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方中小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实践性思考
——以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项目(头屯河廊道景观提升工程)为例

2024-03-17 05:35雒晶晶
关键词:屯河滨河河道

雒晶晶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北方中小型城市的滨河带应强调生态、社会、经济三大价值的平衡,并着重凸显活力与创新文化,韧性与休闲经济特色;以及生态价值维育,即对自然属性的保护、修复和强化。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布局推动滨水带与城市周边的便捷连通,以优质的景观条件、公共文化资源、区位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创新创意经济活动聚集,提升滨河带经济价值,激活周边区域。

1 场地综合概述

1.1 区位关系

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新疆头屯河流域,头屯河是昌吉市与乌鲁木齐市之间一条季节性较强的行政界河,河西岸为昌吉州行政管辖区域,河东岸主要为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管辖区域,南北端头有部分土地属于乌鲁木齐管辖范围内。东西:头屯河位于东西向的大城市产业整合发展轴上,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联动发展的核心节点,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外围区”的连接枢纽,头屯河是昌吉的门户河流。南北:头屯河位于南北向的河流域生态文明景观轴上,位于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南部,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头屯河距离乌鲁木齐仅20公里,是乌昌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

1.2 现状概述

现状河道内绿地多为农业用地,由于采沙严重,沙坑大且多,植被稀少,河道东岸农田较多;洪水季节性强,含砂量大;水源补给存在城市居民与农业生产争水现象;现状砂坑和砂堆稳定性差,安全性受到威胁,河道生态系统破坏。河道被道路、桥梁、生产用地等阻断,造成滨河带与城市的横向联系以及滨水生态廊道纵向联系受阻,降低滨河带作为联系城市蓝绿生态网络的主要公共开敞空间的作用;再加之河道周边的历史、人文资源点也多为散点式分布,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无法发挥特色经济效益。

2 河道建设的功能体现

从河道管理的角度,河道涵盖了两侧的堤坝、沟渠、沙洲、排洪区、堤坝、堤坝之外的保护范围以及连接着河道的河湖等。昌吉头屯河建设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供水功能

头屯河水系不仅是当地农业和工业的主要用水来源,也是部分区域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维护头屯河水系的健康,防止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安全性,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

2.2 防洪功能

头屯河作为自然河流的连接点和承载者,其主要职责是限制并调蓄水流,以便顺畅地排放。堤坝则是防止水流泛滥引发灾害的河床附属设施,在排洪时,头屯河保障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2.3 景观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公众对于河流水质和沿岸景色的期待也逐步提高。昌吉头屯河景观功能的提升将为两岸三地的市民带来一个全新的景观场所,为大众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接触、欣赏和体验大自然的机会。

2.4 效益功能

生态效益:通过公园的建设,修复河道及周边生态功能,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区域环境气候,美化区域环境,调节头屯河沿岸的生态平衡。形成完整的生态湿地系统,发挥生态环境调节作用,例如缓解干旱和洪水灾害、调整气候、净化空气、减轻干扰、管理有害生物等;同时也会推动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所需的基本功能,例如保持生命生存环境的营养循环、更新和维护土壤肥力、产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河道两岸的建设将对头屯河沿岸的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友好的休息和娱乐空间,放松身心、促进社交、缓解压力,培养社会联系等,并提升大家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的意识。利用景观元素来呈现本土的文化风貌,使得大众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保持记忆,保持家的温馨。

经济效益:利用互动式景观节点及特色经营项目集聚人气,打造滨河经济,打造夜经济,提升区域价值;形成可持续服务于市民的休闲康体生活,通过经济效益反哺公园运营。

3 河道的设计原则

3.1 生态修复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头屯河沿岸的绿化状况随社会的进步已越来越好,但防洪河道在原建设过程中基本采用了裁弯取直、河道横断面规则化、河床材料硬质化等措施,绿道的亲水性不高。且经过长时间使用,现状硬质驳岸已经出现不连贯,甚至缺失的情况,防洪效果变差。并由于水土连通性被隔断,微生物与生物难以接触地面,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失衡、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丧失、河水水质下降、加上长期挖沙,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恶化。针对这种情况,拆除硬质驳岸,改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生态护坡,以改善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形成更好的生态景观。

同时,为打造多元的生态滨河空间,我们规划了各个公园不同的景观绿化主题。结合公园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多样性,优先当地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借助于植物的层级、颜色、四季的转换,创建出独具一格的植被景观。这里所提到的“多元”既是景观营造也是生物学上的遗传信息差异现象, 还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度及变化程度。通过物种的生态修复功能及多样性特点,本项目在适应和调节生态环境及其生态修复上表现出了显著优势[1]。

3.2 文化内核

在滨河带的设计中,我们坚持“文化为核心”的理念,以串珠的方式将沿线打造成七大主题公园,在保证河岸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又注重整体统一。把城市的文化内涵与项目的环境相结合,细致地规划并设计了本段河道的风貌,以期在不同区段都能够彰显出项目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来达成打造城市滨河带文化风貌的愿望。

3.3 综合效益

滨河带的景观建设将是保持生态平衡,调整城市微气候的重要手段。设计中采取近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仅依赖于建构筑物、铺装、小品等元素来创作景观;而是最大限度地运用现有的场所、地貌、植被、既有建筑,尊崇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使用量,维护养分和水分的循环。保持植物及动物优质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程度。使景观扎根于自然,融入自然,从而充分利用园林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将土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结合,从而引发大众对自然风光的亲近感、认同感。同时,利用滨河带场地精神的塑造,分区域打造休闲娱乐的经营性卖点,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4 主要设计策略

4.1 修复生态,维护修复然生态要素及空间

在本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了河流廊道生态再生与形态修复的设计理念,运用多种数值模拟软件对原始河流生态特性、平面特性、纵断面特性、横断面特性、水文泥沙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重塑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基于保障河道防洪安全的基础,对河流生态进行综合修复并实践,推定河流生态体系是一个充满活力、变化无常、不均衡且非线性的体系,它拥有物种迁移、资源转移、能源转移、信息交换、自我管理以及生命的存活功能。设计中实行了工程手段和非工程手段的融合,主要的人为修复活动聚焦于景观要素,试图借助自然的手段来推动河流的功能以及生态体系回归至原始的状况,以此来优化其生态功能的全面性以及可维护的特性。全线修复的策略为:整地+水流+修复,即仅整理河床形态严重破坏区域;2-3年河道冲淤,给予时间让自然做功,恢复游荡形自然河流形态;在河道上游滩地散播本地灌草植被种子,修复沿河植被。

为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首先,通过合理规划河道纵深、宽度和横断面,使河流能够自然地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生态岸线,提供丰富的生境;其次,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湿地植被、人工岛和岸坡绿化,增加生态过渡带和生境的连续性,促进水生物的迁移和繁衍;通过合理的泥沙管理和水流控制,促使河道形成适合鱼类、底栖动物和植物的生境。

4.2 营建韧性,构建滨水弹性基础设施全系统

弹性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是本项目的重中之重,也是滨水项目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具有弹性的基础设施涵盖了稳定、迅捷、多样化和资源的可管理性,它们具备在遭遇打击时仍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瞬息万变的适应性、部分结构损坏后的更新能力,还有对资源的灵活使用的特点[2]。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形态,生态稳固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材料选用等方面,来保证韧性防护,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扰动。本部分主要从选材方面来说明,发挥材质的弹性特质,营造韧性空间的情况。

在植物配置中,草坪的使用率极高,但在北方城市草坪的养护运营成本极高,且保持年限较短,综合场地情况,将安全环保的PE材质人工草坪运用到足球场,既保证外观效果,又降低维护成本;将轻质栽培介质应用到屋顶绿化中,既稳定屋顶坡面,也实现了绿化效果,解决屋面荷载和养护问题。

在场地铺装设计中,运动公园的户外运动场地使用弹性橡胶层铺地,材料为回收的车辆轮胎,是可循环的橡胶覆盖物能减震,增加运动舒适度,并保持土壤水分;在木栈道、人行桥铺装中运用木塑复合材料代替实木铺装,节省木材,在使用后还可回收再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且不易磨损、腐蚀;局部节点广场使用透水砖、陶砖,达到抗光污染,并延长寿命的效果。

贴合场地风格部分景观构筑物及小品采用耐候钢材料,保持本底,从而减少污染,且其塑形能力好,能保持较好的形态,随时间色彩发生变化,与绿植搭配色彩效果愈加突出,相较于其他材质较轻薄、坚固,空间界定力强,使用年限长久。

对于使用量高的座椅、垃圾桶、标识牌都采用生态环保材质,减少对场地的污染,且比木材稳定性好,重复使用率高,可100%回收再生,成本也低于同类木材价格。

弹性材料的使用能够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保证场地内安全性和功能性,通过选材使用一些成本低、耐久性好、易维护性、可再生的弹性材料,把握好施工关键点,对后期的回收和利用有极大的便利。同时,提升景观了弹性,延续了滨水绿地的可持续性,从而构建韧性空间,实现滨水弹性基础设施全系统。

4.3 展示特质,诠释当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具备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把河道沿岸景观要素与文化价值整合,景观才能有独特的辨识度及魅力。我们始终秉承“文化为核心”的理念,着重于将文化特质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在河滨带设计中,不仅关注并保护了那些在场地附近遗留下来的文化元素,还考虑了能够展示本地特色的其他要素。利用堤岸营造滨水休闲场地并注入文化内核塑造当地滨水文化景观。依托文化特色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亲水平台、木栈桥、庆典广场、观景建构筑物、地标建筑等活动空间;通过标识系统、景观墙、廊架等构筑物及特色小品、植物营造等众多方式来展现滨水文化,讲诉文化故事;通过保护、保留滨河空间现有有价值的文化遗存,设置满足生活和文化的相关配套设施,组织历史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打造滨河带文化特色空间;结合当地的人文旅游景点,当地风情的特色建筑、美味食材,共同开发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生动繁荣的人文旅游景观背后蕴含了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借助良好契机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完善优化滨河带基础设施,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当地滨河带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4.4 四面通达,加强河道空间横向、纵向联系

本项目的总长度达到13.4km,南北各一条城市道路贯穿始终,另有六条城市道路纵向连通。通过合理规划人行通道,强化与城市内部的交通联系,提高滨水地区的公共可达性和人行连通性。使内外交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线性系统,为公园的交通框架提供了支撑。如何构建良好的交通框架,以确保滨河带与其他区域的交流顺畅,使市民可以轻松地到达公园,确保市民进入滨河区域的安全,在本项目的设计中,联系内、外部的交通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层级是从西向东的城市主干道,与纵向道路发生交互时,道路与滨河带交叉布置,为确保人行道的安全,在与沿线主、次干道相遇的情况下,均采用横穿河流的道路、桥梁连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滨河区域的直接联系,但加强了交通的安全性,丰富了公园的交通层级,给予设计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可能性。

第二层级是滨河带公园内的主园路属于城市慢行系统,是周围市民通勤和日常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连接公园内外的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公园沿线出入口以开放性设计为主,配合“无障碍”滨河慢行系统,确保人们能够方便地出入公园或由一个公园前往另一个公园,构建了一个安全的、流畅且便利的滨河慢行路径。

设计中我们尽可能避免慢行交通系统和其他交通模式过多交集,利用城市道路与公园道路的交汇,使景观慢行空间适当地“连通”“起伏”,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慢行系统,实现各个公园与滨河带之间的连通。这些连接使公园四通八达,并加强了河道空间的横向联系,丰富了景观层次。同时,合理利用桥下空间的有效连接,处理高差优化地形,通过横向城市道路,将公园和周边区域的交通网络连接。

4.5 激活动力,挖掘特色资源,促进城市振兴

在城市化的趋动下,大众对于价值的理解更加侧重于体现城市的吸引力,并通过商业开发来提高土地的价值[3]。在保护河流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恢复滨水带的原有价值并开发其潜在价值,整合滨河带区域的开发,推动河道周边地区在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等领域的共同进步,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从而推动城市形成滨河开发利用实现多元价值平衡的模式。大众对于滨河带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增长有着更高的期待。基于对水域开发和建设的科学理解,着重指出滨河带的开发和使用必须考虑到河道的公共性。借助合理的交通设计,促进了河道地段和城市的有效联系,利用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公众的文化遗产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吸引大量的创新和创造性商业行为。

突出河道的吸引力及创新型经济特征,提升当前环境的的交互功能,融合经营性产业、休闲娱乐、智能互动、儿童游戏、体育活动等元素。同时,我们借鉴国外活力水岸的经验,增加多样化的水岸互动设施,以此来延长市民在滨河区域的逗留时间,提高滨河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增强河道的活力。如:在文化公园、庆典公园增设户外表演舞台,利用节假日举办节庆、表演活动,集聚人气。增加河道游憩空间类型,根据河道滨水空间范围尺度,优先设计水上剧场、游船码头、亲水广场、能量加油站等及其他游憩、运动场地,以及应急避难场地等,满足市民滨河公共活动需求。

多措并举,加强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根据现状情况采取功能置换等方式活化遗存建筑等。如:利用当地原发电厂废弃双曲线冷却塔周边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利用冷却塔规划室内外互动娱乐,如内部建设艺术工坊、休闲餐饮、科普展厅等;外部建设攀缘墙、艺术灯光、彩绘文化墙等,形成经营性产业。充分发挥河道沿岸的文化遗产,打造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休闲、休憩滨河空间。

5 结语

从滨河带的关注焦点和设计功能的变化来看,对城市滨河带在推动地区转型等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在景观环境、公众生活的社会影响、气候适应、微型气候优化、地区生态稳定等生态影响上,所有新的价值引领都直接影响到了河道的生态稳定和居民的美好生活。在经济层面,我们更依赖于河道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利用高品质的环境、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更多的创新和创造力的商业行为,以此,来提升滨河带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屯河滨河河道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
新疆头屯河洪水特征分析
头屯河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