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一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王勃、杜甫、钱起、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都有赞誉回雁峰的诗词。在古代,回雁峰是衡州城的地理坐标,“衡之为郡,直雁峰之北”,衡州城就在回雁峰的北面。
然而这座名扬天下的回雁峰,海拔只有96.8米。南岳衡山,层峦叠嶂,巍峨的山峰成百上千,为何首峰之誉为海拔不足百米的回雁峰所得?
因为一群雁。
衡阳是大雁最喜欢的过冬之地。它们经常聚集在回雁峰下的湘江滩涂岸边。青山碧水,旷野平沙,芦苇丛丛,雁阵起落,构成了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
衡阳大雁文化起源于东汉时期,张衡《西京赋》就有“南翔衡阳,北栖雁门”之句。南北朝时期,庾信的“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首次以衡阳雁来指代大雁。隋朝时,梁武帝赐名的“烟雨山”改名为“回雁峰”,衡阳也逐渐被称为“雁城”。
衡阳的雁文化在隋唐开始兴盛,延续到当代。回雁峰,成了诗人们意念中南雁群飞歇翅停留的最佳处了。李白有“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杜甫有“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毛泽东有“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这持久的歌吟,成就了作为文化意象的回雁峰。
因为一座庙。
在与衡阳城相依相伴的数千年里,回雁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山上的雁峰寺。
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梁武帝赐号的烟雨山乘云禅寺,于隋代改名为雁峰寺。雁峰寺自建立以来,屡经兴废,但除了改朝换代之际和大战乱时期,香火从未断绝。回雁峰的美名,与雁峰寺互为映衬。衡阳城的人间烟火,旺了佛门的香火。
因为一位高僧。
在与雁峰寺有关的历代高僧中,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力的,莫过于无量寿佛。雁峰寺里的无量寿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即在湘南土生土长的唐代高僧全真和尚。全真和尚十六岁出家,是古代有名的寿星。因为他的长寿和高深道行,以及生前身后环绕着他的种种灵应事迹,信众认为他就是无量寿佛的化身。据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南岳的“朝寿佛日”,便是寿佛全真的生日。寿佛留有袈裟在雁峰寺,寺内设有寿佛殿,香火鼎盛,是南岳称为“寿岳”的重要佐证。
因为一家宗派。
在回雁峰上,曾经有人开创了一个传承千年的佛教宗派——乘云宗。时移世易,踪迹渺茫,却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湖南图书馆珍藏着一本民国手抄孤本,这就是清代默庵法师编撰的《重修乘云宗谱》。《重修乘云宗谱》共记录乘云宗34世传人及弟子540人。时间跨度从唐朝天宝元年(742年)至清末,长达1100多年。
因为一位大家。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船山先生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壮志未酬,被迫隐居,著书立说达300多卷,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教育诸方面,可以说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
船山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张“知而不行,犹无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他的“公天下”“德法兼治”“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任人唯贤”“贵士、养士”等思想,历久弥新。
湖湘士子服膺王船山学说,并身体力行,关心国事时务,寻找解决之路。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近现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从船山学说中受到启迪,影响、改变甚至创造了历史。
湖南的许多山,海拔不高,往往人文意义大于地理意义。当然,就景观来说,回雁峰也很不俗。回雁峰景区是集锦式的古典园林,有衡阳市城标雁雕,有千年古刹雁峰寺,有衡州八景之冠“雁峰烟雨”,有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远山而不僻,近市而不嚣。回雁峰,是一座值得流连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