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庆
1
金刚纂村是济南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属于锦绣川办事处。村里一座座农家小院静卧在群山之中,美丽而安宁。
十月中旬,我到金刚纂村来采风,南山的朋友老刘与我同行。行走在乡村道路上,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路边的健身小广场上嬉戏,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聊天。
古槐广场是小山村的中心。广场里有两棵古槐树,一棵树龄三百六十多年,另一棵四百多年。据说,南边的那棵老槐树已经中空,人可以从树底下钻进去,从树干上露出头来。北边的那棵老槐树被称为“气象树”,树干离地面半米处有个直径两厘米大小的“肚脐眼”。如果这儿有水外渗,表明两三天内有雨;渗水长度二十公分,必有中雨;渗水长度大于二十公分,则大雨滂沱。大概因为这棵树有灵性,年轻人结婚时都会在树干上贴上大红喜字,绑上红布,求古槐保佑婚姻甜蜜、家庭幸福。
老槐树下,一些村民摆起了小摊,售卖西红柿、核桃、山楂、花椒等当地特产,顺带也卖一些自家种的新鲜蔬菜。不少来游玩的市民在此駐足购买。
泉子峪是金刚纂村的后花园。山上有泉水,还有泉水汇成的小溪。在那里可以听泉声、观草木、摘柿子……让人充分领略田园的诗意与岁月的静好。
丛林中的民宿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民宿,像童话里的小房子,在秋日的山林中时隐时现,与周围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我对老刘说:“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啊,真想住下来不走了。”老刘告诉我,30年前,这儿可不是这样。
2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金刚佛爷和金刚奶奶路过此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适合修行,便用头发上的纂子在村西北的山上开了个山洞,作为清修之所。金刚纂村的名字便因此而来。
除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这一带也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民谣:有女垫了栏,不嫁金刚纂。意思是说,谁家有女儿长大成人了,千万不能嫁到金刚纂村。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纂村太穷了。
30年前,金刚纂村还是一个穷山村。村子三面环山,山上基本是光秃秃的。全村400余亩土地,大多是山岭薄地。村里人喝水,经常要走十多里山路去隔壁村里挑。还有就是没有出山的路,想出去只能翻山。山路颠簸难走,人们把收获的山果运出山后,山果都被颠成了烂果子,根本卖不上价。村里又脏又乱,房子破烂不堪。姑娘们纷纷外嫁,小伙子也选择离开村子外出打工,甚至“倒插门”去别的村当养老女婿。
1994年,35岁的马广业出任村支部书记。他说,贫穷是今日的现状,大干才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只有劈开大山,挖开这“穷根”,修通北去省城济南的道路。一席话振聋发聩,激起了村民们的豪情壮志。金刚纂村实际上离济南市区很近,站在北山上就能看到历城区,如果把山打开,修出条路,村子就彻底“解放”了。
1994年10月27日,开山修路工程正式开始,村里150余人扛着大锤、钢钎、铁锨等原始工具上了山。
虽然大家干劲儿很足,但困难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壮劳力少;村里没有经费,没有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更用不起大型机械。根据专家测算,以村子当时的能力,要挖开巍峨的北岭,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但是,金刚纂村人并没有被吓倒:十年不行二十年,这一代完不成下一代继续!
村史馆里的实物、照片、报刊等都真实地还原了修路时的情景。村史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幅当年修路时的照片:攀岩施工、打眼放炮、迎风运石、工地午餐、山洞小憩……其中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个女子挑着柳条筐,前面的筐里坐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这是挑着孩子上山修路呢!这个女子身后紧跟着两位也挑着担子的妇女,三人的脸上满是风吹日晒之色,笑容却灿烂而自信。
1997年7月10日,经过近三年的苦战,大伙儿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北岭定向大爆破。按照削峰填谷设计,要用70吨的铵油炸药,将海拔490米的山脊炸下38米来,炸开一条通道,以便于后期修路。
但是,意外出现了。相当于2.9级地震的爆炸只是令山脊松动了一下,定向抛掷爆破成了强松动爆破,10万立方米的山头,变成了15万立方米的石头渣子。
北岭爆破的失败给马广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觉得自己没脸再见乡亲们了。但是,在痛苦中沉默了一个多月,马书记终于重新走出了家门。在开山修路这一场战争中,他们金刚纂人不能当逃兵,他要带领村民继续干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马广业带领村民开山修路,不就是当代愚公吗?
2005年9月29日,开山后修建的道路终于全线贯通。从村里到济南,原来要绕行50多公里,这条路修通后,路程缩短了一半。村民们终于圆了走出大山的梦。
3
金刚纂村村委会的办公地点是一座带院子的三层小楼,楼前挂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色标语。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我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马书记出生于1959年,中等个儿,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依然红光满面,双目炯炯有神。
谈到对古树的保护时,马广业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一段往事。古槐广场原来有五棵槐树,因各种原因只留下来两棵。解放战争期间,需要收集木料等物资支援前线,有人就瞄上了这两棵古槐。消息传出后,村民自发成立了护树队,护树队的成员轮流值班,日夜看守着古槐。后来村里派代表向上级说明了古槐的情况,又另外筹集了一批木料,终于将两棵古槐保住了。
路修好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成为头等要事。以前,金刚纂村周围的群山都光秃秃的,山上没有几棵树木,导致村民“天干一身灰尘,雨来两脚泥巴”。马广业就想着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是治水。村里修整了闲置的机井,安装了深井水泵,建成了两个容量5100立方米的蓄水池,环山建了防渗渠,配上了提水站,这样就能给离村近的山地浇水了。
那么离村远的山地怎么浇水呢?马广业的“旱地水窖”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逢雨天,马广业就往各个山头上跑。他认真观察山上雨水的流向,在水流积聚的地方做上标记,又带人在标记处挖建水窖。再下雨时,这些水窖就能自动存留雨水。他用PVC卷材、水泥、铁丝网等材料解决了存水、渗水、蒸发等问题,还加设沉淀池,解决了水窖淤泥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先后建了1000多个水窖。这样一来,离村远的山地也能浇水了。
济南南部山区总体上土壤较为贫瘠,土层浅薄,质地较粗,砾石较多,极易出现水土流失。为确保成活率,侧柏和黄栌就成为金刚纂人绿化山地的主选树种。侧柏适应性强,根性浅,耐干旱瘠薄,耐强太阳光照射,耐高温;黄栌喜光耐寒,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在干旱瘠薄的山地里生长很快。两种树穿插种植,形成针阔混交林,最适合绿化山地、山坡,涵养水土。
除了绿化树种,村民还种了众多的本地经济树种,比如山楂、核桃、板栗、苹果、杜梨、仁用杏、花椒、软枣等。既绿化了田间地头,又能增加村民收入。
现在,金刚纂村已经形成了“山头侧柏黄栌,山腰果树成林,山下花红柳绿,林木掩映村居”的生态环境格局。春有连翘金黄,夏有满山苍翠,秋来红叶满山,冬至雪映松柏,好一个美丽乡村!
多年的封山育林,极大地改善了这里的环境。在以侧柏黄栌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的下层,伴生了众多野生物种,比如荆条、紫穗槐、胡枝子、酸枣、扁担杆、黄背草、荩草、紫花地丁等。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吸引来了各种鸟类。白天可以看到鹰隼在林中出没,夜晚能听见猫头鹰的叫声。
4
“路通了,不等于村里就富了,带领大家致富的路更难。”在马广业这个当代愚公看来,开山修路只是挖掉了致富的有形阻隔,想要真正挖掉“穷根”,必须激发村民的致富信心。
首先是建设村史馆。他收集了开山修路时的钢钎、铁锤、铁锨、暖瓶等旧物,收集了开山前后村容村貌的老照片,让更多村民了解了开山修路的艰辛,体会到了修路前后村容村貌的变化。我们能想办法开山修路,肯定也能想办法致富!“敢為人先、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持续发力”,成了金刚纂人的座右铭。
马广业用开山过程中挖掘的巨石装饰村庄的角角落落,并精选了十二块外形类似生肖动物的巨石,建立了生肖文化广场。这十二块巨石上,有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丁再献先生用东夷骨刻文题写的生肖名。这些生肖石,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开山修路的那一段历史。
马广业书记还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媳妇宴”就是其中之一。“媳妇宴”包含“干、鲜、酱、凉、汤、大件、拌菜、炒菜、大碗”九重菜,每重四样,寓意四季平安、四季发财,加上主食“喜馍馍”,共有37道菜。每一道菜都有讲究,特别是最后一道“媳妇汤”,儿媳妇要亲自下厨房,做一道“稠”汤,一方面表明要孝敬老人,另一方面预示生活越过越“稠”。“媳妇宴”不仅仅是山村美食文化的代表,还促进了山村孝道等文明风尚的形成。
在马书记的鼓励下,村民们纷纷开始探索致富之路。他们喂过长毛兔,养过林下鸡,种过茶树菇,栽过仁用杏,但终因市场、技术、产量等原因宣告失败。但是,他们毫不气馁,最终找到了一条发展山区精品种植业和乡村旅游的致富之路。他们种了6万棵旱地西红柿,不打药,只施农家肥,结出的西红柿有小时候的“老味道”;他们种了近百亩秀丰梨,年产量达到了8万斤,每年还不到成熟季节就被订购一空;他们种了1万棵大金星山楂,准备搞果品加工。马书记还带领村民开发了乡村旅游和民宿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一大笔收入。据统计,2022年,村集体各项收入累计达到30万元。
如今的金刚纂村,已经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过去,因为贫穷,金刚纂村的村民羞于在外村人面前提起自己的村子;如今,金刚纂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成为济南十大美丽乡村之一。提起自己的金刚纂村,村民们充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