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衡水 053000)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课程思政被明确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之一。当前,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是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仪器分析”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开展“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在当前高等教育中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实施“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仪器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何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探讨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意义,为“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提供有益探索和尝试。
当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验操作的演示,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创新元素。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难以主动参与和产生独立思考的动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层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导致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缺乏和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仪器分析”课程涉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学生需要逐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然而,仅通过演示和指导的方式,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思路,影响他们对“仪器分析”原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仪器分析”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和科学方法,其应用广泛涉及许多实际场景和问题。然而,在现有课程设置中,往往忽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结合。首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当前的“仪器分析”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对仪器操作的演示和讲解,这使得学生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缺乏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的引导,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仪器分析”的实际应用。其次,课程缺乏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药品检验等众多领域。然而,当前的课程设置往往未能将这些行业和社会问题与“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仪器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也限制其对“仪器分析”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为实现“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和关键,其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1]。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等重要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2]。其次,教师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师需要关注国内外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和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案例。
在“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要求非常重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标准,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依据。因此,“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素养、专业基本要求等相一致,体现出专业性和思政性的有机结合[1,3]。具体而言,“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要求包括3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仪器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仪器分析”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二是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在仪器分析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这是“仪器分析”课程的核心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三是思想政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在仪器分析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价值贡献。这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高层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与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相融合[4]。具体措施包括: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讲述“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事迹、科技成果等内容,渗透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展示“仪器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行业需求、社会问题等内容,渗透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等思想政治元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引入“仪器分析”技术的前沿领域、创新项目、综合案例等内容,渗透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终身学习等思想政治元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专业品格和情怀。
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差异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就。在讲解质谱分析章节时,需介绍质谱仪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以及我国的创新和突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可以讲解周振先生为代表的开发团队的故事。周振先生是仪器分析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回国投入质谱研究,并开发5900系列质谱仪,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在2010年美国化学会春季会议上引起轰动。他以“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为奋斗目标,建成我国质谱仪器正向研发平台,实现我国高性能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国产化和产业化。高性能飞行时间质谱仪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灵敏、最准确、最快速的质谱仪之一,在食品、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周振先生的事迹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我国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卓越贡献,也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典范。
诚信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要求,也是“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诚信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5]。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事件是一起震惊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集团和下游奶农、奶站等环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奶粉中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导致数万名婴儿患上肾结石,其中至少6名婴儿死亡。这个事件表明一些企业和个人严重缺乏诚信精神,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以诚信精神为指导,在“仪器分析”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数据处理规范、报告撰写规范等,并将这种精神贯穿于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以科学精神为动力,在仪器分析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人类的福祉和进步做出贡献[6-7]。
“仪器分析”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要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社会责任。在讲解各种分析仪器时,可以引入相关的社会责任话题,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在讲解液相色谱法时,可以引入地沟油的案例,强调仪器分析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责任;在讲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时,可以引入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强调仪器分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担当。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明白仪器分析不仅是一种科学技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他们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领域做出贡献。
“仪器分析”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意义重大。分析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剖析当前教学存在问题,并从提升教师素质、调整课程目标、挖掘内涵素养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展望未来,应加强课程与产业实践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人文内涵,推进课程国际化进程,以期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