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
父母来德国看望我时,曾问起我,德国的“唐人街”在哪里。我回想了一下,发现德国当下确实没有竖立着“唐人街”牌坊的华人街区,也不像美国的纽约或旧金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或海牙、法国的十三区一样,有着不曾中断的“中国城”历史。
不过在早期华人入欧的落脚点,和现在华人喜爱的居留地,一些德国城市现在还存有过去“唐人街”的印记,以及中式店家的聚集区域。
汉堡是德国的港口之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它是华人最为聚集的城市。当时,不断有华人水手来到这座城市,有些停留一两周后返航,有些则用积蓄在这里购置店铺,经营起餐馆、茶楼、杂货铺、发廊、洗衣房等生意,成为常住居民。此外,1921 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的《中德协约》,则为双方居民在对方国居留和营商提供了保障。因此,位于汉堡圣保利区的首饰街,一度成为德国最大的华人区。
根据德国华人史专家拉尔斯·阿曼达的研究,还有不少华人是从英国辗转来德国的水手。1923 年,德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英镑在德国具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趁此机会在汉堡购置房产,并引起了当地警察的注意和调查。
希特勒执政时期,开始不断出现针对华人的逮捕行动。特别是1944 年盖世太保发起的针对汉堡华人的“中国人行动”,基本上终结了汉堡的“唐人街”历史。如今,和披头士乐队发迹地绳索街相邻的首饰街处的“唐人街”原址上,当年的店家已面目全非。一块纪念牌在靜静地诉说着“唐人街”存在的历史—地面上13 块写有中国人姓名的金色绊脚石,默默地纪念着当年经历纳粹“中国人行动”的遇难者。
在一条名为“汉堡山”的小巷里,可以看到正在营业的Das Hong-Kong Bar und Hotel(香港酒吧和饭店)。这家店始于张添林在1936 年开始营业的一家小酒馆,他在经历纳粹迫害后重开此店。1981年由他的女儿玛莉特接手经营,直至其2021 年去世。
如今,“香港饭店”依旧闪烁着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推门进去,据说这扇门还是创始人亲手打造的,点一篮子9 欧元的一口杯(shot),看着墙上各种各样的贴纸,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离我在柏林住处不远的康德大街,聚集了不少的中餐馆。我通过史料得知,20 世纪初,第一批华人来到柏林,他们大多数人在夏洛特堡区的大学学习,还在康德大街上设立了华人学生会办公室。中餐馆在这里开始聚集。
当年还是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外交部部长和总理的周恩来先生,曾短暂地居住在康德大街附近,并在这里的中餐馆内举办过学生聚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期间,也曾到过这里的中餐馆。
二战结束后,这片区域曾属于西德,也就是联邦德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来到夏洛特堡区经营生意,原因是当时的西柏林及后来的统一柏林,有着相对低廉的租金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今,某种意义上,柏林的康德大街不仅是德国低调的“唐人街”,也是亚洲城。漫步街道,可见亚洲超市、越南汤粉店、日本花店等。
坐在有着中国风格红木装饰的多得利餐厅,看着进进出出的客人,不禁感叹: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细节叙述间,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被裹挟进入大事件的无奈,和他们或平静或跌宕起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