论也不少,却几乎未见将这些图像与中国动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笔者拟从前文字时代的图像遗存入手,对中国动画艺术基因的起源作出分析。

一、前文字时代体现动画因素的图像遗存

在迄今发现的前文字时代岩画(含洞穴和崖壁绘画、石雕)、地画(含地塑)和陶器纹饰等图像遗存中,不乏体现动画因素的例证,它们是人类早期造型艺术的滥觞,开创了原始动画艺术的先河。

1、岩画

岩画,简而言之,即作在岩石上的图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指出,岩画是对刻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⑧目前我国发现的主要代表性前文字时代岩画有:宁夏大麦地岩画(最早出现于距今二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多数属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⑨)、内蒙古阴山岩画(始于旧石器时代并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时期,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⑩)、宁夏贺兰山早期岩画(年代最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⑪)、云南沧源岩画(形成于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⑫)、江苏将军崖岩画(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⑬)等。另外,在新疆阿尔泰山东、西部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在河南嵩山东南麓具茨山发现了成于距今4000年甚至更早的岩画等等。

近年在陕西神木石峁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约4000年前的“人射马”石雕等,亦属此类。如图1,射手为侧视形象,持弓搭箭,弓弦后拉;马尾下垂,腿呈直角弯折向内,似俯地蜷卧状。⑭

图1 :陕西石峁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人射马”石雕图案(出自:据《考古》2020年第7期第43页图二二改作)

2、地画

地画指在地面上所作的图画。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史前地画较少,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大地湾房址F411出土约5000年前的人和动物组合图最具代表性,如图2。据考古发掘报告描述:地画上部为两个并排而立的舞动人物,两人头部轮廓线外有两条似头发的短线下垂,二者两手摆出同样姿势,左臂均弯至头部,右臂下垂内曲紧握臀部东侧的粗直物,两腿皆在小腿处交叉。下部长方形框内有两个动物(有学者认为方框内画的是人⑮),两者头尾相连,头向东南。⑯

图2 :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图(出自:《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第35页)

地塑,如河南西水坡遗址六千多年前墓葬M45出土的龙、虎、北斗组图(图3),用蚌壳堆塑而成,龙、虎、北斗分别位于墓主人骨架的三个不同方位,龙呈腾飞状,虎如行走状。⑰

图3 :河南西水坡墓地龙、虎、北斗堆塑图(出自:《文物》1990年第3期,第53页)

3、陶纹

陶纹即陶器上的纹饰。据考古发现,中国境内出土的众多原始社会陶器上都刻有纹饰和图案,其中彩陶纹饰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如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器物,大多在口沿、肩腹部、底部或内部,施有水波纹、旋转纹、动态的动物和人物等具有动感的纹饰。如图4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舞蹈纹、西安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等,均颇具代表性。

图4 :中国前文字时代西北地区特色彩陶纹饰

二、前文字时代图像遗存的动画艺术分析

加拿大著名动画艺术家诺曼·麦克拉 伦(Norman Mclaren,1914~1987)曾说: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创造运动的艺术。⑱远古先民留下的动态图形,虽不能真正表达出事物运动的形态,但它们记录了动态的不同阶段,表达着人们的感受,符合艺术创造的本质——用符号表达心情,可称为“原始意向动画”。笔者以为,这种“原始意向动画”可大致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其一,是单一的“过程动作”( In-Between Frame),即单帧画面;其二,是连续表现关键动作的“原画”(Key Frame),即多帧画面。从理论上讲,前者比后者更原始,但因现在发现的考古资料有限,当前还难以区别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包括技术——艺术符号和观念两个方面,这些图像遗存是追溯艺术符号与观念起源的很好例证。具体分析如下:

1、单帧画面

(1)突显动画的本质

动画是“动”的艺术,“动”是一切的根本,英国著名动画艺术家约翰·哈拉斯(John Halas,1912~1995)曾指出:“运动是动画的本质。”⑲史前图像遗存突出了这一特征。

首先,许多单个物像即能呈现出运动的态势。如图5-1,是距今约8500年前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中陶支座上的纹饰,椭圆四个区域中朝向不同的短线表达出原始的旋转。图5-2,为距今约5000多年前屈家岭文化陶纺轮上的蝌蚪形图案。图5-3至图5-5,为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三叉形弧线、变形“卍”字符图形、用弧线围绕圆点勾勒出的花瓣等纹饰,均表现出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动态。图5-6,是云南沧源岩画中各个舞者两腿交叉、挥动双臂的造型。图5-7,新石器时代广西左江岩画,祭祷阵容中的人物双手上举,上排双手向右,下排双手向左,双腿迈开,身体呈半下蹲的姿态;动物仰头张嘴、四肢呈奔跑状。图6-1中祭祀者双手上举、双腿张开成半蹲状;舞者有的双臂伸直,有的双手上举,手握道具;围猎者、放牧者也姿态各异,或拉弓射箭,或张臂驱赶。这些单个图案均表现出动的态势,给人以活动的视觉效果。

图5 :呈顺时针旋转的纹饰及图案

图6 :前文字时代岩画中的动态场景

其次,成组画面也多反映的是动态场景。如图4-3西安半坡彩陶人面鱼纹图由两个“人面鱼纹”和两条鱼构成,两鱼穿插在两“人面鱼纹”之间,从“人面鱼纹”前额部位的图案纹样和两鱼朝向可知,它们分别两相对应,两鱼首尾相随,给人以旋转的视觉映像。如图5-6云南沧源岩画舞蹈图,呈现出五人围绕圆圈旋转舞动的动态;图5-7祭祷阵容图,通过人物手腿的方向和人形姿态表现出参与祭祀祈祷的人们整体呈旋涡状舞蹈和前进;图6-2狩猎图,狩猎场人物或追逐捕杀,或设栅围堵;图6-3放牧图,画面中牛羊成队行走,牧羊人有的在前牵拉,有的在旁边驱赶,呈现出放牧归来的画面;图6-4、图6-6的舞蹈图,图6-5的杂耍图,从角色姿势及所持道具可看出,舞者分工明确,整个画面给人队列在不断变化之感;在图6-7内蒙古阴山岩画战争画面中,进攻者或持箭射杀或前后夹攻,而敌人有的中箭受伤,有的狼狈逃跑,表现出敌我双方激烈争斗的情景。上述这些描绘日常生活的场景,无不表现出动感的画面。

以上可知,先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尤其注重动态的表达,这种动态的表现,使得本来静止的艺术造型鲜活起来,给人以富有生命的感觉。

(2)体现原始动画思维

动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之源。⑳可以说,当大千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产生印象之时,某种动画思维即已产生。古老先民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变动不拘,常通过动态的画面来表达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这些动态的画面即是原始动画思维的一部分,它们源于日常生活,富于想象,有时还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强烈凸显事物局部或特定场景的典型特征,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原始图像内容再现了日常生活场景,记录着先民在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车辆与船只,以及狩猎、放牧、农业、战争、祭祀、交媾、舞蹈、杂技、服饰、建筑与村落、星宿变化等方方面面。

其次,在原始图像遗存中人、物造型夸张,有的脱离原有形态,过分夸大某个部分。如图7中的人面、动植物形像,构思奇特,形象怪诞,被刻画成圆形、椭圆形、心形、正方形、动物形等各种形状。有的人物头部长出动物的耳朵,或戴有高高的尖帽,或有长长的像动物的角;有的人物面部四周刻有像鸟羽或放射状光环的短线;有的是人面植物身或人面兽身,且各部分比例严重失调,或眼睛特大,或头饰特大。图7-5老虎形像,尽管上部缺失,但其极力伸开的爪子、张开的大嘴、粗大的性器官等,将老虎的凶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夸张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种观念。

图7 :前文字时代原始动画思维的表达

先民们这种赋予符号以运动特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拉开了动画艺术的帷幕。

2、多帧画面

连续表现关键动作的多帧画面,体现了动画的本体形态。动画的本体形态也就是造型艺术形象符号及符号的变化。㉑运动变化是动画本体形态的最重要标志,运动的形态通常通过位置的改变和形状的变化来呈现。

古代先民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表达运动形态的欲望,用多幅单独、静止的画面记录一个个不同时刻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画在同一作品之内,巧妙地将事件动态的连续过程以分解方式表达出来。从现有考古材料我们可以找到早期多帧叙事画面的例证。如图8-1法国西南部阿布里·布朗夏尔(Abri Blanchard)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69个“圆圈”,美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Alexander Mar-shack,1918~2004)认为这69个不同形状的圆圈,“是用来表示月相变化周期的”,㉒是不同时间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图8-2埃及本尼哈双墓地壁画,图中用数十幅图像详细分解了摔跤动作的不同瞬间,将完整过程有序地记录在一起。这些不同时刻的分解图,表现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关键动作,可谓最早的“原画”。

图8 :事件动态连续过程的分解表达

这类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也早有发现,如图3河南西水坡墓葬龙、虎与北斗蚌壳堆塑图。图中表现的实际上是一年四季天空中28个星宿运行情况的一部分,是星宿动态运行的一个分解图。古人把依古天球黄、赤道带分布的28宿分为四宫,每宫各辖七宿,每七宿组成一个图案,用线条连起来分别是一个动物的形象,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若每天同一个时刻在同一地点观测星象,四宫星宿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正好是一年。这里所谓的东南西北,实指春夏秋冬四季:即苍龙七宿出现在春天夜晚的天空,朱雀七宿出现在夏天的夜晚,白虎、玄武两宫则分别出现在秋、冬的夜晚。此外,古人又把北极星及周边区域命名为中宫,中宫处于恒显圈,全年不会没入地平线。因此,中宫内的北斗是古人熟知的授时星象,人们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斗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为秋;斗柄指北,天下为冬。西水坡墓地龙虎北斗图的方位与天空四宫及北斗星图正相符合。冯时先生对这一对应作过全面的研究。㉓这幅图可以看作是两个关键帧,一个是春天的星宿图(苍龙),另一个是秋天的星宿图(白虎)。

此类多帧叙事图像,虽未能像现代动画一样表现出事物具体的运动轨迹,但它记录了运动过程中的系列不同瞬间。相对于单一的动感图像,它更接近后世的动画原画,只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支持,让其在人们的眼前快速流动,观看者就能从这一系列静止图形的变化过程中获得物体动起来的幻觉。

三、前文字时代动画图像遗存的美学分析

前文字时代动画图像遗存不仅体现了动画思维,而且还具有美学、艺术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突显了艺术创造的本质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以符号表达心情,或者说是思想感情和内心状态的符号化显现。㉔

中国史前图案、符号,以东方绘画的重要语言形式“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线条有粗有细,并用直线和弧线的巧妙结合,将生活中的画面表现出来。但这些来自生活的画面并非简单的生活再现,而是分别代表某种特定事物,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表达的是人们的某种情感和内在精神,或驱邪、或祈福、或求繁衍昌盛、或求丰收和收获。换言之,这些画面是有“灵魂”的。这些既隐含故事又表达思想的画面,具有动画作品独创性和叙事性的特点。

当这些画面被赋予创作“灵魂”之时,也就被赋予了更高的美学价值,这种原始动画思维也就演变成了原始动画艺术。正如英国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 伍 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所说:“在任何虚拟活动的背后或许总有一个动机,即渴望获得某个东西,如果虚拟实现了,我们就可以享受或占有这种东西。”㉕

2、符合艺术的美学特征

史前图像遗存是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颇具美学特征,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线条美。无论是岩画、地画还是陶器纹饰,几乎都是以线条来绘制,或短直线,或弧线,或圆圈,或波曲线,或通过组合运用这些线条以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现物象的外形特征。这些线条使人感觉或开阔宁静,或柔和优美,或圆润流畅,让画面显得细致圆转、灵动传神。如图9,虽然物象大小不一,但疏密得当、线条简单流畅,让人仿佛能体会到画者当时愉悦轻松的心情。

图9 :贺兰山岩画狩猎图(出自:《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

其次,造型美。远古时期的物像造型,往往用笔古拙朴实,寥寥数笔便将人、物个体形态刻画得生动形象。如图5-6,站在代表地面圆圈上舞蹈的五人,均面向中心,两人左手高举、右手下弯,两人右手高举、左手下弯,一人两手均向下弯曲。整个画面以实线表现,用笔流畅划一,人物突出,神态逼真,表现出一幅欢快的场景。又如图10村落图,村落中房屋排列有序,造型独特,椭圆下部的房子符合常规,而上方房子的屋顶却朝下倒置,左侧的房子横躺着,所有房子的立柱均与表示地面的椭圆形圆圈相连,画面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这种造型和构图方式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想象力和巧妙构思。

图10 :云南沧源崖画村落图(出自:《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6页)

第三,意境美。史前原始艺术中的画面,并非无意识的纯粹模仿,也不是单纯地用于装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多有其精神内涵,包含神秘意蕴。图像或表达对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祈望和吉祥预兆的渴求,或反映图腾意识,或表示对大自然的赞美。如:狩猎图往往将原本比野兽弱小的人构想得比野兽高大,而猎物或被刺、或惊惶逃遁、或在猎人弓箭前就擒,以表达人们期待打猎成功的愿望;而祭祀岩画,则将人们崇拜的动物分布于画面正中首领的头顶和前方,以体现对崇拜对象的敬仰;人面蛇身、人面兽身图,将人和图腾动物合而为一;放牧、舞蹈、杂耍、村落等画面,呈现出轻松愉悦、和谐悠闲的情景,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满足和热爱等等,都体现出一种生活意境上的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远古人类早已意识到大千世界的变动不拘,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许许多多动态的符号或图案,以表达其内心的状态和思想。虽然今天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他们当时的意图,但这些图像遗存体现了艺术创造的本质,体现了原始的动画思维,可谓动画艺术的雏形。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对运动视觉的兴趣和对表现运动形态的渴望,启示了后世动画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本文所引考古资料,我们认为,原始动画艺术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萌芽,到距今约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被大量发现,再到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而其最早源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猜你喜欢
岩画动画图像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有趣的图像诗
我的动画梦
孜孜荣岩画
我是动画迷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