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黄超
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中山 528405)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改革和优化,教育事业对于“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和协同育人是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要求和强化高校学生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相同,思政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准,以当前社会主流思想为指引,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价值指引,让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思政教学目标。
“食品酶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酶及酶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食品中的酶的性质、酶的作用规律,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国内外食品工业在近30年得到飞速发展,其重要标志是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普及作用。其中,酶技术与食品工业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与食品有关的酶学研究正成为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并取得长足进展,另一方面酶技术对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的提升和改造成果也尤其引人注目。过去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的开展,教师需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因此建立“食品酶学”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2020年5月28日,《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这让高校教师了解到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的必要性。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特点,通过改进、提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有机地将思政内容融入“食品酶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食品酶学”作为食品科学专业中一门典型的理工科类课程,它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强,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同时,由于任课老师们基本都是理工科出身,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薄弱,能力较为有限。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较难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进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里,因此,如何在复杂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准确找到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切入点,成为许多理工科老师最紧迫的任务[2]。
1.2.1 从酶学研究进展中挖掘
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酶学领域的科学家坚持科学精神,不断追寻真理并获得过诺贝尔奖,如德国化学家爱德华·比希纳在1896年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也同样能将糖发酵成酒精,推出发酵是酶作用的结果,从而推翻传统的发酵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的权威观点。该发现让其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思维有利于科学的进步,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推崇科学,破除迷信,学会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和善于批判的能力。在这之后,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等先后发现某些特定的RNA也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此发现挑战传统的酶都是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的传统观念,并将酶科学带入一个新领域,切赫和奥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1.2.2 从我国在酶科学领域的贡献中挖掘
我国对酶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的古人们就已掌握酿酒技术,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人们就会酿造酱油,说明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酶技术,我国对酶的应用比国外早一千三百多年[3]。通过了解祖先对酶应用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代以来,我国酶科学家在酶科学领域内的贡献,如“双酶法”制糖工艺的发明等,都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老一辈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也值得学生学习。
1.2.3 将酶制剂产品与“健康中国”战略联系起来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4]。与此同时,在许多食品尤其是功能性食品的生产中,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α-淀粉酶生产澄清果汁,β-淀粉酶制备面包和低聚糖等。同时,从豆制品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中提取的豆豉纤溶酶可以特异地催化血纤维蛋白水解,从而达到溶血栓的作用[5]。由此可见,酶制剂食品的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市面上充斥着许多以“酶制剂”为噱头的保健品,它们或许含有一定量的酶。但由于产品中的酶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后在酸性条件下失活并被分解,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应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鉴别这类产品广告的真实性,且引导学生在日后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宣传过程中注重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1.1 爱国主义精神目标
在食品酶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我国古人在酶学应用方面的智慧和现代科研工作者在现代科学中食品酶学领域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志气。
2.1.2 职业道德目标
在对酶的应用的学习中,能了解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塑料袋和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农药、除草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引发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在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加以引导,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个人诚信,爱岗敬业,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方面的进步,从而能够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国家富强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2.1.3 创新精神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体系薄弱,当时的葡萄糖生产工艺为酸水解工艺制糖,对设备要求较高,需要耐高温、耐高压、耐酸的设备。彼时我国许多关键设备依靠进口,许多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导致我国无法完全自主生产葡萄糖,阻碍我国生物与医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通过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淀粉生产葡萄糖,该“双酶法”制糖工艺不但解决我国自主生产葡萄糖的关键难题,还彻底颠覆以往全世界通用的酸水解制糖工艺。同时,酶反应过程中反应条件温和,不会腐蚀设备,产率高,同时也改善卫生条件。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食品酶学”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主要教学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所以课程思政也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同时拓展其他教学渠道以弥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不足,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获得感。
如在绪论中关于酶的发展历史、内容,我国工作者的贡献等相关内容中,可通过讲授、视频、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角度充分挖掘酶的发现和发展历程,由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酶与食品安全和食品分析检测相关章节中,可通过查阅文献,小视频,对酶的相关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并通过讲解和讨论等方式,在酶的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和酶法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讲述如何利用酶减少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食品中残留药品和酶的生产质量控制等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同时讲述相关食品安全案例,在小细节中讲思政,培养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虽然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但由于课程教学学时有限,因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食品酶学”课程思政教学很有必要,如适时推送内容健康丰富的相关推文给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推行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食品酶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点,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探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式。通过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