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婷
(芜湖市社会福利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国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与预算制度。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效和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不够科学、不具有实际意义,无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评价结果不够客观,部门自评情况过于乐观,存在评价数据造假等问题;预算绩效评价与实际业绩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评价结果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需要深入探究预算绩效评价的本质和作用,通过加强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
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绩效管理以实现管理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通过预算编制、实施、评价等环节,将预算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组织和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效益。具体而言,预算绩效管理需要通过制订合理的预算计划、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评估绩效结果、纠正和改进绩效等环节,不断优化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实现预算与绩效的有机融合,提升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评价机构是预算绩效评价主体,一般由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或独立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预算编制部门是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参与者,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注重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的设定。绩效管理部门(通常是财政部门)应当为预算绩效评价提供支持和协助,负责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绩效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监督部门是负责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主要部门,确保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公正。被评价的事业单位或其下属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提供有关的绩效数据和信息,以确保评价的真实和准确性。
预算绩效评价的第一步是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当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目标相一致,资金使用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部门和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绩效目标。第二步是绩效数据收集。预算绩效评价需要收集和整理各项绩效数据,包括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数据、执行过程中的数据及执行结果数据。第三步是绩效分析和评价。在收集和整理绩效数据的基础上,评价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过程应当注重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第四步是绩效报告编制。根据评价结果,评价机构编制绩效报告,报告应当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影响绩效的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业务进行分类设置,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预算执行情况。主要考察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包括预算额度使用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预算支出计划完成情况等。2.工作成果。主要考察单位的工作成果,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创新等。3.管理效能。主要考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包括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作流程优化情况等。4.社会影响。主要考察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社会满意度等。5.资源利用效益。主要考察单位资源利用情况,包括资源利用率、资源节约和环保情况等。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标杆管理法等,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关联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法是将部门管理结果、政策和项目实施结果与绩效目标、历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部门管理结果与同类部门管理情况进行比较,政策和项目实施结果与不同地区同类支出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因素分析法是指综合分析影响部门管理、政策和项目实现绩效目标的内外部因素的方法。公众评判法是指采取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部门管理、政策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判的方法。标杆管理法是指以国内外同行业中较高的绩效水平为标杆进行评判,不断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部门管理、政策和项目实施绩效的方法。
在年度预算安排时,相关部门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缩减项目资金预算直至取消项目,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是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深度融合,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评价指标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弱。一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部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指标过多、重复性高、指标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导致指标间的权重和关联性难以确定,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科学。二是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不确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指标的具体含义和数据来源难以标准化,导致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下降。三是指标权重设置不科学。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通常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权重设定往往依赖于主管领导和上级部门,缺乏实际数据支撑,导致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四是指标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通常过于重视过程指标,而忽视结果指标,导致评价结果与单位工作成果的对应性不够紧密,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反映单位的绩效水平。
预算执行过程缺少完整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指标,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预算绩效。一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就无法对预算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样的情况下,预算执行的效果会模糊不清,也无法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二是数据缺乏或不可靠。在收集和统计预算执行数据时,会遇到数据缺乏或者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这会导致预算绩效评估不准确,从而影响决策和资源分配。三是评估流程粗糙,预算绩效评估需要通过一系列评估流程和步骤来分析预算执行的效果,评估流程粗糙,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目前,我国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相关数据收集机制的探索尚不完善,既没有标准的评价价值计量和数据库建设,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初级静态评价管理阶段。预算绩效评估往往偏重于评估单位的产出结果,如目标完成情况、社会满意度等,而对单位的预算投入和使用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单位追求产出结果,忽略预算投入的控制和优化,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预算绩效评估对单位的投入指标定义不够明确,如仅用财政资金的投入作为衡量指标,导致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掌握预算投入成本,从而难以控制投入成本。此外,预算绩效评估难以量化预算投入成本和产出结果的关系,导致单位在制定绩效评估指标时难以准确地计算预算投入成本,从而难以实现投入成本和产出结果的均衡控制。
预算绩效评价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深化相关改革、完善机制来加以解决。
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单位明确目标和任务,确保指标与单位的目标相匹配,以便更好地衡量单位的绩效表现,有助于单位更好地了解使命和价值,指导工作方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单位更有效地管理绩效,让单位更好地了解其绩效表现,从而提高绩效管理效果。通过制定科学的指标,单位可以更好地了解绩效现状,发现问题和弱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此外,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单位更好地了解其公共服务供给情况,从而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可以让单位更加了解公众需求和诉求,发现公共服务的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单位更好地了解其成本结构和成本效益情况,从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成本效益评估可以发现成本结构中不必要的开支,避免成本浪费,提高成本效益。
合理的指标体系能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指标体系应该尽量避免主观性和歧义性,确保指标的客观性。
1.合理性是指标体系可操作性的保证。指标体系应该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可以被实际操作和执行。只有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单位的工作和行动。2.合理性是指标体系代表性的保证。指标体系只有全面、准确地反映单位的绩效表现和成效,才能代表单位的真实情况。只有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代表单位的绩效表现和成效。3.合理性是指标体系可比性的保证。指标体系应该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以便对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只有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和评价。4.合理性是指标体系实用性的保证。指标体系应该满足单位的实际评价需求,有助于改进和优化单位的绩效表现和成效。只有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实用性。
合理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定量与定性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方式进行设置。其中,定量指标数量占绩效评价指标总数比例一般不低于80%。
其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评价对象属性分层、分类设置,既体现绩效评价指标共通性,又兼顾差异性,做到点面结合、纵横可比。涉及财政资金投入决策、过程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应统筹考虑设置共性指标。涉及产出效益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部门、政策和项目特点设置个性指标。
再次,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与绩效目标导向相匹配,能够准确反映财政资金决策投入、过程管理、资金使用和产出效益实现程度。
最后,重要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控制绩效评价指标数量以突出重点。重点任务应选取最能反映项目产出和效果的指标,非重点任务可不设置绩效评价指标。
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是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效能、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改革,建立全面、科学、规范、透明的预算编制制度,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加强对预算编制过程的控制,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预算编制过程出现错误或遗漏。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出现预算执行的偏差和误差。二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负责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制定并细化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等,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强对绩效评价过程的控制,避免评价结果失真。
事业单位的经费是财政性经费,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以预算绩效管理为出发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照财务权责相匹配原则,建立目标任务绩效关联评价机制,摒弃粗放型的资金管理模式,科学核算各项成本,分析和评价各项预算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正确反映预算期内事业单位的实际成本,结合现金流量引入评价指标,建立资金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财务精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能够反映预算收支何时何地发生和事业单位整体经营成本,以便更准确地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
一是建立全面、严格、规范的预算监督制度,加强对全覆盖预算的监督和审查。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职责,加强对预算编制过程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审查。二是加强预算信息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相关部门建立预算公开平台,公开预算编制和执行各个环节的信息,增强社会监督力度,促进预算透明化。三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关部门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升预算透明度。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符合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预算绩效评价可以解决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分配分散、支出进度缓慢、资金监管不力、事业单位使用绩效差等问题,展示了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导向,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支出结构,以绩效问责制为保障的新管理模式,全面规范事业单位的治理行为,以务实高效为宗旨,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