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扎根基层25年,区燕明始终全心全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先后就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旧楼加装扶手、社会治理、适老化改造等提出相关建议。今年全国两会,她继续关注老旧小区提质增效、养老服务、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等民生话题。
42次学习、宣讲、调研等活动,100多个履职文件夹,写得满满当当的一本笔记本……2023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履职的第一年,忙碌而充实。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今年聚焦关注养老服务、老旧物业提质增效、电子证照互享互认、老旧小区改造后续管理维护、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等话题。
推动老城区老旧物业提质增效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区燕明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高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建议”“关于规范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续维护管理的建议”“关于加快調解员职业化制度顶层设计的建议”。上述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后续她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她对建议的整体办理情况满意。
今年,区燕明继续关注老城区老旧物业问题。她说,制约老旧物业改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老旧物业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协调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老旧物业改造需要三转,转合法、转性质、转地类。因为这些老旧物业的建设年代都久远,建设过程很复杂,批准的权限不同,手续的档案不清。完成上述的转换难度很大,需要有关单位密切协助、灵活处理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
“广州市在推动老城区老旧物业提质增效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很有特色经验,例如荔湾区1906科技园。我想在全国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建议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老旧物业提质增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区燕明说。
以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为例,近年来,该街道持续推进老旧物业提质增效,不断活化辖区内存量物业,陆续完成了唐敏广场、西门口广场、西关守约产业园、1906科技园等园区的改造,改造面积超十平10万平方米,盘活了长期闲置的物业5.1万平方米,成功引入各类经营实体208家。特别是1906科技园从2022年9月动工改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老旧厂房到新地标的蝶变,成功引进新田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成为科创产业集聚、工业示范窗口、城市商业配套于一体的新一代园区,为老城市核心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
步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养老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现在15分钟便捷的养老服务圈在广州做得比较好,但是从全国层面来说,还存在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供给不足,社区服务有待改善等问题。”区燕明建议持续构建15分钟服务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区燕明介绍,以荔湾区金花街道为例,老年人口达到1.5万,占全街户籍人口28%。这么多年,街道深化党建+养老服务,多渠道提供一些养老服务体系,做好15分钟养老服务圈。例如,以党建金银领、养老金管家、智慧金学堂、健康金晚年、志愿金服务等,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金花街设置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长者饭堂和助餐点,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街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均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在金花长者饭堂就餐的长者可享受助餐补贴;积极协调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楼梯扶手;建设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点、社区颐康服务站。将全托、日间照料中心、上门服务、辅具租赁、文化娱乐及康复理疗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形成“养老服务超市”,体康养一体化初见成效,推进适老化理念与嵌入式社区改造深度融合。
对于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社区服务等不足问题,区燕明建议围绕养老服务格局,聚焦老年人最迫切、最紧要的养老需求,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让辖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推动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通过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方式,强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技术支持和创新应用,推动服务圈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等。
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荔湾区非遗大师很多,非遗资源丰富,非遗项目很多。基于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非遗街区经验,打造了一个广州首个生产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该项目首期建设面积12000平方米,以保护传承、活态展示、生态延续为目标,引入荔湾区优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20家,包括“三雕一彩一绣一窑”、采芝林中药文化、西关正骨等荔湾特色非遗项目在内。原本散落在各处的20家非遗工作室、工坊聚在了一个园区,形成集生产、展示、体验、培训、研发、交流等于一体的非遗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
在调研过程中,区燕明发现,目前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保护意识不够强,保护工作力度不足;非遗人才队伍亟待提升;非遗产品市场化不足。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区燕明建议,要完善非遗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推动非遗产品生产性转化;大力探索非遗与现代娱乐时尚消费融合。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