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良龙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积极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1]。做好中华文化术语翻译既是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在国际传播中建构使人愉悦且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对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来说,中华文化术语翻译事关民族形象建构,在全球多元文化中彰显文化身份。例如,生肖文化作为常识,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明[2]。在中国,生肖属相通常跟人们的年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人们因此对生肖的知识与解释,有着天然的兴趣。近些年,世界多国政要在新春佳节给华人拜年已成为惯例。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以及国际间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积极结果,由此引发的相关话题也不断增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世界需要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本文以十二生肖英译为例,探究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地展示与建构中国文化形象。
生肖也称属相,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如子年生的人属鼠,丑年生的人属牛等。生肖文化作为全世界华人共享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中华文化标识,其形象建构和传播应得到足够重视。那么,生肖文化的翻译现状如何呢?
本文选取国内的4部权威汉英词典,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详见表1)。
表1 国内汉英词典生肖英译表
在上述几部汉英词典中,除兔年、鸡年、猪年之外的9个生肖年已形成统一英译名。但实际上,学界仍对以下6个生肖年英译名存在争议:鼠年、兔年、龙年、羊年、鸡年、猪年,与这些生肖年相对应的常用英译名共有14个。为此,我们检索世界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英语语料库——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作为对比参照,验证生肖年英译名在英语世界的使用情况[7]。为了降低语义排查和辨析的难度,把检索目标限定在可控范围,14个常用备选英译名分别以the Year of the XX、the Year of XX作为关键词条检索,共获取符合条件的语料90条。列表中6个存在争议生肖年的14个常用备选英译名,统一以the Year of the XX方式呈现,与COCA语料库检索结果的对应情况如下(详见表2):
表2 存在争议生肖年COCA语料库英译统计表
我们从译名统一性方面,分析国内权威汉英词典和COCA语料库提供的数据,这6个存在争议的生肖年的英译情况可以初步分为两类:基本统一和尚未统一。“龙年”基本统一为the Year of the Dragon;“鼠年”基本统一为the Year of the Rat。而尚未统一的情况共有4个生肖年的英译,其中“羊年”有3个选择the Year of the Sheep、the Year of the Goat和the Year of the Ram;“猪年”也有3个选择the Year of the Pig、the Year of the Boar和the Year of the Hog;“兔年”有两个选择the Year of the Rabbit和the Year of the Hare;“鸡年”有两个选择the Year of the Rooster和the Year of the Cock。
既然国内几部汉英词典和COCA语料库关于“龙年”和“鼠年”已有统一英译名,为什么学界还存在争议?“羊年”“猪年”“兔年”和“鸡年”不能形成统一英译名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约定俗成、简明通用、积极正面、以我为主等原则出发,分析形象建构过程中的文化解读机制,并提出统一译名的建议。
尽管“龙年”已有定名the Year of the Dragon,但将其更名的呼声一直存在。龙自古以来就是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译名容易让西方人误会中国及中国人,也违背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则,因此建议将“龙年”译为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8]73。也有人建议把“龙年”音译成the Year of the Loong,以区别西方的恶龙[9]133-134。为了避免东西方文化的误解,学者对中国龙本身的翻译,从不同的角度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如刘洪泉等建议译为Long[10]104;李君文等建议译为Tiger,就像“亚洲四小龙”可以译为Four Asian Tigers一样[11]38。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保留dragon约定俗成的翻译,毕竟“此龙非彼龙”[12]36;“何必译‘龙’为‘虎’”[13]51。
回到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和the Year of the Loong这两个译名是否合适的问题,其实它们既不够简洁也不便于交流。尽管译者对dragon在西方社会的形象存在顾虑,但是,当我们查阅权威工具书的时候,发现西方社会对东西方龙的形象认知清晰,并没有将二者混淆。《新牛津英语词典》对“dragon”的定义: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whereas in the Far East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神话中巨蛇一样的怪兽。从欧洲的传统看,dragon通常吐火,象征着混乱与邪恶,但在东方文化中,龙通常是富饶、仁慈的象征)[14]558这个定义对于东西方龙有较为全面的比较,而未将它们混淆,因此可以不必纠结其中的褒贬或敌意。既然中国龙不同于西方龙已经是一个文化常识,那么对于“龙年”的译名问题,我们建议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使用现译名the Year of the Dragon。
无论是权威汉英词典还是COCA语料库,目前对于“兔年”都没有统一译名。那么“兔年”应该是rabbit、hare中的“哪一只”?《新牛津英语词典》对“hare”的定义:a fast-running,long-eared mammal that resembles a large rabbit,having very long hind legs and typically found in grassland or open woodland.(一种长耳哺乳动物,形似大兔子,后腿很长,跑得很快,通常生活在草地或开阔的林地中)[14]837,汉译为“野兔”。该词典对“rabbit”的定义:a burrowing gregarious plant-eating mammal,with long ears,long hind legs,and a short tail.(哺乳动物,食草,穴居群居,耳朵长、后腿长、尾巴短)[14]1525,汉译为“兔”。这部词典同时提供了例句:Farmers are viewing the rise in rabbit numbers with concern.(农场主们深感忧虑地关注着野兔数量的上升)[14]2061这说明rabbit是更通用的上义词,既包括“家兔”又包括“野兔”。遵循简明通用的原则,我们建议“兔年”定名为the Year of the Rabbit。
“猪年”应该是pig、hog、boar中的“哪一头”呢?此处如果遵循简明通用的原则,无疑是最常见的pig。但对于pig的懒惰、贪吃等不雅形象,有译者心存顾虑,于是才会选用hog或boar,从而使译名无法统一。我们逐一进行分析后发现,译名the Year of the Hog应是选hog的“肥猪”之义,代表富态、富足的形象。因为在美国肉类分类体系中,hog和pig的差别为hog是体重超过120磅并准备上市的猪,即肥猪,而pig指的是体重较轻的未成年猪[15]。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测西方人眼里的hog就等同于中国文化中肥猪憨厚可爱的形象,而它可能仅仅是一头“菜猪”,为人类提供肉食的家畜而已。如果说pig有好吃懒做等不雅联想之义,hog也表示“贪婪的人”,所以从语义上也并非更优的选择,那么boar是否更合适呢?有学者认为boar是野猪,有强壮、凶猛的正面意义,没有任何贬义,符合汉语生肖的文化含义[8]74。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而boar(野猪)虽然词义上符合,却与家的温馨形象相去甚远。遵循简明通用的原则,我们建议“猪年”定名为最常用的the Year of the Pig。
从近些年国外媒体的关注度来看,关于生肖文化讨论最热闹的莫过于羊年。例如,2015年是中国农历羊年,英国ManchesterEveningNews(《曼彻斯特晚报》)给民众提出了如下问题:“Later this month,we will enter the Chinese Year of the Ram.Or should that be Sheep? Or even Goat?”(月底我们就要跨入中国农历羊年了,我们要庆祝的是公羊年、绵羊年还是山羊年?)[16]同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通过电视向华人表达了祝福,但他同样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只羊。他说:“So,whether you are celebrating the Year of Ram,the Year of Goat,or the Year of Sheep...Happy New Year everybody.”(所以无论你庆祝的是公羊新年、山羊新年还是绵羊新年。祝福所有人新年快乐!)[17]
西方媒体和国家领导人加入对译名的讨论,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也说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更多、更广泛的关注,此乃积极的方面。但看似调侃的背后却也隐藏了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说明促进东西方文化充分理解和融通是当务之急。在中国,如果我们指着一幅羊的图片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会回答:羊。但在英语里没有哪一个词能够概括“羊”字。于是引发关于农历“羊年”应该是哪只羊的话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比较sheep和goat的语义内涵,选择积极正面的词语定名即可。从词义上分析,sheep中规中矩,而goat有“淫荡的人、傻瓜、替罪羊”之义。因此,积极正面的the Year of the Sheep适合作为华人“羊年”的定名。积极正面原则同样适用于“鸡年”应该cock还是rooster之争。比较二者后发现,同样在汉语里指公鸡,rooster指a male domestic fowl(雄禽、雄鸡);而cock除了“公鸡、雄禽”之外,还经常作为粗俗语,指男性生殖器,日常口语中还有“废话”之义。由于cock包含了明显的低俗、贬义含义,所以中国农历“鸡年”的英译须以更为积极正面的the Year of the Rooster为定名。
对于“鼠年”的译名the Year of the Rat,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国内汉英词典,还是COCA语料库都高度统一。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译名是争议最大的[8]74[18]59[19]96。其实,“鼠年”的英译无外乎两个选择,rat还是mouse?为什么看似已经有定名的生肖年英译名却存在如此大的争议,除了在汉语中我们对于rat(大耗子)还是mouse(老鼠)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关心思考现象背后所需要的文化主见问题。在英语文化中,rat通常与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含有“不忠诚”“欺骗”的贬义色彩,用于比喻卑鄙、丑陋和不可信任的人,也用以指打小报告告发别人的人。相比较而言,mouse的含义更为积极正面,如迪士尼公司塑造的动画角色Mickey Mouse(米老鼠),其聪明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
既然在汉语里也有“硕鼠、贼眉鼠眼、鼠目寸光、抱头鼠窜”等关于“鼠”的贬义表达,为什么不能接受其在英语中的贬义呢?有一种说法是“鼠年”译为rat无伤大雅。因为西方读者若认为这个译名有贬义,容易引起误解,他们一定会加以修改的。如果他们并未修改,说明这些译法得到了他们的认可[20]86。这种以他人为标准的文化术语翻译有时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尤其是涉及对外宣传时,传递何种文化形象,这种问题不能依赖外人帮我们考虑。生肖属相所反映的“求美、求善、求吉祥”文化心理,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心里最懂。民族文化是刻在世世代代中国人心里的印记,判断标准还是应该放在我们自己手里。例如,中国人通常对生肖属相感兴趣,认为它跟人的性格相关,所以我们常听说鼠年出生的人智慧、虎年出生的人勇猛。但几乎没听说过鼠年出生的人不是“智慧”而是“狡诈”,虎年出生的人不是“勇猛”而是“莽撞”,可见我们是有褒贬义之分的。遵循以我为主原则,我们建议“鼠年”定名为the Year of the Mouse。
生肖属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世界每一位华人息息相关。生肖文化中蕴涵的自然生态观、睿智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真诚企盼“吉祥如意、幸福和谐”的美好情感,让它散发独特的魅力。人民网记载过一件往事: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给周恩来总理出了道谜语:“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周总理听后开怀大笑,脱口而出:“十二生肖。”[21]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生肖属相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连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我们发现世界上各国政要给华人拜年的时候,常常表达出对中国生肖文化浓厚的兴趣。可见,生肖传递的和平善意、欢乐祥和的中华文化形象已经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的前提,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形象建构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工作。文化术语的正确翻译有助于树立正面的民族形象,传递积极的民族精神。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全球性文化传播带来一定挑战。如何在全世界构建良好的文化形象,这项严肃的使命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民族文化被世界所信任、认同、接受和分享,是推动文化传播的真正动力,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对外传播中走得好、走得远。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变被动为主动,把文化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只有坚持文化自觉,发挥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作用,充满自尊自信地翻译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涵,才能向世界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文化形象,继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