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锋
(山东省鄄城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鄄城 274600)
鄄城县位于鲁西南部,总面积为1 032 km2,其中耕地面积98 万亩。 全县辖15 个镇、2 个街道办事处和1 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90 个行政村, 总人口92.4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85 万人。鄄城县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2022 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17 万亩,粮食平均亩产440.4 kg,粮食总产达到74.94 万t,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下达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打造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体,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以达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为目的,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2020-2022 年鄄城县连续3 年实施了这个项目,把其作为加快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教育、 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来抓, 通过切实加强领导、 落实政策、 强化培训手段等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依托, 着力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实施“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3 年累计推广面积168 万亩, 增产小麦8 719.2 万kg、玉米10 600.8 万kg,实现经济效益70 554.29 万元。
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县政府成立了鄄城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县畜牧服务中心主任、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县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及15 个乡镇的乡镇长和2 个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成员, 负责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 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依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吸纳县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 进一步充实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组队伍,负责制定全县技术实施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完善并巩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入户到田。 其中农技人员和示范主体起到关键作用, 只有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为提高培训质量,特聘请省、市、县教授、专家为技术指导员进行授课。
2020-2022 年共合作建设10 个示范基地, 分别是旧城镇葵丘庄园、红船镇刘桥毛木耳基地、引马镇鸿翔牧业、什集镇昊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埝连庄粮食生产基地、舜王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什集休闲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彭楼大舜创新果园、临濮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旧城六合休闲农业展示基地,利用项目资金,给基地配备了生产或教学设施。 在示范基地开展了“田间课堂”、现场观摩,方便参训人员就近参加培训, 提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依据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任务清单和绩效目标,以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量、服务对象满意度、支撑主导产业发展成效等为主要考核标准,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创新考评方式方法,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加强3 个方面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 按照县级工作方案,层层、逐个落实岗位责任,明确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二是实行工作任务公开制。 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农技人员的下乡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张贴公示, 强化群众监督;三是强化三方考评制。 建立健全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联系的科技示范主体和任务区的农户,采用第三方电话抽查的方式)三方考评制度,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挂钩,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充分调动技术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认真开展跟踪服务工作, 组成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包括粮食、果蔬及中药材。 由农业推广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担任服务团队的组长, 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实践经验,特别是农时季节,服务团队每天开展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典型经验带动, 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成果。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跟踪报导推广项目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麦是鄄城县主要粮食作物, 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是小麦丰产的基础。 推广优良小麦良种, 如济麦22、良星77、鲁原502、山农28、鑫瑞麦29、济麦44等;实行秸秆还田,精细整地,配方施肥[1];采用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播后镇压,培育冬前壮苗;播前采用农药2 次拌种技术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冬前化学除草、浇好越冬水,早春划锄镇压,根据苗情合理运筹肥水;小麦生长中后期实行“一喷三防”,综合防治蚜虫、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2],预防干热风,并适时收获。
2.2.1 选择耐密植中早熟玉米品种 选用耐密或抗高温玉米新品种,如京农科728、农大372、迪卡517、先玉688、联创808、先玉047 等;适宜机械生产的品种有京农科728、迪卡517、登海518 等。
2.2.2 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种植密度、提高群体整齐度的关键。 建议种子实行“2 次包衣”(噻虫嗪+溴虫氰酰胺)。 紧凑型耐密玉米品种留苗4 800~5 500 株/亩, 紧凑大穗型品种留苗4 000~4 500 株/亩。
2.2.3 推广种肥同播技术 推广高质量播种与保苗技术,实现七分种三分管[3]。 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苗期一次性施入,实行种肥同播、肥料深施。 为防止玉米后期脱肥,可在花粒期酌情追施花粒肥,防止玉米秃顶,增加粒重。
2.2.4 秸秆还田与地力培肥技术 连续秸秆还田可以保持土壤地力。
2.2.5 适当晚收 夏玉米适时晚收, 最佳收获时间为10 月1-5 日,一定范围内随收获时间推迟产量显著提高。 籽粒乳线消失与乳线1/3 时收获比较,每晚收10 d 增产10%以上,高产田平均每天增产4~6 kg/亩。
夏大豆实行“一三三”高产栽培模式,即一播全苗、浇三水、施三肥。
2.3.1 一播全苗 缺苗断垄是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减产幅度为20%以上。 苗全、苗匀、苗壮是大豆高产的基础。 高产夏大豆应于6 月20 日前播种,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用精量点播机播种,保证苗全、苗匀、苗壮。
2.3.2 浇好三水 ①播种水。 夏大豆播种时,干热风较重,一般情况下土壤墒情较差。 如果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8%,就应浇水造墒播种。 也可根据天气预报等降雨后抢墒播种,但易造成播种推迟,影响产量。 最好的方法是播种后喷灌或滴灌, 可在播种后当天喷灌1 次,出苗前(播种后第4 d)再喷灌1 次,以确保出苗。②开花结荚水。开花结荚期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蒸腾作用达到高峰,干物质积累也直线上升。因此,这一时期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若出现干旱,连续10 d 以上无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0%时应立即浇水,减少落花、落荚,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 ③鼓粒水。 鼓粒期(播种后50~95 d)大豆需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20%, 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缺水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如果出现干旱, 连续10 d 以上无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25%时应立即浇水,减少落荚、促鼓粒,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2.3.3 施好三肥 ①培肥地力。 各地的高产经验表明, 高产大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求在1.25%以上。土壤肥力不足的, 可于播种前每亩施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1 000 kg 以上,培肥地力,保障养分的持续供应。 ②鼓粒初期追肥。 鼓粒初期(播种后50 d 左右)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 kg以上,保荚、促鼓粒,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③鼓粒中后期喷施叶面肥。 鼓粒中后期(播种后70~95 d)对大豆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每7~10 d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 次,可延缓大豆叶片衰老,促进鼓粒,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
本项目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研究与推广,项目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68 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按照原农业部2010 年9 月制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测算分析。根据项目区测产验收结果,平均亩增小麦51.9 kg,按每千克小麦2.86 元计算,每亩增效148.43 元;平均亩增玉米63.1 kg,按每千克玉米2.56 元计算,每亩增效161.54 元;加权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419.97 元(表1)。该成果总经济效益70 554.29 万元,年经济效益23 518.10 万元。
表1 项目实施3 年的经济效益分析
3 年来, 公开遴选确定了技术指导员214 名,筛选农业主推技术14 项,738 人次参加了基层农技人员省、市、县级培训班,选育了560 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创建了10 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招募了12 名特聘农技员,签约了5 名“公费农科生”,选育出213 名新农人,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291 个。
在“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推选中,山东省共推选2 名,本县1 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榜。 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科教云平台大数据, 按照用户线上服务质量的有效积分, 确定了全省13 名“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本县1 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入选。 在菏泽市第二届“十大新农人”评选中,本县1 家企业的负责人被评选为菏泽市第二届 “十大新农人”, 另1 家企业的负责人被评选为菏泽市“优秀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