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吊吴淞》艺术特色分析

2024-03-15 10:12吴星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艺术歌曲

吴星

[关键词]艺术歌曲;《吊吴淞》;应尚能;作品分析

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爆发,不仅使中国的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在艺术领域也有了新的进程。抗日救亡期间,我国在音乐方面的创作,一方面寻求抗日救亡的题材,另一方面将五四运动作为音乐创作的根基向多领域全面扩散。将艺术歌曲这种题材作为重要的载体,表达了抗日救亡期间群众情绪的情感寄托和表达以及抗战的决心与爱国的情怀。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时代背景与作品创作

《吊吴淞》这首著名的抗日救亡时期的艺术歌曲,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作品诞生于“一·二八”事变后,该作品由韦翰章作词、应尚能作曲。以“一·二八”事变为创作背景,表达了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对抗日英雄的最高致敬。应尚能是我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归祖国,把在西方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国内,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应尚能是我国最早的对西方传统声乐进行研究的歌唱家之一,最为凸显的是演唱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他的演唱柔美细腻,以抒情的声线诠释歌曲的内容。同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吊吴淞》《夜歌》《国殇》《无衣》等,还曾与韦翰章、黄自等人共同编创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并创作了著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材《乐学纲要》等。韦翰章是我国在现代歌曲创作方面的第一代歌词诗人,在创作了500多首歌词的同时,还对歌词创作理论进行了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便提出了“歌与乐”的结合,“歌词”这一术语的提出便是出自韦翰章,将传统诗词与自由形式的新诗区分开来。在歌词创作方面还总结了三项原则:第一,声调必须和谐悦耳;第二,乐句长短要统一;第三,歌词要押韵,这样才能使词与乐完美地配合。代表作有《白云故乡》《思乡》《春思曲》以及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等。

《吊吴淞》这首作品最早发表在音乐艺文社的《音乐杂志》上。在1932年1月的一天傍晚,驻沪革命军第十九军突然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袭击.虽然十九军意志坚强并奋力抵抗,传来了许多捷报,但在国民党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下,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后来应尚能听闻这一消息后愤然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传世之作,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全部写在歌曲中,描写了抗日英雄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艺术歌曲《吊吴淞》作品结构艺术特征

应尚能为韦翰章创作的诗词《吊吴淞》进行谱曲,将歌词的思想内涵与自己所创作的伴奏织体相辅相成,描绘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我国的残害以及抗战英雄不屈的精神品质。

该作品是一首通谱歌,以歌词与旋律音调的延续性为主导,一种旋律类型仅匹配一种唱词。歌曲的结构简单清晰,为带有前奏与尾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

整首歌曲依词而做,在两个不同的旋律主题下,表现出明显的音乐续进性,从而也使得整个结构被明显地分成了两个结构部分。

前奏(第1-11小节)由极具戏剧化的“fff”力度开始进入,左手八度主音低音区震音作为音乐背景出现。调式调性为a小调。第七小节开始,上方声部开始演奏音型化的下行叹息音调,以渲染悲伤悼念之情。

A乐段(第12-29小节)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组成。在两个乐句之间加入1个小节的短暂间奏作为两个对比乐句之间的过渡与连接。a乐句(第12-20小节)调性由a小调向下属方向d小调进行转换。a乐句的旋律线条表现为以级进为主的下行走向,钢琴伴奏在两小节之后延迟进入,材料来自前奏部分。从第16小节开始,音乐情绪到达一个高点,旋律音调大幅度上升,伴随钢琴伴奏声部具有强烈流动性与动力状态的六连音分解和弦琶音以及低音的八度震音音型。这也使得两个旋律音调所引导的音乐情绪产生了明显且强烈的对比状态,戏剧性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一小节的短暂过渡之后调性由b小调转入g小调。b乐句(第22—29小节)长度规模为8个小节,g小调。钢琴声部的伴奏音型延续了之前a乐句的后半部分。该乐句的旋律线条相比于前一乐句而言具有明显的起伏特征,尤其表现为六度、七度音程的跳进,配合旋律的强弱对比与歌词自然的轻重表现出祖国被侵略的强烈哀悼以及自身感情上的沉痛与悲壮。

间奏(第30-31小节)在此处表现为两个主要作用:第一,调式调性的转换,由g小调转为属调d小调;第二,前奏中坚定有力的节奏音型再度出现,节奏材料的沿用使得在附属结构层面出现了明显的呼应关系,由此也增加了音乐结构上的统一性与连贯性。同时,也伴随着速度的回歸。

B乐段(第32-37小节)是由一个乐句组成的一句式乐段。虽然主题旋律为延续性与发展性并存的对比材料,但是其钢琴伴奏音型来自A乐段a乐句的变奏处理。此时,旋律走向变为以上行线条为主。音乐情绪的高潮伴随着钢琴伴奏上方声部大跨度的音区流动与不协和音程的特殊音响效果纷沓而至。同时,表达出内心的激动与愤慨之情。

尾声(第38-41小节)采用与前奏和间奏呼应的形式,音乐材料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带有装饰性的半音倚音在主持续音的衬托下表现出收拢状态,结束全曲。

三、艺术歌曲《吊吴淞》演唱分析

《吊吴淞》是作曲家应尚能运用中国传统作曲技术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下创作出的产物。应尚能在创作方面非常重视西方的音乐风格,敢于在不同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作曲技术与西欧的创作技巧完美融合。

(一)歌曲的咬字吐字

声乐最先诞生于欧洲,美声唱法便是最为传统的歌唱方式,但这只是一方面,不同的国家会产生符合自己国家的演唱方式。在我国,有许多属于我们本国的唱法,如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中国声乐唱法等,所以在作品表现方面不能局限于一种,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吊吴淞》这首作品就需要将不同的唱法结合,既要求演唱者清楚地表达每个字,还需要带有浑厚的腔体以表现战争的沉重。首先,要掌握歌曲的咬字特点,艺术歌曲中的咬字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有些字的发音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演唱时需要仔细地研究每个字的发音,并适当地运用所学的咬字技巧,使每个字清晰而准确地传递给听众。如第一句“春尽江南,不堪回首年前事”,这一句需要演唱者把听者直接带到当时的情境中,“江”字需要快速归韵到“ang”这个音上,每个字都需要低沉有力,特别是“年前事”三个字,要着重地进行强调,与前面的字形成对比。“一寸山河、一寸伤心地”这一句要把当时城市沦陷、每一处都是伤心的往事那种凄凉表达出来。作品整体表现得凝重,要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心中的愤怒与必胜的决心。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朗读歌曲,反复练习,把每个字都带有情绪的表现才能更好地将作品内涵表达给听众。

(二)歌曲的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名合格的演唱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对气息的灵活运用能使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加流畅,同时能给听者更舒适的聆听感受,使其与演唱者融入同一意境。

在《吊吴淞》这首作品中,气息的运用格外重要,作品背景是抗战时期,以一种沉重的气氛引入,气息从歌曲演唱开始就需要扎实地扎根在腰腹部,与横膈肌形成对抗,形成一种凝重痛苦的感受。在歌曲中间部分“衰草黄沙蜜废垒,渴浦暮潮生,点点都成泪”这几句,需要气息流动起来,大线条的音乐处理,气息跟随音乐不断地向前推动。谱面上在这一部分强弱记号很多,需要不断地控制气息从而表现作曲家的想法,与此同时这一段音准也需要格外注意。最后一句“白骨青磷夜夜飞,可怜未尽千城志”在这里作为歌曲结尾部分,也是作者最后的感慨,气息在这一部分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横膈肌的对抗,铿锵有力,在结尾处把作者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

(三)歌曲的情感变化

《吊吴淞》这首作品表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坚强不屈奋勇抗战的信念。歌曲在开始部分,通过对往日不堪战乱的描述,引发时光转瞬即逝、人生百年的感慨。歌曲的旋律和编曲将当时的景象完美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氛围。以小调的形式引入,不断地出现小二度的装饰音,将整首歌在慌张不安的气氛中开始。音区不断地下降,力度随音区的变化越来越有力量,与慌张不安的情绪相辅相成,渲染了沉重、悲痛的情绪,琴键如同一个个沉重的响雷,仿佛在预示听者接下来发生悲痛的事情。演唱者要在持续的小二度颤音时,就把情绪表现出来,整个人局促不安。第11小节人声进入,回想当下的情节,以一种悲凉凄惨的情绪诠释“春尽江南,不堪回首,年前事”,每个字都在对听者诉说着心中的凄凉、无助。

“到如今,一寸山河,一寸伤心地”在这里表现出祖国曾经的壮阔美景、千山万水,随着战火的蔓延,已经都消失了,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感受到人生变化无常和事物的变迁。情绪需要在这一刻有一个小的爆发。随后大线条的乐句“衰草黄沙迷废垒,渴浦暮潮生,点点都成泪”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被破坏,担心祖国的未来。歌词所描述的凄凉与舒缓的旋律形成对比,情绪将无奈、悲痛继续延续,这种情绪通过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将画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歌曲最后的“白骨青磷夜夜飞,可怜未竟千城志”将全曲情绪推向最高点,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全部倾泻而出,慷慨激昂,坚定不移。

《吊吴淞》通过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深厚的情感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人民对当年战乱时期的英雄们精神的敬仰与传承,这首歌曲在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中不仅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意义。通过对《吊吴淞》这首作品的细致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四)不同演唱者对作品的演绎

《吊吴淞》这首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应尚能先生结合了西方作曲技术创作的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开头几句如同宣叙调一般引入,经过大线条的抒情,在戏剧般的结尾中推向歌曲的顶点。所以有很多的歌者对这首作品进行过演唱,也给这首作品带来了许多特别的处理。我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沈洋老师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无论在咬字还是气息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运用其独特而深沉的声线,将这首作品中的悲痛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中音歌唱家周飞老师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声线铿锵有力,将听者带到战火纷飞的激烈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状况等。

还有许多歌者对这首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无论是沉重悲痛的紧张情绪,还是慷慨激昂的战斗情绪,都为后来的演唱者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能够促进后来的演唱者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诠释。

结语

抗日救亡歌曲是我国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歌曲《吊吴淞》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起到了推动抗日救亡歌曲发展的作用。作品采用先进的中外作曲技术结合的方式,以带有戏剧性的因素、朴实的歌词、逻辑紧密的伴奏织体,使音乐与歌词完美融合,既有中国传统作曲技術的灵活,又有西方作曲技术的技巧性,推动了中西方的完美结合。将作者的情绪变化在钢琴的衬托下呈现给听者,使听者与演唱者融为一体。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作曲家应尚能先生的创作风格,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在咬字吐字、气息的运用、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聆听不同歌唱家演唱的版本而更清晰地理解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剖析以及舞台的实践,演唱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这首艺术歌曲作品。希望通过笔者对作品各方面的分析,能够对其他演唱者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些微薄帮助。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