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民族唱法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表达方式而备受瞩目。其中,男高音演唱作为民族唱法中的一项重要技艺,不仅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演唱者音域和表现力的关键。在表演中,男高音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为人们带来深沉、高亢的音乐享受,演唱者不仅要对音乐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因此,加强民族唱法中的男高音演唱训练非常有必要,本文旨在探讨男高音演唱所需的关键训练技巧,以期为演唱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训练建议。
一、民族唱法及男高音概述
(一)民族唱法概述
我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是在中国民歌、中国传统戏剧等多重文化的基础上,经由作曲家精心创作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作为表达群众心声、展示劳动人民情感的音乐载体,源于群众的实践与积累,在演唱形式上表现出多样,演唱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且经由长期的发展、创新,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同时,民族唱法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集不同民族、地域的声乐传统为一体,根植于特定文化环境,通过歌唱的形式传承着民俗非遗、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二)男高音概述
男高音指男声的较高声部,作为声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男高音演唱是许多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演唱形式。男高音通常具有清晰、明亮、纯净的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可塑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不同的发音特色。同时,男高音的音色还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和细节性,能发出高亢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非常适合演唱流行歌曲或者轻歌剧等。
二、民族唱法中的男高音分类
(一)以真假混合声划分
1.真声较多的混合型。真声较多的混合型男高音在演唱时更加注重真实共鸣,其特点是声音清晰、自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种类型的男高音通常在高音区域表现出色,声带张力较强,声音结实明亮,能够轻松应对高难度的音域和技巧要求。
2.假声较多的混合型。假声较多的混合型男高音以假声为主要发声方式,其特点是音色相对较厚重、深沉,富有磁性。这种类型的男高音歌手声音灵动自如,中声区抒情流畅,低声区音量相对较弱,高音演唱声音位置高,圆润、通畅、柔中有刚,能够呈现出独特的音韵和情感。
3.真假参半的混合型。真假参半的混合型男高音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类型,既能够运用真声的明亮特点,又能够发挥假声的深沉特点。这种类型的男高音在演唱时具有较大的音色变化空间,可以根据曲目的要求调整发声方式,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音乐表达。因此,其演唱的适应范围、体裁、风格也更加宽广。
(二)以声音类型划分
1.大号抒情男高音,又被称为英雄男高音,其特点是音域广阔、音量较大、音色雄浑有力。这类男高音比较适合演唱表达英雄主义、战争场面或较为雄浑的歌曲,音色宽厚且富有力度。
2.小号抒情男高音,又被称为轻型抒情男高音,其音色较明亮,以柔和、细腻的音色为特点,适用于表达深情款款、温暖柔情或者欢快、明亮的音乐作品。通常情況下,小号抒情男高音在中低音区域表现得更为出色,能够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传递出感人至深的情感。
三、民族唱法中男高音演唱的训练技巧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有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音色甜、脆、直、润;气息运用灵活等。因此,在演唱训练方面,演唱者应注意发声表达、气息控制、共鸣腔运用与音域拓展,以下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呼吸控制及气息运用训练
在民族唱法的男高音演唱技巧中,呼吸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不仅关系到音乐的表达能力,更涉及演唱者能否在高亢音域中保持稳定、持久的表现。由于男高音常常需要演唱较高的音域,而要想在这些高音中保持音质的清晰和强度的均衡,则需要充足的气息支撑。通过深而有力的腹式呼吸,演唱者能够在高音段保证音质的稳定性。同时,呼吸控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音域的跨度,更是为了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通过加强呼吸控制的训练,可以使演唱者在音符之间表现出更为自然流畅的过渡,使得音乐更具有情感张力和表现力。
高亢的音域对声带和肺部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声音疲劳。因此,演唱者还应注重气息的合理运用,以减轻声带负担为主,避免因为不恰当的呼吸方式而引起演唱疲劳。为了实现气息的合理运用,演唱者可以通过呼吸训练来提高肺活量、气息应用质量等。深呼吸不仅能够为高亢的音域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撑,还有助于调整气息的流畅度,避免表演者在演唱时因为气息不足而导致出现断断续续的演唱失误,通过实现气息的平稳过渡,即便在连续的高音段中也能够保持音质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呼吸技巧的熟练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演唱者在高音段的表现力,还有助于提高声乐演唱的整体连贯性。因此,在日常训练中,通过反复的呼吸练习,演唱者的歌唱水准能够实现稳步提升。
(二)共鸣腔与音域拓展训练
1.口腔与鼻腔共鸣。口腔共鸣是男高音演唱中的一项关键技巧,通过巧妙地调整口型,可以影响声音的共鸣点,从而改变音色的质地。训练时,演唱者通过模仿不同共鸣点的音色,可以逐渐掌握调整口腔共鸣的技巧,实现在不同音域的音色变化。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利用鼻腔共鸣可以提高音乐的情感表现力。在特定的音符上,轻微的鼻腔共鸣能够使音色更为丰富。通过练习、调整鼻腔的开合程度,演唱者可以在演唱时灵活地运用鼻腔共鸣,实现音乐情感更为细腻地表达。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口腔和鼻腔的共鸣需要协调一致,使声音更为和谐充实。例如,在演唱《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打开口腔和鼻腔,将声音集中在鼻腔,利用鼻腔共鸣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清晰度。同时,通过适当压缩喉咙,使声音在口腔中形成一定的集中,增强声音的力度和厚度。
2.高音区域拓展。高音区域的拓展首先要关注声带的柔韧性。演唱者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半音阶的快速切换、颤音的运用等,逐渐培养声带的柔韧性,这样的训练可以使高音更具弹性,提高演唱者在高音段的音色表现力。高音区域的拓展需要演唱者通过系统而渐进地练习,逐步拓展自己的高音范围,可以通过从低音到高音的音阶练习,逐渐增加高音的音程等方式进行。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音质的保持和力度的掌握。同时,高音区域的音色掌握还需要演唱者对音乐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练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演唱技巧。通过学习不同曲目中的高音表达方式,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高音区域的音色变化。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时,可以在演唱前通过练习“打哈欠”“哼鸣”或“唇颤”等方式来放松喉部肌肉,帮助减少声带的压力,使其能够更加自如地控制声带的振动,实现高音域的扩展和声音的集中,避免声音过于散漫或虚浮,使演唱更加清晰、有力。
3.调整音域过渡。一方面,在音域的拓展过程中,保持音域过渡的顺畅性至关重要。演唱者可以通过缓慢的音阶练习,从低音逐渐过渡到高音,或是在不同音域之间自然衔接。这种训练有助于减少音域转换时的声音断裂感,使整体演唱更为连贯。另一方面,合理运用过渡音是调整音域过渡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尝试在不同音域过渡时穿插适当的过渡音,使声音在转换过程中更为平滑。在对过渡音的选择和运用中,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并能通过练习将其融入演唱中,使音色过渡更为自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时,演唱者应通过不断练习拓展过渡音的范围,才能使高低音的过渡更加灵活。例如,在演唱《我的祖国》时,演唱者需要从较低的音域过渡到较高的音域,并确保声音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可以运用不同共鸣腔,以满足不同音域的声音需求。在演唱低音域时,可以增加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在演唱高音域时,可以增加头腔和鼻腔的共鸣。同时运用滑音过渡技巧,通过在两个音之间平滑滑动,增强声音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提高自己的音域过渡能力。
(三)发音与发声训练
1.发音的准确性。发音准确性训练的第一步是筑牢语音基础。演唱者需要对语音发音进行系统学习,包括辅音、元音的发音规律和变化,为演唱提供清晰的发音基础。同时,演唱者还需要通过系统的发音练习来提高发音的准确性,例如,单词发音的练习,特定发音规律的模拟演唱等。同時,在男高音演唱中,声带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演唱者需要通过精准而稳定的声带控制,实现音高的准确跳跃。在日常训练中,也应注重声带的柔韧性和力度平衡,通过跳音练习等,逐渐提高声带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另外,演唱者应定期加强听力训练,使其在演唱中能够更准确地模仿和表达正确的发音。
2.情感表达与音色控制。民族唱法中,男高音需要通过歌声传达深厚的情感,而这需要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进行深刻的理解。训练时,演唱者可以仔细分析歌词,了解曲目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入挖掘自己对歌曲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在音色控制方面,可以通过模仿名家演唱、调整共鸣腔等方式,逐渐提高音色的控制度。
3.歌词表达与语气调整。语气调整是歌词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演唱者需要根据歌词内容合理调整语气,包括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变化等方面。通过在演唱中巧妙调整语气,可以用于渲染气氛,增强演唱的节奏感,带给听众较高的视听体验。同时,在日常训练中,演唱者还应理解歌词所使用的语言学知识对于发音准确性的作用,包括语言的音变规律、重音规律等,并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语言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发音特点,使演唱更为自然。另外,在演唱前,充分了解歌词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也是帮助演唱者调整语气、音量,增强演唱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成效,提升舞台表演效果,男高音演唱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声音特点和不足之处制订合理的日常声乐训练计划,不仅要合理控制训练时间,更要保证训练质量及训练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男高音是民族唱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演唱效果,应加强日常演唱技巧训练,不断吸收新理念,完善训练方法,才能带给听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钰.论民族唱法在美声教学中的运用——以京剧唱法为例[J].戏剧之家,2021(21):110-111.
[2]吴宇峰,王思力.民族男高音歌唱艺术的审美认同与技术训练方法探究[J].美育学刊,2021,12(01):59-63.
[3]宋方方.男性气质的解构与翻转——高男高音的复兴及其在当代歌剧创作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3):32-42.
[4]庄云龙.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行腔的独创性——以男高音为例[J].黄河之声,2020(13):127.
[5]杨福生.艺海畅游 大爱无垠——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郁钧剑的艺术之路[J].当代音乐,2019(11):1-2+190.
[6]贾双辉.试论中国民族男高音的抒情性演唱特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24-131.
[7]王楠.从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融合与碰撞探究音乐教改的方向[J].戏剧之家,2019(12):170.
[8]吴明,郭强.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中民族男高音的教学研究初探——以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运用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02):130-131.
[9]张悦.“情真意切”让演唱更富感染力——抒情男高音的训练方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1):157-162.
[10]石垒.如何将意大利传统歌剧演唱基础运用到男高音教学中——评《声乐基础教学法:演唱的基础和过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226.
[11]徐德时,陈莅菡.轻型抒情男高音对中国歌曲的演绎探究——以石倚洁中国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越人歌》为例[J].艺术评鉴,2022
(03):14-16.
(作者简介:张心华,男,本科,甘肃省兰州大剧院,二级独唱演员,研究方向:声乐艺术)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