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华
(泰州市泰政能源有限公司,江苏 泰州 225300)
在国企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国企规范开展各项业务、防范各类风险,而且能使得国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帮助国企保值增值。
因此,提升国企内控有效性,既是国企内部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着一些薄弱点,导致内控实施效果不理想,无法发挥内控约束、监督和控制作用。国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有必要强化内部控制,选取一系列解决方法,多措并举提高内控有效性,为企业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其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各项工作规范实施、保证财务安全、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保证企业财产安全。企业财产完整、安全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保证企业财产完整、安全,作为国企内控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国企立足于自身实际状况,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内控体系,能够全方位监督企业物资采购、验收、销售等环节,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完整,尽可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控制经营风险。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把控经营中各类风险,以强化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经营者可以从投资、分配等活动中发现控制经营的痛点,分析其主要原因并做好纠正。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提高国企经营中各类风险预测能力、控制能力,真正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获得可持续、稳定发展[1]。
第三,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国企通过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积极统筹长短期利益,制定一套满足企业实际的战略发展方案,内部控制活动可以约束各部门人员实际操作,保证各部门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间做好协调和沟通,深层次进行结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从当前内控执行现状分析,不能实现预期目标,主要是内控环境有待优化,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人员内控认识不到位。不少国企管理层对内控缺少正确的重视,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方面,忽视了内部管理、控制,不能全面掌握内控实施的重要价值,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转变自身观念,不能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为内控执行提供支撑,以至于内控效果不理想。
其次,内控组织架构不完善。组织架构作为国企内控环境的核心构成,也是企业实施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当前,国企内控组织架构不完善,不能将主要任务、职责落于实处,无法获取较佳的内控实施效果,也没有根据实际组织架构,设置科学、合理的岗位,导致内控执行力薄弱。
国企开展内控活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较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应对,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无法提升内控执行力,影响国企可持续发展。
但是,国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内控风险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人员内控风险意识不到位、内控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等,不能准确辨识内控活动实施的各类风险,形成完整的风险清单,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将各类风险实现可控化。另外,部分企业内控风险应对更注重事后防范,忽视了事前预警、事中把控,无法实现全过程风险控制,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损失,难以发挥内控效用[2]。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国企内控信息化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难题,具体表现在:首先,人员内控信息化意识薄弱。国企缺少宣传和教育,使得人员不能全面掌握内控信息化的价值,片面认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和资源,短期内获取的经济效益不突出,导致内控信息化建设主观意识薄弱,使得内控信息化建设脚步滞后。
其次,国企未能使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功能全面、运行安全的内控信息系统,不能动态追踪内控实际状况,难以快速确定内控执行薄弱点,导致内控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无法突破各部门信息壁垒,各类信息传输缺少时效性,各部门不能形成通力参与到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导致内控效果不理想[3]。
从目前实际现状分析可知,国企内控监督、考核不到位,具体表现在:第一,内控监督流于形式。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内部控制监督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现象:一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部分国企负责人牵头,虽然设立了相应的监督部门、人员,但监督机构流于形式,未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效用。二是内外部监督约束力薄弱。一些国企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内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效用;同时,外部监督约束力薄弱,审计部门注重常规审计监督,对于内控存在的问题不能发挥约束作用,无法将内控执行到位。
第二,内控考核不到位。内控活动开展过程中,缺少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配置专业考核人员,导致各项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现如今,国企内控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综合素养未能达到内控管理的基本标准,综合业务水平较低,与内控管理活动实施对人员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国企部分工作人员缺少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不能通过培训强化自身综合实力,难以高质量开展国企内控活动,导致各项工作开展不到位,影响国企内控执行力的提升。
另外,内控管理人员挖掘和引进不到位,在招聘人员过程中,既要系统性评估人员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要注重人员信息素养、市场预测能力等,导致引进人员与岗位要求匹配度较低。
国企在实施内控活动时,为了将其落于实处,就必须优化、改善内控环境,真正将各项工作落于实处,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内设专项内控组织机构。内控组织机构全面负责内控活动的实施,将各项任务和职责落于实处,保证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并且遵循岗位不相容原则,设置相应的岗位,按照相关要求和制度实施,提升内控执行力,帮助国企可持续发展。
第二,强化人员内控意识。国企人员内控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内控活动实施成效,只有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保证人员正确认识到内控实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先进的内控理念,将其融入实践中,保证内控执行到位,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国企内控活动开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风险,如若未有效、及时把控风险,无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国企不能高质量地经营。国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内控风险管理,按照国企当前经营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内控风险评估、应对机制,真正覆盖全业务流程,能够及时辨识各类风险,形成完整的风险清单,逐一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将各类风险遏制于摇篮中,从根本上改变风险管理事后控制的模式,真正实现事前风险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实现内控风险全流程控制,为国企内控活动顺利实施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每项工作顺利推进,以便于获取较佳的内控管理成效[4]。
例如,某企业经营范围是燃料油、柴油(不含闭杯闪点≤60℃的柴油)、石脑油、润滑油销售(以上不含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燃气具及相关配套设备的销售及维修,新能源汽车租赁、销售、维修。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运营规模持续扩大,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为了保证本企业活动规范实施、防控风险,就应将重点放在提升内控有效性方面,建议着重做好内控风险把控工作,制定一套贴合业务实际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如对经营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和预判能力,能够全方位辨识内控风险,形成完善的风险清单,有针对性制定解决措施,有效做好内控风险隔离,最大限度规避由“点”到“面”,最大限度减少各类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数据时代下,要想提升国企内控有效性,应借助信息化“东风”,实现内控信息化建设,突破各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为内控体系高质量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提高管理水平。
国企首要应强化人员内控信息化思想,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以及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主动转变自身观念,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搭建功能全面、运行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突破各部门壁垒,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加快各类信息传输速度,各部门及其人员形成合力参与到内控活动中。
与此同时,应用内控信息化系统,实时、动态监督内控活动执行现状,准确内控执行中的痛点和薄弱点,分析其形成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内控执行到位,以便于满足国企经营、发展的现实需求。
另外,内控信息化平台运行时,可能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尤其是信息安全,应选取高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真正保证内控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真正实现内控动态监测、自动报警等,实现内控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5]。
例如,某企业成立于2015年,在批发和零售业不断探索中求发展,同时完善内部制度。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在行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内控制度体系,逐步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目的在于完善内控运营机制,通过实时监管、智能防护,实现内控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内控信息系统,突破各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获取一系列优势:一是简化程序,最多跑一次。企业内部各项费用申请报销、采购申请、招标书确认等,基本实现线上全流程管理,仅最终报账需到财务部门,实现最多跑一次。
二是关联控制,全过程关联。将内控信息系统与各部门系统关联,真正实现“人控”到“机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区,减轻了审核压力。
三是审核留痕,责任明确。可以将各岗位标准以审核要素的形式内嵌到各经济活动审批流程中,业务、财务等责任分别融入具体流程和岗位中,从根本上消除过去“一人得利、大家负责、财务兜底”的风险。
国企为强化内控执行力,应注重内控执行监督、考核,不断对其进行改进获取较佳的效果。
从当前实际现状分析可知,国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注重内控执行监督。从国企内部来说,要注重内外部监督,设置职责明确、独立性强的内控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制度实施,对于内控实施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按照各责任部门执行状况奖惩,为内控执行到位夯实基础。同时,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审查单位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通过监督发现薄弱点,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有效提升内控执行力。
另一方面,强化内控执行考核。对于内控执行来说,应重视考核工作,配置专项的考核机制和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制度实施,将最终考核结果与人员薪酬奖金等挂钩,保证内控考核落到实处,帮助国企可持续发展。
国企内控活动顺利的开展,需要高素养的人员做以支撑,每个员工都作为内控执行的主体,要想真正将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就要根据实际状况,打造一支高素养的内控人员队伍,真正挖掘和发挥人员的潜能,对于各环节进行有效把控。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强化内控人员培训。内控人员应进行常态化、全面性的培训,作为提升内控人员综合素养的方法,要结合人员薄弱点,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员培训计划、方案,以便于提高人员综合素养,使得内控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引进高素养内控人员。国企应积极制定规范、统一的招聘机制,引进高端内控人员,更新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为内控人员队伍注入新鲜活力,筛选和引进内控人员时,既要评估人员理论知识、文化水平,又要分析人员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筛选优秀的内控人员,打造一支复合型的内控人员队伍,保证内控管理活动高质量实施。
强化国企内部控制,有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水平,帮助国企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导致内控实施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内控约束、监督等作用。因此,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强调内控管理,厘清内控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其形成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真正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主动适应国企发展和改革需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