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 五育” 融合协同育人创新研究

2024-03-15 05:08郑颖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

郑颖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创新协同育人

一、高校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原因分析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为1158万人,规模和增量史创新高。音乐专业毕业生处于较大的就业压力中,就业问题更为尖锐。面对更大的就业困境,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面临更加粗放、下沉的改变,音乐专业学生在就业理念、就业能力上亟须全面提升,从就业问题人手讨论“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研究是最直接的方式。艺术相关产业、中小学教师、教培教师的传统就业趋势迫使音乐专业采取“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互联网音乐、乡村振兴音乐人才缺口等全新就业导向更需要具备较强综合素养和综合技术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基于音乐专业的就业现状而言,在校内教学方式上实施“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最本质的原因与动能。

二、高校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逻辑与机理

(一)高校“五育”融合协同育人逻辑

“五育”融合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完善协同育人逻辑、开展协同育人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五育”不再是学科门类的直指,发展为全面的素质要求,这一素质要求贯穿我国教育的全路径,以不明確划分的隐性育人要求长久存在于全社会教育目标中。“融合”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提升的能动方法论,而非某种技术手段。在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学科联动等教学模式成为融合育人的常见教学方式,“五育”融合始终渗透在当代高校教学工作中。在高校“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中,要重视专业上育人功能与育人目标相对独立的存在,“五育”并举要注重整体性联动,不能厚此薄彼,在育人过程中考虑其他“育人”内容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流动的育人模式。现阶段是经历“三育”“四育”发展为五育并举的现代发展模式中,要关注五育融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理念,要在教育生态视角下突破五育边界,不局限于某两种或几种学科的集中联合,正确认知体现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模式,与当代用人需求吻合,深度链接高素质人才在就业环境中始终体现专业能力与人文影响力共存的岗位需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机理

1.从教学与就业运用两个方向人手形成双向育人机制

高校承担着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任务,面对多样化的就业趋势,在系统育人机制中,不仅要关注学科建设与教学成果,还要切实考虑学生在就业前景中对全面素质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培养学生良好就业能力为双向抓手,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素质,并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不足,养成对多方向、多缺口就业背景下活学活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不局限于本学科的直接就业意愿,以“五育”融合教学机制启发学生对多个就业方向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艺术行业等方面的宏观视角,引导学生多角度考量相关就业问题,培养学生多方向就业能力。

2.高校音乐专业与狭义“五育”融合对标研究

从狭义的“五育”概念人手,音乐专业可与德、智、体、美、劳良好融合。

德育是培养高校学生研学及就业的基础,树立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建设学科学实证和情感建设的双向支撑,在培养逻辑上要积极发挥音乐学科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化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审美理念。

智育过程是音乐学科极易被外界忽视的内容,和声学、音律学等学科在本质上与数理学科相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严谨视角联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深化研究,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必然需求,也是拓宽学生知识储备的教学驱动。在就业导向上,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对于受众“启智”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教学内容能够直接与学生数理学科形成良好联动作用。

体育与音乐学科的结合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积极开发两个学科之间的联合教学内容,以科学严谨的视角充分挖掘发声运动与体育学科之间的联动教学,积极促进学生对发声力学、发声肌肉运动等内容的深度学习。

音乐专业自身本就具有美育特质,在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上以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发挥教育功能。纵观古今音乐艺术的传播历程,从古代“礼乐”思想至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强调音乐教育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对提升民众素质的积极意义早已得到肯定。美育是音乐学科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作为艺术学科发挥其审美引导作用,与其他学科协同形成具有良好人文内涵的专业学科建设,是呈现协同育人内容的重要指标。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内容可以拓展为社会服务内容,采取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多专业联合参与校内外演出、田野调查民间优秀文化、协同乡村学校支教、线上下社会艺术服务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拓展就业面,为学生毕业后的多方向就业打好基础。

3.高校音乐专业在广义“五育”融合概念背景下的发展机制

在艺术学科内部,与舞蹈、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联动发展长久以来已积累一定经验。在广义“五育”融合概念背景下,充分重视专业能力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其发展机制始终围绕“融合成因”“融合内容”“融合方法”的三个原点。以音乐专业突出意识形态,重视学生主体性学科特征,加强学科大纽带、多接点的情境化教学建设,突出实践融合模式。渗透广义“五育”融合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协同教师、学生、师生、校际、社会的大环境氛围教学理念,形成全面发展教育逻辑。其发展机制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根据学生主体特征展开能动式的横、纵、应用的三维通道,纵向以深化学科专业内容为目标,横向关联多个学科,不设立专业藩篱,突出实践应用性,与就业指向直接关联,培养科研、实践、服务一体化的全面人才。

三、高校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一)深化教师“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教学认知

认知导向是开展一切具体工作的基础,在深化“五育”融合逻辑机理的前提下,建立教学思维、学科内容、主体教学、整体教學、知识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空间、学生接收、社会服务、就业联合等的联动思维。在教学认知上要内嵌整体性、过程性、关联性思维,将抽象与具象教学紧密联合。在关注隐性教学效能的同时,不一味地将教学理论与方法束之高阁,重视教学方法的长期研讨效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方法论特质将协同育人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整体与个体的和谐共存,确定性与不定性的辩证统一。将上述问题具化为具有实践连通性的教学元素,在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整合利用“五育”元素进行全盘的教学设计,破除长期存在于传统教学中协同育人“一时一课”的局限性。在整体性、随机性、运动性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全面贯彻“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教学工作。

(二)布局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教学空间

“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多专业、多学科联动成型的庞大教学群,在这一过程中将形成更广阔的交流场域作为教学空间,其内涵是多重教学空间的连续镶嵌。音乐专业在这一大环境下要重新设计教学布局,增强教学空间的公共性。突出长久以来音乐专业以小群体、相似专业联合为主的学科建设特点,从实践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科建设。尤其在综合类高校中,要提升院系领导的领导力,充分联动其他大学科群体建设,促进教学空间的重塑,构建多样化教学空间。音乐专业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过学科群课程建设等方式展开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互联,提升教师教学空间的创设能力,为大学科建设提供音乐专业势能,打造渗透知识结构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学科。近年来,在“数学与音乐”“音乐与运动学”“音乐医学”等方向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研究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这些研究趋势的理论指导性,积极开展相关课程建设。打造大教学背景下整体共生、互相融通的教学空间,以动态开放的状态实现“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教学空间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建设,破除以往教学目标模糊、内容单一、方法陈旧、专业认知薄弱的困局,增强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之间的互动性,打造不同知识要素融合并联的良好教学生态。

此外,要发挥高校动能,积极参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共同建设,将教学空间拓展至更大场域。对于音乐专业而言,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民间文化的极强滋养。对此,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田野调查,形成高校社会一体化的教学空间,整合吸收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心理,提升学生对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梳理的理论归纳能力;建设高校共建基地,传承民间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发挥“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作用,在经历高校整合、创编之后,以具有时代风貌与民族情感内涵的文化形式、舞台实践反哺社会,形成以高校为原动力的大场域、持续性育人生态空间。

(三)扩大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就业优势

1.扭转学生就业理念

就音乐专业毕业生而言,直接音乐教育岗位和音乐表演舞台和庞大的就业人数不成正比,音乐专业的真实情况是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被迫选择完全不了解的行业,或在待业一段时间之后自主创业。造成这一局面的本质原因是学生就业理念不科学。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长期侧重专业学习,对其他行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接受情况都较为薄弱,导致音乐专业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很难拓宽视野,面向更广阔的就业环境。“五育”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基于人文内涵塑造的全面素质建设过程,通过多样、广域的教学能够实现其他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的有效联动,帮助学生认知更多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挥空间。改变学生对其他相关行业胆怯、陌生的认知局面,扭转学生就业理念,不局限于传统就业岗位。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大教学空间提供多学科的就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以往片面、狭窄的就业选择取向。

2.增强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五育”融合协同育人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全面素质能力与协同合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从课堂出发联合多专业、多资源、多方向的理论对学生人文情感能力、社会责任感、专业技术能力、理论总结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才辐射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学科专业特征出发,形成横、纵交织的育人模式是围绕学生个人专业特点,发展多样性教学模式、链接多方向学科相关文化、开拓多脉络学科视野的系统化教学过程,打造德育为先、专业过硬,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与专业使命感的综合型素质人才。以方法论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交流策略与工作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在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好地展现个人能力,借助协作创新经验形成真正有效的就业优势。

3.引导学生发挥音乐专业“五育”实践经验

“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创新策略强调在实践中促进各个专业育人理念的有效融合,在校期间的长效实践育人机制与社会服务实践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就业实践经验。弥补以往音乐专业学生局限于舞台,局限于毕业之际实习阶段短期、狭义实践活动的不足。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与民间文化、互联网技术、大人文学科等的协同学习成果。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直接发挥音乐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优势。通过在校时期的积累与整合,培养胜任音乐教育、音乐管理、音乐传播、音乐游戏等多门类的技能。

高校音乐专业“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策略的开展还需在能动发展的视域下进行长期反思与积累。鼓励学生自觉开展相关育人评价,通过评价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的实践活动,需要改变的观念与模式。借助新媒体手段搭建平等、高效的评价体系,从协同育人教学要素人手制定适合音乐专业高校学生的评价指标。长期执行协同育人策略,在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层层渗透落实协同育人、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以就业情况为前沿指标,实现高校与社会的紧密关联,改变象牙塔式的禁铜思维,在深度育人与全面育人同步提升的深度思考中提炼适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五育”融合教学内容,搭建开放自由、积极向上的大学科教学空间,灵活调整相关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
基于五育融合下的课例研究之“探究 2 ”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一次函数“四融合”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