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启花 袁 权 袁章龙 侍 超 李 龙 陈 凯 单友谊 戴传刚
(1.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2.江苏农民培训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3.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 223800)
小麦是中国第三、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世界上1/3 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2022 年全国种植小麦2 333.3 万hm2,平均单产390.4 kg/亩[1]。 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业投入品的大幅增加, 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小麦单产已由低产水平跨入中产并向高产迈进, 逐步由单一追求产量向产量与质量同步发展方向转变。 小麦育种更应注重高产高效、绿色、健康协同发展,高产稳产是育种的基本目标[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春季低温、 冬季冻害、花后干热风和高温等灾害频发,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 受秸秆还田、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黄淮麦区叶锈病、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呈现重发、并发态势,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土地流转的增速,粮食生产向规模化、轻简化、规范化、机械化方向发展,粮食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应强化科技支撑攻单产,提升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品种是抵御自然灾害、防治病害的有效方法,江麦186 是由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以济麦22 作父本、 丰德存麦1 号作母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穗、大粒、高产、稳产、广适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于2020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65),适宜在黄淮南片冬麦区种植。 通过近2 年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表现出大穗大粒、高产稳产等特点,迎合了规模种植大户对高产的需求[3]。
丰德存麦1 号是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与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用周9811/矮抗58 选育的小麦品种。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 株高77 cm 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细韧,旗叶短宽,抗倒性好。 穗层整齐,叶功能期长,熟相好。 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济麦22 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935024/935106 系统选育的小麦品种。 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高。 株高72 cm 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 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熟相好。
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于2008 年以丰德存麦1号为母本,以济麦22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组合编号为2008-270), 采用系谱法及穿梭育种法于2014 年育成出圃。 在选育过程中F4和F5在江苏、陕西、河南3 省进行异地穿梭选择和高代鉴定,筛选出高产、 多抗、 综合性状好的2008-270-28-5-11-8-6稳定出圃,命名为江麦186(图1)。
图1 江麦186 选育系谱
江麦186 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17.3 d,与对照周麦18 相当。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79.8 cm,株型紧凑,抗倒性好。 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纺锤形,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 有效穗37.5 万穗/亩,穗粒数36.5 粒,千粒重46.8 g。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检测,中抗条锈病,高抗叶诱病,高感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
品质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蛋白质含量12.73%,湿面筋含量27.2%,稳定时间4.1 min,吸水率53%,籽粒容重794 g/L。
2016-2017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第1 年区域, 试验21 点汇总19 点增产, 增产点率90.48%,平均产量578.2 kg/亩, 比对照周麦18 增产7.05%,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17-2018 年度续试,试验22 点汇总20 点增产, 增产点率90.91%, 平均产量477.0 kg/亩,比对照周麦18 增产6.5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2019 年参加生产试验,试验22 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591.9 kg/亩,比对照周麦18 增产5.98%。
2020 年小面积示范, 在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推广示范基地产量达680.1 kg/亩、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淮安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产量达691.3 kg/亩。 2021 年6 月邀请省内专家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泗阳稻麦示范基地示范田实收,产量达612.9 kg/亩;2022 年6 月2 日邀请江苏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对泗阳湖滨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江麦186 高产攻关田实收测产,产量709.9 kg/亩;2022 年6 月7 日邀请省内专家对宿城区水月湾家庭农场江麦186 实收测产,平均产量743.7 kg/亩,最高产量762.1 kg/亩,创造了宿迁小麦高产纪录。
水稻收获前10 d 排净田间水, 以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水稻收割与秸秆切碎匀铺同步作业;用大中型拖拉机耕翻埋草,耕深22 cm 以上;旋耕整平,旋耕深度15 cm。 10 月中下旬适时、适墒、适量播种, 播种前用先正达拌种剂酷拉斯30 mL 兑水250 mL, 或拜耳拌种剂奥拜瑞50 mL 兑水200 mL,拌种15 kg,拌种晾干后播种既能防控病虫害,又能提升麦苗素质[4]。
全生育期每亩纯N 施用量20 kg,配合施用适量磷钾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 基肥施45%复合肥(15∶15∶15)35 kg/亩+尿素10 kg/亩,尿素随整地施入,复合肥随机械种肥同播。 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要适当增施氮肥, 以防前期秸秆腐烂导致争氧耗氮,影响麦苗正常生长[5]。
选择宽幅条播机播种,行距22~25 cm,播幅8 cm,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 播种量15 kg/亩, 基本苗20 万/亩,播种后镇压以提高出苗质量。
镇压后及时开沟,田间“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为0.20 m、0.25 m、0.35 m;畦沟间隔3~4 m,畦中间开一条腰沟;做到沟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3~4 叶期追施平衡壮蘖肥,施尿素5 kg/亩;拔节肥施45%复合肥(15∶15∶15)20 kg/亩;孕穗肥施尿素7.5 kg/亩; 扬花前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2~3 次。
小麦返青至起身期视苗情用麦巨金40~60 mL/亩兑水15 kg,均匀喷雾。
播后至杂草1 叶1 心期用55%吡酰·异丙隆150~200 g/亩兑水30~40 kg, 喷雾封杀化除。 杂草3 叶期左右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硬草等禾本科杂草,用30%甲基二磺隆·异丙隆200~250 mL/亩兑水30~40 kg,均匀喷雾;防除繁缕、猪殃殃、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 用20%氯氟吡氧乙酸30 mL/亩+5%双氟磺草胺15~20 mL/亩兑水30~40 kg,均匀喷雾;禾本科杂草、阔叶草混发生麦田选择以上配方混用。 返青期,防治禾本科杂草,用50%异丙隆250~300 g/亩+15%炔草酯50~75 mL/亩兑水30~40 kg/亩, 均匀喷雾;阔叶草杂草,用20%氯氟吡氧乙酸50 mL/亩+5%双氟磺草胺20 mL/亩兑水30~40 kg,均匀喷雾;禾阔混发田块选择以上配方混用。
2 月底至3 月初用24%井冈霉素A 水剂40~50 mL 兑水30~40 kg, 喷麦茎基部防治纹枯病;4 月初亩用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25 mL 兑水30 kg喷雾,防治白粉病;扬花初期亩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0 mL+伴侣防治赤霉病,若药后6 h 内遇雨及时补治,5~7 d 后视扬花期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再次亩用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40~50 mL 防治一次。 苗期蚜虫亩用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5~9 mL兑水15~20 kg 喷雾防治; 穗蚜虫采用5~10 mL 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兑水15~20 kg 喷雾防治。
含水量在20%以下时说明小麦已经进入蜡熟末期(麦叶、麦穗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大部分籽粒变硬)接近完全成熟,选晴天进行机械收获以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6]。收获前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抢晴收割,收获后需及时晾晒,有条件的可进行烘干,确保收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