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倩 邵国良*
胆道疾病引起的急腹症发病率高,居外科急腹症第二位,且病情均较危急。及早、准确地发现和正确诊断胆系疾病,对治疗极其重要[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 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研究致力于比较CT 和超声诊断成人胆道系统急腹症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诸暨市中医医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以胆道系统急腹症收治入院的70 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结果和临床证实。所有患者确诊前均行急诊CT 和超声检查。临床症状以上腹痛腹胀、发热、呕吐为主要症状,其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龄26~88岁,平均(63.00±16.86)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ups Brilliance 16 层螺旋CT,电压120 kV,电流380 mAs,5 mm 层厚扫描后,并进行1.25 mm 薄层重建。患者取仰卧位,CT 扫描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对于怀疑的病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重建,以便更好地显示病灶。超声仪器:飞利浦EPIQ5,探头型号C1-6,探头频率设定为3.5 MHz,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等体位,检查时采用传统腹部按压的方法,尽可能清晰的显示胆囊、胆管和周边的组织。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确诊和手术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比较CT 与超声对胆道急腹症诊断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 与B 超诊断准确率比较 本组70 例患者,均于本院行CT 和B 超检查。其中急性胆囊炎22 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22 例,胆源性胰腺炎20 例,胆囊癌6例。对于急性胆囊炎CT 诊断准确率为81.2%(18/22),B 超为86.4%(19/22);急性梗阻性胆管炎CT 诊断准确率为90.0%(20/22),超声为81.0%(18/22);胆源性胰腺炎CT 诊断准确率为95.0%(19/20),超声为65.0%(13/20)。采用CT 诊断胆囊癌的准确率为66.7%(4/6),超声为50.0%(3/6),两种检查方法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B超诊断准确率比较[n(%)]
2.2 影像学表现 (1)急性胆囊炎:CT 表现:①胆囊体积明显增大,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的常见表现,胆囊内CT 值接近于0 HU。②胆囊壁均匀增厚,厚度一般>3 mm,边缘模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的胆囊壁增厚更明显。③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根据与胆汁密度的比较差异,结石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本研究中CT 对高密度、低密度及混合结石CT能清楚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并测算结石CT 值,但对于等密度结石,CT 无阳性征象。④胆囊周围改变:胆囊周围可见系膜浑浊影,而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在胆囊周围见液性分泌物影。B 超表现:①单纯性胆囊炎,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轻度增厚、毛糙,形成化脓性胆囊炎后,其声像图主要特征是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呈高回声,出现“双边影”,胆囊壁轮廓线模糊。②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时,可见胆囊内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改变体位时,结石回声依重力方向移动。(2)急性梗阻性胆管炎:CT 表现:①胆总管扩张,直径常>1 cm 时,胆总管壁增厚、模糊。②胆总管炎合并胆石症,可见扩张的胆总管内见结石呈“靶”或“半月”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影及混杂的密度影,MPR 图像重建可清晰定位梗阻点结石,上段胆管扩张。B 超表现:胆总管内有结石阻塞管腔时,可见其近端的胆管扩张,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后方见声影。胆总管内有粘稠的液体时,在对应声像图上表现为胆管内散在的光点。(3)急性胰腺炎CT 表现:①本研究中1 例轻型患者,CT 无阳性表现,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正常或均匀、不均匀轻度下降,胰腺轮廓清楚或模糊,渗出明显者除胰腺轮廓模糊外,还有胰周积液。中重度胰腺炎胰腺体积增大,局限或弥漫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模糊。③肾周筋膜因炎症而增厚(图1)。B 超表现:轻型表现为低,中回声,有包膜线;中重型胰腺体积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回声增强欠均质,有强弱不一的液性暗区。(4)胆囊癌影像学表现CT 表现:①胆囊壁增厚,其表现为胆囊壁限局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个别病例可表现为均匀性增厚,类似于慢性胆囊炎。②腔内结节型,表现为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B 超表现:①厚壁型:胆囊内回声杂乱,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以体部、颈部增厚明显。②肿块型:胆囊肿大,胆囊内见弱回声或粗而不实的实性肿块,伴有结石时可见强回声光团(图2)。
图1 急性胰腺炎CT图像。A. 胰腺体积增大,密度不均质减低;B. 胰腺周围见大量渗出液,肾周筋膜增厚;C.胆总管下段见结石影,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
图2 胆囊癌CT平扫及MPR图像重建。A. 胆囊壁稍增厚;B. 胆囊内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呈菜花状;C. 并另见肝脏周围少量积液
急腹症是指人体腹腔、盆腔或者腹膜后的组织、脏器等发生的急剧性的病理性变化,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在急诊手术中比较常见[3]。胆系疾病致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4]。且该系统疾病致死率较高,因此,对此类疾病进行快速、精确的诊断十分重要。多项研究显示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胆系急腹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价值[5]。螺旋CT 及超声在该系统疾病的诊断中简便快速,各具优缺点。在可疑胆系急腹症患者中,选择一个快速、准确性高的检查方式是急诊科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项研究中,对于本院收治的70 例胆道系统急腹症患者,分别采用CT 和B 超进行检查和经临床确诊,主要疾病类型有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和胆囊癌。影像诊断结果显示:CT 对胆系急腹症诊断符合率为87.14%,经腹部超声对胆道系统急腹症诊断符合率为75.71%,CT 准确率均高于B 超,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数据可见,多层螺旋CT 和超声检查对于胆道系统急腹症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但CT 能相对清楚观察到病变及周围的组织结构,且MPR 图像重建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具有较大优势,对胆道系统急腹症的早期有效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针对具体胆道系统急腹症病因诊断符合率分析中发现,20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CT 检出19 例,但B 超只检出13 例,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个别患者比较肥胖,难以看清其声像;(2)上腹部有较多肠道气体干扰,会对超声图像的清晰度造成影响;(3)患者常有腹部剧烈疼痛,对B 超探头需腹部加压操作配合度较差;(4)CT 不受肠道气体干扰,对胰腺密度的形态、密度的改变及周围脂肪密度的改变敏感性较高,借助MPR 图像重建能更清晰的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结构的关系。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CT 和超声诊断准确率比较接近,CT 漏诊的3 例胆囊炎分析原因主要是其对胆囊轻微的炎性反应不敏感,难以进行观察,而B 超对胆囊壁的厚薄变化比较敏感。个别病例胆囊壁略有不均匀增厚,可能是因为胆囊长期慢性炎症所致。在本次研究中同时发现胆石症是引起胆系急腹症的主要病因,B超对胆囊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CT,但在胆总管结石检出中,B 超未发挥其优势。总结分析原因:(1)CT 对于微小结石敏感性较低,而B 超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胆色素结石和胆汁的密度相近,使得在CT 图像上显示为等密度,从而导致漏诊,而B 超对细小阴性结石敏感性仍较高。(3)B 超对胆总管上段结石声像显示较好,对下段结石声像显示较差,因为胆总管下段结石易受肠道气体干扰,使其在超声中的回声强度降低。因此胆总管下端结石B 超较CT 容易漏诊。在胆囊癌的诊断中,CT 漏诊3 例,因胆囊癌引起的急腹症常伴随胆囊炎征象,胆囊壁水肿明显,因此CT 诊断医生易将其误诊为急性胆囊炎。B 超漏诊4 例,分析原因主要有诊断医生对此病声像表现不够了解,经验不足或手法欠缺。有文献报道,胆囊癌常伴有胆石症、胆囊炎等良性疾病,少数胆囊癌是在胆囊良性疾病切除后病理诊断偶然发现的[6],尤其是早期胆囊癌,胆囊壁仅轻度增厚,诊断尤为困难,与慢性胆囊炎不易鉴别。
综上所述,CT 与超声在成人胆道系统急腹症的诊断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合理的选择将发挥它们在胆道系统急腹症中的优势,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