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 陈子宇 贾晓然 胡宇涵
摘要: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公众的认知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改變。尤其在突发事件背景下,各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信息激增使公众迫切需要获取有效信息以规避风险。因此,在公众普遍处于信息饥渴状态和大量的信息噪声叠加的背景下,关于媒介信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是媒体最主要的竞争力,也是其立足社会,寻求生存发展及提升经济效益的前提。
文章将突发事件背景下媒体公信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认为媒体公信力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塑造的。就内部而言,受众的媒介使用、信息素养、社会认知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就外部而言,信息来源、“意见领袖”、媒体环境共同发挥作用。文章分析媒体公信力影响因素,建立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机制模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包括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提高公众媒介认知素养、严格把控信息源的正确性,以期帮助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升自身公信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公信力;信息来源;主流媒体;新兴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00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媒体背景下社会化媒体受众突发事件信息分享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C860027;2021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融媒体背景下意见领袖对社会化媒体用户突发事件信息分享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 号:G2021203014;202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媒介信任的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信息分享路径及神经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Q2023105
突发事件具有严重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其舆论所呈现的拟态环境会对公众认知、政府应对、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影响[1]。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通常会处于信息饥渴状态,认知平衡被打破,亟须搜索相关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以传统方式获取信息具有延时性,而数字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快速获取即时信息,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实现了全媒体覆盖[2]。突发事件舆论场十分复杂,网络媒体因用户规模大,具有即时性与互动性等特点,信息在其中呈现出新型传播趋势,进而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形成交互且难以遏制的舆论态势,极大地考验各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如何提高公众对媒介信任度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媒体公信力,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机制出发,提出媒体公信力提升路径,以推动传媒行业可持续发展。
学界将媒体公信力分为“获得社会信任和群众追随的能力”的媒体维度[3]和“受众对媒体的主观评价及认同情况”的受众维度[4]。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和受众在动态交互过程中建立起的信任与认同,是受众认知不断提升的产物。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亟须提升媒体公信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有力支持[5]。
(一)传播范围广泛化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所接触到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媒介实现了风险事件的海量传播,易导致社会大众风险信息超载[6],信任成为稀有之物,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时,传播范围的广泛化使社会舆论场变得复杂,虚假信息易引起社会混乱。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媒体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二)传播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泛众化特征[7]。突发事件中,个人、组织等都可进行议题设置推动信息传播。多元化传播格局使信息来源更广泛,带来分众化、圈层化的结果。多元传播主体意味着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误导性内容传播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立场和偏见亦可损害媒体公信力。
媒体凭借对突发事件完整、准确且全面的报道获得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在因素
1.媒介使用
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对某种媒介的使用频率越高,媒介角色越重要[8],因此媒介依赖性与媒体公信力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此外,人们并不将可信度视为媒体固有属性,而将其视为情境变量[9],公众对媒介的可信度感知会随环境而改变。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的报道能够帮助公众了解情况,减少恐慌。反之,媒体公信力将严重受损。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理论认为,在解读媒体传播或编码信息的过程中,受众是具有主动权和发言权的重要参与者[10]。因此媒体公信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媒体本身,受众能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且有能力去发现、检索、评估,并选择性地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从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影响。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11]认为,媒体的社会建构功能与受众认知存在紧密关联。但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某一因素的影响,受众对媒介的信任是一种心理体验,且受其他社会体验的影响。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足以影响其社会体验,并塑造其对媒体的看法。
(二)外在因素
1.信息来源
信息准确、透明是媒体必须坚持的原则。无论浏览何种信息,公众都会优先考虑信息来源,并根据信息来源判断信息的可信度[12]。人们对信息来源的信任会影响其对信息内容的信任。媒体若刻意博取关注,传播低质量信息,必然削弱自身真实反映客观情况的能力,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2.“意见领袖”
融媒体时代,信息舆论场呈多极化态势,“意见领袖”主导着公众认知,而主题一致性和情感支持影响着大众的态度[13]。近年来,突发事件导致群体性负面情感聚集,公众情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网络舆情并不断演化。“意见领袖”影响着大众观念形成和情感演变,降低了权威媒体的话语权。
3.媒体环境
媒体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公众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对外部世界进行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以应对变化[14]。然而,传统媒体无法在其所在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有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集体失语。此行为使其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必然降低其公信力。
根据媒体公信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概括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公众对媒体信任的建立路径为“情景刺激—传播渠道—主体感知—行为决策—行为表达”。具体而言,媒体原始信息作用于受众内在因素和媒体外在因素,在内外因素的互动下,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双重作用机制转化为公众内在评价和外在表述。个体通过行为主体感知与自我需求感知的内在机制将媒介信任转化为信任媒介,进而驱动媒介信任表现作用于公众信任评价的行为决策过程,最终形成以信任建立、信息分享为主要维度的应对行为表达。该模型为突发事件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升媒体公信力可实现信息舆论的社会价值,是媒体获得更广泛传播力、更有效引导力的权威资源和重要保障。媒体需准确把握当前媒体环境,从受众内在需求和外部影响因素出发,深入理解公众对媒体信任的行为表达机制,更好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主流媒体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既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又要注重信息吸引力,以正面报道为主,不断扩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影响范围和领域,以及时准确权威硬核信息抢占制高点。此外,要增强自身责任感,深挖突发事件信息,以独特视角和鲜活的语言传播正能量。
(二)提高公众媒介认知素养
公众媒介认知水平取决于其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良好的认知素养能让受众正确地看待媒介的性质和功能,自觉抵御虚假信息。因此,要提高公众媒介认知能力,必须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主动质疑信息并分析信息真实性,从而对媒体报道作出更明智的判断,
(三)严格把控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来源真实可靠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在“万众皆媒”背景下,海量信息涌入必然会对媒体专业性造成冲击。因此,需建立严格的信息采集和审核机制,对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把关。报道要以内容生产为基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坚持信息源可信度,提高信息质量[15],为媒体公信力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媒体技术不断更迭,信息传播手段日趋多元,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公信力依旧是媒体立身之本。各大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为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推动自身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国永,单滨新.再塑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场的主流媒体公信力: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战疫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5):38-41.
[2] 李雯婧.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看媒体公信力的重塑[J].传媒评论,2020(7):84-85.
[3] 宁德鹏.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中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20(6):157-159.
[4] 强月新,胡阳.平台化视角下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建构[J].当代传播,2023(4):18-23.
[5] 刘学义,王一丽.媒介公信力的内涵界定与维度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3):82-87.
[6] 郑立荣.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处置中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2.
[7]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J].新闻大学,2007(4):66-73.
[8] 李京.媒体公信力:历史根基、理论渊源与现实逻辑[J].编辑之友,2018(5):55-60.
[9] 郑远芹.媒体融合时代提升媒体公信力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8(9):87-89.
[10] 周统建.大众传媒媚俗化倾向与提升媒体公信力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42-44.
[11] 李军.“信息流行病”与媒体履行社会责任[J].编辑之友,2020(5):5-7.
[12] 李晓静.社交媒體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0):49-67.
[13] 安璐,胡俊阳,李纲.基于主题一致性和情感支持的评论意见领袖识别方法研究[J].管理科学,2019,32(1):3-13.
[14] 孟艳芳,刘德寰,李易蓉.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研究[J].新闻论坛,2022,36(1):35-38.
[15] 詹骞,周莉,吴梦.我国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设计研究[J].当代传播,2018(6):41-44.
作者简介 石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神经管理。 陈子宇,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贾晓然,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胡宇涵,研究方向: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