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MR 表现及诊断价值

2024-03-14 10:00姜雪琴徐朱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2期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直径

姜雪琴,顾 伟,徐朱烽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299)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后循环的血管变异,临床上比较少见,主要累及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使其明显增粗、迂曲及移位,可对相邻颅神经及脑干形成压迫,并可形成微血栓,也可伴有动脉瘤形成,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VBD 与多种临床症状相关,并且表现多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基底动态延长扩张症的特征,但日常工作中有时对其认识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回顾分析36 例诊断为VBD 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总结VBD的MRI、MRA 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8 年1 月—2022 年4 月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经临床综合诊断为VBD 的36 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 平扫及MRA 检查,其中男17 例,女19 例,年龄45~89 岁,平均70.0 岁。参考李黎光等[1]根据临床症状分组标准:将20 例有脑梗死、出血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症状者划分为有症状组;将16 例有颅神经压迫症或发作性眩晕症状者划分为无症状组。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

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者;(2)患者均自愿接受MRI 及MRA 平扫检查;(3)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证;(2)临床资料不完整或图像质量较差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GE 1.5T(Singa HDe)和3.0T(Singa Pioneer)超导磁共振,使用头部相阵控线圈(8 通道),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扫描和MRA 扫描,常规扫描包括轴位T1WI(TR 2 050 ms,TE 20 ms)、轴位T2WIFLAIR(TR 8 000 ms,TE 123 ms)、轴位DWI(TR 3 390 ms,TE 80 ms),矢状位T2WI(TR 4 065 ms,TE 100 ms),MRA 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扫描(TR 19 ms,TE 3.4 ms,FOV:24 cm×24 cm)。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行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参考Ubogu 等[2]提出的MRA 诊断标准:(1)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任意部位的直径>4.5 mm 即为扩张;(2)基底动脉偏离起始部与分叉部垂直连线超过10 mm 或基底动脉长度超过29.5 mm 为基底动脉延长;(3)任何一支椎动脉偏离入颅处与基底动脉起始部垂直连线超过10 mm 或椎动脉颅内段长度超过23.5 mm 为椎动脉延长。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均可确诊。

分级标准:参考Smoker 等[3]提出的MRI 标准。高度评分以基底动脉与鞍背、鞍上池和第三脑室关系判断,分别为基底动脉低于鞍背及其以下为0 级,位于鞍上池内为1 级,位于第三脑室水平为2 级,高于第三脑室水平为3 级;位置评分以基底动脉横向偏移的位置分为4 级,分别为鞍背和斜坡正中(0 级)、旁正中(1 级)、边缘(2 级)及边缘以外或桥小脑角(3 级)。高度评分或者位置评分≥2 级,同时血管直径超过4.5 mm,即可诊断为VB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6 例VBD 患者中,无血管症状组16 例,包含颅神经压迫症状5 例,头痛、眩晕、耳鸣11 例;有血管症状组20 例,其中包含脑出血5 例,脑缺血卒中发作13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 例。

2.2 磁共振影像学特点

MRI 序列能够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延长,图像上呈流空低信号,部分显示高信号。3D-TOF-MRA 图能够完整显示迂曲扩张,原始图像结合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可清晰显示迂曲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椎基底动脉对脑干形成压迫者5 例,可使脑干局部变扁甚至凹陷。神经受压者4 例,3D-TOF-MRA 原始图像上,神经呈等信号,在脑脊液背景下显示清晰,当神经受压时,血管与神经之间脑脊液信号消失,受压神经走行稍迂曲或局部稍变细,其中面神经受累2 例,三叉神经受累2 例。本组伴有局部动脉瘤或瘤样扩张2 例,见图1。

2.3 两组患者MRA 比较

有症状组VA 直径为(3.81±0.55)mm,VA 长度为(48.55±7.05)mm,BA 直径为(5.55±0.62)mm,BA 长度为(44.48±6.07)mm;无症状组VA 直径为(3.38±0.46)mm,VA 长度为(48.15±6.63)mm,BA 直径为(5.05±0.44)mm,BA 长度为(39.63±8.02)mm。两组患者BA 直径、长度、高度、位置评分以及VA 直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 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VA、BA 直径与长度比较(± s,mm)

表2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BA 高度与位置评分情况比较单位:例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两侧椎动脉、汇合形成的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构成,主要为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叶后下部提供血液。基底动脉正常起点位于延髓脑桥沟中点,沿脑桥腹侧的基底沟上行,终止于脑桥与中脑交界处,最终延续为双侧大脑后动脉。

VBD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血管异常,发病率较低,约0.05%~18.00%,是由于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迂曲、扩张和延长,影响后循环的血供及对周围结构造成压迫,约60%可出现临床症状,主要与其血管迂曲、扩张的程度相关,1986由Smoker等[3]首先提出并命名[4-7]。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7∶19,平均年龄约70 岁,与孙逢春等[8]研究大致相符,但与陆敬民等[9]研究结论男性发病为主有所偏差,笔者分析可能与此次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VBD 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最常见的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颅神经压迫症状及脑积水等[10];本研究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13 例,为多发腔隙性梗死或大片状梗死。有研究认为可能血管的形态改变影响了血流动力学,使血流速度减低,并可形成血栓及微血栓,阻塞血管开口[11]。本研究中表现为脑出血5 例,2 例为脑干出血,1 例为丘脑出血,2 例为脑叶出血,推测可能与椎基底动脉过度扩张延长牵拉小动脉有关。表现为颅神经受压症状4 例,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可能是由于迂曲扩张的血管压迫周围的神经结构,有研究认为其中以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受压最为常见[12],Han 等[13]对1642 例面肌痉挛的研究中分析有0.7%的患者与VBD 相关。本组中2 例为三叉神经受累,2 例为面神经受累,与既往研究基本相符。另外VBD 可导致脑积水,但大部分并非梗阻性脑积水,而是正常压力脑积水[14-15],分析可能是延长迂曲的基底动脉影响第三脑室脑脊液的流出,但本研究中未发现相关病例。

本研究中根据MRI 平扫及MRA 图像观察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扩张延长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对脑干结构形成不同程度压迫,以桥脑最为明显,可以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严重者可使其移位,本组中所有患者脑桥均可见不同程度受压;(2)受压侧桥前池增宽;(3)部分延长的基底动脉向上可达鞍上池层面,导致鞍上池变形;(4)当血管压迫颅神经时,可表现为神经与血管之间的脑脊液间隙消失,本研究中4 例有颅神经症状者均表现如此;(5)MRA 后处理的MIP 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图像可直观显示迂曲走行的椎-基底动脉的整体形态及管腔改变、可以多方位观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直接测量基底动脉长度及偏移程度。

综上所述,VBD 的表现虽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普及,MRI结合3D-TOF-MRA 可正确识别及诊断VBD,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影像学证据,可以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猜你喜欢
椎动脉基底直径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各显神通测直径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