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2024-03-17 00:57青岛科技大学党委
党员干部之友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专业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深化落实“四链”融合工作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一、紧扣产业需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培育产业急需人才,主动打造一流育人体系和环境,自觉担负起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重任。一是优化专业结构。聚焦国家战略、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积极做好专业学科调整、优化、升级等工作。成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专班,以专业建设现状、社会评价、资源配置等为主要依据,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与管理,2023 年度增设合成生物学、能源化学、储能科学与工程3 个专业,近三年为全省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4 万人、78.19%的毕业生选择留鲁发展。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在先进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方面优势和24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与万华化学、赛轮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20 个现代产业学院,共建科研与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覆盖61.34%的在校生,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三是创新培养路径。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打造本硕贯通培养计划,设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共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2023 年共培养60 名卓越工程师,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聚焦化学工程、新能源材料等优势特色专业,深化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学校获批山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团队在进行有组织科研攻关

二、深化科研攻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省“811”建设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牵引,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集聚资源力量催生大成果。一是建强科研团队。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近三年全职引进院士1 名、培养“长江”系列学者5 名,实现国家级人才引育历史性突破,为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化工、材料等优势学科,瞄准大奖、大项目、大成果,组建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代表性团队,实行重点团队校领导服务制,推行“揭榜挂帅”,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最大限度赋予团队科研组织权。二是做大科研平台。紧抓山东省“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机遇,深度参与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建设11个部级以上、40 个省级科研平台,打造集群式、多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阵地。三是夯实科研保障。成立科研工作促进委员会,提供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建立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收益分配等18 项保障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科创生态。目前,学校已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比如,特种合成橡胶等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国家战略物资天然橡胶自给率严重不足的问题;着陆器航天自主导航技术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安全着陆提供技术护航。

三、服务地方发展,持续提供创新创造智力支持。紧紧围绕区域战略和产业布局,创新合作模式,畅通转化渠道,更好推动人才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开展校地融合行动。积极发挥橡胶化工特色优势,高效对接黄河流域产业链,黄河三角洲石化工行业等2 个创新平台落户学校。先后与济宁、枣庄、德州共建“非实体”“轻资产”型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推动20 余个项目落地,签约经费超3.5 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实现新突破。二是开展校企链合行动。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坚持“一企一策”,鼓励各学院、科研机构与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等全面合作,开展多元协同共建。2023 年选派20 余名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组织开展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培训400 余人次。三是开展转化攻坚行动。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橡胶、化工、集成电路等领域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研究所等“科创飞地”15 个,打造从成果产出至产业化全链条、多维度、深层次的转移转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近三年先后签订7.7 亿、2.2 亿、1.1 亿三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