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无形的、活态变化的文化遗产,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将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对此,本文将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作用,提高对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一)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忽视或边缘化。年轻群体更多地接受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下降。[2]
其次,城市化进程导致乡村地区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传统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承面临挑战。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而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乡村传承环境也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影响。
最后,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关注度不足。受现代媒体的普及和消费文化的影响,大众更多地接触流行文化和国际化的娱乐产品。另外,传统文化在媒体中的曝光度降低,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传承者断代与老龄化问题
首先,随着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逐渐下降,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出现断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兴趣不高。
其次,许多传统技艺与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年龄普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传承人逐渐步入老年阶段,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数量减少,传统知识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通常依赖于口传心授和师徒制度,需要长期的学徒期和实践经验。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快速变化使年轻人难以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阻碍。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书籍、视频和网络资源获取知识,而传统技艺的传承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三)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矛盾
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在文化保护中既能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特性,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商业价值,吸引了商业开发的兴趣。商业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收益,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商业开发也往往会对传统文化进行改变和商业化处理,可能削弱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商业化的呈现方式可能迎合了市场需求,但却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深度。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因市场需求的减少而面临失传的风险,而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因为市场需求的增加而面临过度开发带来的影响,如何平衡好市场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是当前发展的一大难题。
此外,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也是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之间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味地注重经济效益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盗用和滥用,可能会导致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发生。
(四)信息发展产生数字鸿沟
在数字化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进行传播,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地区和群体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或是缺少对数字设备使用技术的了解,导致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发展不均衡,无法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信息差逐渐拉大,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无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存储,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技艺也缺乏相应的宣传能力,进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降低了数字工具和网络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推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五)虚拟化与真实性
虚拟化与真实性是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方面。虚拟化指的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通过虚拟展览、在线平台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然而,虚拟化的呈现方式可能无法完全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究其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赖于传统口述、实践经验和社会互动。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于其传承方式和背后的社会互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通过传统口述、师徒传承和实践经验实现的,这种传承方式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巧和知识的传递,以及传承者与社区、家族和群体之间的互动。然而,虚拟化的呈现方式无法完全还原这种互动和实践经验,导致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化传播中缺少了真实性。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在于其地域性和个体差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的地域、社区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然而,虚拟化的呈现方式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地域性和个体差异,数字化呈现往往是抽象化和标准化的,无法完全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和个体风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需要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与保护意识。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关注和支持。还可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者传统文化技艺比赛活動,利用新闻媒体、文化阵地等多种渠道进行报道,充分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群众对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相关部门主导,形成部门联动
形成相关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3]例如,可以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课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或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研学访问点;各乡镇结合一乡一品建设,注重资源整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有机融合;相关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收集和项目申报力度,深挖并做好真正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具有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升级工作,培养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头项目。
(三)实施分类保护,推动合理开发
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生存状态进行梳理,对传承困难、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技艺及传承人开展口述史、音视频记录整理工作并做好资料保存。对一些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密切与相关部门、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开辟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新路径,全方位、多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识别出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建立保护机构和专门的保护项目,并对其提供经济支持和技术培训,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4]
(四)深化融合形式,助力文旅发展
深化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一种重要的融合方式,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一方面,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等与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相结合,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在历史古城中设置传统文化展示区,通过介绍与实物展示,让游客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或是在旅游景点举办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还可以依据当地特色与传统技艺开设体验工坊,在讲解与介绍的同时,可以讓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既能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能促进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发展,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景点、历史遗迹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设计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纪念品等,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管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特别是对民间艺人的保护,要及时采访、记录、整理与之有关的知识、技术、技巧等,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逐步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培训、管理和传承机制,可采取资助扶持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时,还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的相关制度,对传承人的技能、技巧、技艺和民间文化空间等无形资产、品牌及其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5]
(六)发展社交媒体,强调互动体验
在互联网+视域下,互动体验的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在线互动平台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传统文化场景,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传统建筑、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通过佩戴VR头盔或使用AR设备,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与传统文化进行互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这种互动体验的创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激发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社交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其他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另外,社交媒体平台还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互相分享、共同探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为形成传统文化社群和社区助力,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互动体验的创新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通过在线互动平台,人们可以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如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学习传统舞蹈等,互动体验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方式,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促进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互联网+视域下,科技与技术的应用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强大推动力,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宏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障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1(19):171-172.
[2]季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改进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
(04):27-29+47.
[3]向光富,姜黎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障碍:原因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5):390-395.
[4]罗宗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的实践、问题和对策[J].文化遗产,2020(02):1-10.
[5]李春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模式、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
247-248.
(作者简介:杨凤翔,女,本科,百色市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