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玲 彭丹 刘楠楠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研究生科研水平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学术竞争力、高校吸引力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已成为国内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有效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我国地方高校因其国内国际影响力不高、区域性强、专业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诸多学者分别从导师[2]、课程设置及讲授方式[3]、平台搭建[4]、创新奖励措施[5]等方面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赵彩霞等[6]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确定了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因素,即个人、导师和环境因素。另外,相关研究也表明,竞争水平和资源配置方式是研究生创新力的重要影响因素[7]。高校对有创新成果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明确规范奖励制度与政策,激发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高校科技创新,构建包含研究生、导师、同学及外部专家的学术网络,提高高校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导师与同学提供的支持帮助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具有主动性人格的人在工作中常常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物,相比于其他人更易表现出创新性。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8]。目前的创新策略较多考虑外部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内在科研驱动力的挖掘分析有所欠缺,且对比部属高校,针对地方高校的平台及学生的特点,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且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因素。
本文以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主线,综合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文献资源供给、学科平台提供、导师情况、政策引导和研究生个人原因五个方面考虑,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设计问卷,通过对地方高校和国内部属优秀高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运用统计学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逐步分析。论文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文献资源供给、学科平台提供、导师情况、政策引导和研究生个人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对研究生产生创新行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考虑到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建模基础和过程,本文选取计划行为理论为地方工科研究生创新因素调查设置的理论支撑。借助TPB 理论对行为分析的结构框架[9],建立基于TPB 理论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行为分析模型(图1),模型中五个变量的内涵包含几点内容:创新态度指研究生对于研究创新所持有的观点与偏好,由内生态度与外生态度构成;研究生创新意向的主观规范表现为,当创新意向产生后,个体知觉到由周围重要人物或机构构成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体现了个体感知到推动或妨碍实施创新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控制力两方面;研究生创新意愿,是指研究生乐于创新的动力和对创新渴望的强弱程度,以及进行对于采取创新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研究生创新行为体现在参加科研创新类竞赛或项目等方面。
图1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行为模型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分为三个步骤:问卷设计、预调查、正式调查。
问卷内容包含两部分:1)工科研究生个人属性信息,从就读院校类别、年级、性别三方面统计研究生人口学变量信息;2)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文献资源供给、学科平台提供、导师情况、政策引导和研究生个人原因五个方面考虑阻滞研究生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指标体系设置,问卷采用Likert 量表5级尺度评定,将指标的符合程度分为五个等级,1代表非常不符合,5 代表非常符合。
通过对120 名工科院校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并修改问卷中不合理及不通顺处,提高问卷的连贯性及读者友好性,剔除信效度检验不合格的选项,结合专家访谈意见,最终确定量表问卷中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以重庆、成都、哈尔滨等不同城市工科院校的在读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采用发布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获取有效问卷655 份。其中,来自地方高校的研究生问卷数量为542 份,来自中央部属高校研究生的问卷数量113 份;包含研一学生322 人,研二学生208 人,研三学生125 人;男性占58%,女性占42%。
问卷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971,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分别为:创新态度(0.845)、主观规范(0.914)、知觉行为控制(0.956)、创新意愿(0.909)、创新行为(0.894),满足检验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10]。对问卷进行KMO 和Bartlett检验,KMO 的值为0.967,且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 <0.01,说明各变量之间并非对立,存在共同因素,数据相关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10]。
针对所调查研究生的性别、年级和就读院校特征,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人口学变量在各维度间的差异性。由于性别和就读院校变量有两个分组,年级变量大于两个分组,所以性别和就读院校变量采用曼—惠特尼U 检验(Mann-Whitney U test)[11],年级变量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12]。通过观察渐进显著性(P值)得到人口学变量在不同维度上各指标对应的差异性情况。
通过非参数检验,得到性别、年级和就读院校在不同维度各个指标下的渐进显著性(P值),如表2 所示。
表2 差异性分析结果
由表2 可知,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知觉行为控制和创新意愿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表上五个维度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院校的研究生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创新意愿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由图2 可知,女生在PBC6、WI3 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值均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在科研创新的进程中比男生更注重接受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且更具韧性,不怕困难,会尽力解决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由图3 可知,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以下维度中的得分平均值均在3 与4 之间,表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对这些指标均表现出赞同态度。在各维度中,研一学生的得分平均值均高于高年级研究生,表明研一学生对有丰厚奖项和奖金支持的科研创新活动更感兴趣,期望依托学校提供的学科研究平台来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并在科学的教学制度和导师的培养下得到成长。
图3 年级间差异性分析
由图4 可知,中央部属高校的研究生在SN4 和PBC6 指标上的得分平均值低于地方高校研究生,在PBC8 和WI2 指标上的得分平均值高于地方高校研究生。表明与地方高校研究生相比,中央部属高校的研究生独立性更强,在学习过程中对导师的依赖性较低,研究过程中能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并产生实质性的创新行为和成果;中央部属高校在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也更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
图4 院校间差异性分析(地方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数据横向对比)
3.3.1 SEM 模型检验与修正
利用AMOS 软件,对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实施创新计划的行为要素进行了因果关系模型分析,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SEM 的参数估计,基于模型适配度评估[13]包括参数检验和拟合度检验的结果,对模型的指标结构进行了修正。选择卡方自由度比值(NC 值)、增值适配度指标(IFI)、比较适配度指标(CFI)、简约适配度指标(PCFI)、渐进残差均方与平方根的适配度指标(RMSEA),经校正后,对该模型的适配参数进行拟合和评估,其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模型适配参数
从表3 中可看出各拟合评价指标均达到最优适配标准,该模型与实测数据适配度良好。基于适配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水平,验证了要素之间路径关系的假设是否成立,SEM 标定的结果表明,路径系数都是正向数据,且显著性检验均达到0.05 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假设模型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假设关系是成立的,对修改后的适配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其结果如图5 所示。
图5 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模型中,潜变量间的标准化结构路径系数可以说明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作用大小(表4)。影响创新意愿产生的三个变量中,创新态度的影响最大,其影响因子为0.617,主观规范的影响因子为0.374,知觉行为控制对创新意愿几乎没有影响;影响创新行为产生的两个变量中,中介变量创新意愿的影响因子为0.732,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子为0.228。
表4 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
3.3.3 影响效应系数分析
通过每个潜变量与所含观测变量之间影响效应系数来评估相互间的影响程度,可观测得到各影响指标对潜变量的影响权重(表5)。
表5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影响效应系数
表5 的结果显示,各观测变量对其潜变量的影响效应系数为正且均在0.761 至0.911 之间。在创新态度指标中,IA2、IA3 对应的影响效应系数分别为0.781、0.842,表明学校加大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者的奖项和奖金支持会正向影响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态度,而研究生本身希望通过创新为国家做贡献的内在驱动力也将促进其创新;在主观规范指标中,题项SN1、SN2 对应的影响效应系数为0.911、0.909,表明导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性越强,被指导的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在知觉行为控制指标中,题项PBC1、PBC4、PBC9 的影响效应系数均在0.8 以上,说明图书馆平台实时更新文献资源,学校构建了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企业所需三位一体的校外实践平台,都将有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研究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学能力和学术视野也对其产生创新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创新意愿指标中,WI1、WI3 的影响效应系数均为0.875,表明多数研究生都愿意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并尽力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在创新行为指标中,IB2、IB3 的影响效应较高,说明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前沿学术讲座、课题组交流会与完成课题组科研项目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因为研究生主动创新驱动力和自身的努力程度,外因为学校的激励政策、科研平台的架构、导师队伍建设等。基于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在创新态度方面,研究生本身对科研创新类竞赛或项目感兴趣或学校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者给予丰厚的奖项和资金支持都会驱动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在主观规范方面,高学术水平且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导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设、硬件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培养模式革新等,都将有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针对以上几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如下。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平均水平一般,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学习不能局限于所学专业,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研究,强化并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展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知识的积累,在研究中实现结构化、体系化,强化跨学科学习等观念,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关注研究领域的权威成果,增进学术交流,推进科研创新的成果化。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培训是提高其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表现为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发明专利、参加课题项目,也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表征。研究生应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参加专业讲座、各类竞赛及课题项目,关注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发展科研兴趣,提高学术能力、养成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学术作风,推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科研创新活动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研究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科研创新活动的奖项与其奖金、评先评优、学位证获取等相关联,可吸引和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类竞赛。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增加研究经费投入,改革人才评价标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激发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其研究领域的专业性,高水平的研究生对学校也是一种宣传,能提高学校的吸引力,有利于学校构建更好的人才培养平台。
科研平台是研究生展现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舞台。完善校内实践平台,摒弃“传授、研讨”的本科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贯穿研究生教学的运用,注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的三元融合,强化研究生应用能力训练;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这有利于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是学生研究生阶段最主要的引导人,在研究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导师还应增强自己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并可采取组会的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注重对学生自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加大引导力度,给研究生以学术精神与学术创造力的全面指导、科研创新的引导与监督。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针对性地组建3 ~5 人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多维度地进行学术交流,形成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互补,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因来源于研究生自身的创新驱动力和自身的努力程度,外因来源于学校的奖励及激励政策、科研平台的架构、导师队伍的建设等。论文基于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态度方面,研究生本身对科研创新类竞赛或项目感兴趣或学校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者给予丰厚的奖项和资金支持都会驱动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在主观规范方面,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设,硬件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培养模式革新等,都将有助于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