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2024-03-14 07:07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守边卓嘎巴桑

田祥玉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上生长、开花,无畏风吹雨打,不惧烈日暴雪,这是格桑花,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边境线上、“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荣誉获得者卓嘎的真实人生写照……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印度接壤。这里山高林密、沟深谷长,是重要的边境乡,也曾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2月初的玉麦,大雪还未融化,山上、林间依然被厚厚的雪覆盖。积雪堆在两侧,垒成一米多高的雪坝,干干净净的路面,被挤成了一条窄窄的沟渠。

卓嘎站在自家楼房的二楼上,抱着一岁的外孙,看见马路上有几个孩子在嬉戏打闹,她忍不住提醒:“天气这么冷,不要在马路上玩儿,回家吧,阿爸阿妈该着急了。”

大女儿巴桑卓嘎走出来,笑着对母亲说:“外出读书和务工的年轻人还没回家,游客也要等到春暖花开才会来玉麦,马路上不会有车的……”

她话音未落,不远处就缓缓驶来两辆小汽车,孩子们嬉笑着跑开,一边跑一边向卓嘎挥手。卓嘎笑了,她低头逗弄怀中的小外孙,柔声问:“孩子,你长大会去远方,还是留在我们美丽的家乡玉麦?”

刚一岁的孩子,哪里听得懂姥姥的话,不过他的妈妈巴桑卓嘎替他说出了答案:“宝贝,无论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这里,你都要记住姥姥常说的那句话呀……”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接过女儿的话,缓缓地说出了这8个字,没有谁比她更知道其中的深意……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守了”

“卓嘎,爱国守边精神的传承者,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在雪域高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誓言。”2021年6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来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中,接过了“七一勋章”。

一个叫玉麦的偏远乡村,自此进入亿万中国人的视野。玉麦在哪里?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卓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雪域边陲?

今年63岁的卓嘎,是土生土长的玉麦人。从出生开始,她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玉麦对她来说,是故乡,更是承诺和信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年后,玉麦乡成立。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行政区域面积3534.97平方公里,但一直都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因为位于中印边境冲突的最前线,平均海拔高达3650米,生活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便,一年中至少有200天都是雨雪天氣。

虽名为“玉麦”,但这里既不产玉米,也种不出麦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了安全起见,玉麦的村民在政府的号召下陆续搬离,到1964年时,只剩下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叫桑杰曲巴,他是玉麦乡第一任乡长,与妻子一起孕育了3个女儿。

每年大雪封山前,桑杰曲巴一家都会去县城采购粮食。在一次运粮回家的路上,暴风雪突然来袭,最小的女儿加卓玛再也没有醒来。祸不单行,后来,桑杰曲巴的妻子也因为暴雪夜突发急病,在赶往县城医院的途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有些村民因为在外生活不习惯搬回了玉麦,但过不了多久又离开。1983年时,玉麦乡只剩下3户人家。政府将他们全部搬迁到邻村曲松。那一年,卓嘎22岁,妹妹央宗20岁,她们特别开心,但一个冬天过后,父亲说:“我做梦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是那里的乡长,必须回去!”当年3月,玉麦的大雪刚刚融化,桑杰曲巴就带着女儿踏上了归程。

几个月的无人驻守后,玉麦再次迎来了一家人。乡政府就设在自己家中,但是姐妹俩还是一门心思想回曲松。父亲说:“不能走,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守了。”

一天,桑杰曲巴拿出两块布,一块红色,另一块是黄色。卓嘎以为父亲要给她们做新衣服,高兴极了。只见父亲将黄布剪成了“像花又不是花的图形”,然后将它们缝在了长方形红布上。“这是什么?”父亲神秘地笑着,说:“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很快,父亲就将“最宝贵的东西”绑在一根棍子上,挂在了家门前,告诉姐妹俩:黄色的是五角星,四小一大排列在红布上,就叫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在哪里飘扬,就说明哪里是中国的地方。”红旗猎猎,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是那么鲜艳、夺目,那一刻,卓嘎好像体会到了父亲要回来的意义。

第二天,桑杰曲巴带着两个女儿去放牧,他们爬上玉麦最高的山峰,把亲手缝制的这面红旗插在山顶之上。

“我们的根在玉麦,哪里都不去”

从那以后,卓嘎、央宗姐妹就跟随父亲,一家三口成为玉麦乡最坚定的守护者。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姐妹俩不想让他天天放牧、巡边。清晨四五点钟,姐妹俩穿上及膝牛皮长靴,把鞋口的带子扎得死死的,然后赶着牛群,翻山越岭,行走峡谷。她们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每一次到达的远方边境线上,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在这里,放牧就是巡边。玉麦乡向南,海拔的下降之快,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卓嘎和妹妹也得一次次试探后才能渐渐适应。这里有着幽深浓密的森林,即便天天来也容易迷路。每到夏天,玉麦到处蚊虫肆虐,被咬到奇痒难忍。她们清楚地知道哪里适合插上国旗,哪块石头适合刻上中国标记。

“当外国人看到这片土地,看到我们的脚印、看到牦牛吃草的痕迹,就会知道我们在这里,不敢轻举妄动。”桑杰曲巴一直在教导两个女儿,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她们必须继续他的使命,守住玉麦,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1988年,桑杰曲巴辞去乡长职务,26岁的长女卓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这副担子是如此沉重,但卓嘎没有片刻犹豫。1991年,因为记者的报道,玉麦第一次进入了大众视野。原来,在地图上不容易找到的这个边境小镇上,有一家人在接力守候,不离不弃。

卓嘎姐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后,信件如雪片一般飞到了玉麦,其中有不少是求爱信。很多人对无私无畏、心中有大爱的姐妹因敬生爱,想把她们带出玉麦,去过安稳又殷实的生活。卓嘎和妹妹异口同声:“我们的根在玉麦,哪里都不去。”

1996年7月,卓嘎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常年翻山越岭,她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从清晨走到日暮也从不喊累。走到哪里,卓嘎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在姐妹俩的坚守下,玉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92年,另外一户人家回到这里,和卓嘎一家一起守护玉麦;1999年,玉麦有了6户人家20多口人;2001年,从曲松通往玉麦的公路终于建成了。这年冬天,桑杰曲巴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姐妹俩很悲痛,央宗说,虽然悲痛,但是依然有力量,因为她在姐姐卓嘎身上,分明看到了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子。

党的十八大之后,玉麦乡的变化更加迅速。2016年,全乡人口增至9户32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央宗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她们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要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她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2018年3月,卓嘎、央宗姐妹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同年10月,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并授予她们“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直到35岁才结婚,丈夫是来自邻近曲林乡的藏族汉子。妹妹央宗27岁结婚,丈夫来自附近的扎日乡。

因为玉麦没有学校,卓嘎的3个女儿都去外面上学了,小学一二年级寄住在亲戚家,之后在学校寄宿。父亲一年去看几次,但卓嘎忙着放牧、守边,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学校看3个女儿。大女儿巴桑卓嘎说,整个小学期间,母亲只去学校看了她和妹妹们一次。

孤单又难过的巴桑卓嘎哭着说:“阿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跟你回家。”“必须上学!只有学习知识文化,你才能更好地建设、守护我们的祖国!”虽然母亲很少陪伴照顾,但3个女儿都成长得非常优秀,全都考上了大学。

孩子们去外地求学,卓嘎和央宗依然坚守在玉麦,她们牢记父亲的叮嘱,带着国旗,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道上。她们的意志依然坚定,但身影不再挺拔。这一切,卓嘎和央宗的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2017年,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毕业后毅然回到玉麦,成为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2019年,曾经下定决心一定要逃离玉麦、去更远更大的城市生活的巴桑卓嘎,也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追随表哥的脚步回到了玉麦,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2021年,卓嘎的小女儿巴拉,高中毕业后也回到了玉麦,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2021年6月29日,卓嘎被授予“七一勋章”,前往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当时,她的大女儿巴桑卓嘎和外甥索朗顿珠就坐在台下。“母亲上台领奖时走路的姿势,从总书记手中接过‘七一勋章时的骄傲表情,和总书记站在一起合影时看向我们的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巴桑卓嘎跟同学和朋友炫耀,说自己跟着阿妈去了人民大会堂。

大家激动地问,“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了吗?”巴桑卓嘎说:“看到了!总书记个子很高,特别亲切,就跟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我们要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祖国的守护者!”巴桑卓嘎说。索朗顿珠说:“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传承发扬好先辈的精神,玉麦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我的日常工作是向村民传达国家政策和务工信息,开导年轻人多去外面看看,欢迎大学生回家。”巴桑卓嘎说,当初她们姐妹3个上小学都在别的乡镇,遇到下雪,几十里的路要提前三四天出发。但现在的玉麦,幼儿园、小学一应俱全,学校就在家门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卓嘎的大女婿和小女婿都不是玉麦本地人。他们之所以来到玉麦,一开始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这里有他们最为敬佩的偶像。这个偏远、美丽,一直很安稳的边境小镇,是这一代年轻人心目中最好的世外桃源。

每年都有大学生回到玉麦,也有像卓嘎女婿这样的外乡人,因为想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守护祖国的边境线,从而把家安在了这里。每年10月、11月是玉麦风景最好的时节,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路上车来车往,村民在自家的民宿接待着游客,卓嘎欣慰又骄傲。

玉麦发展得越来越好,可惜父亲没有亲眼看到。每当想念父亲时,卓嘎就会坐在玉麦河边的石头上,听脚下河水潺潺地流,看远处葱郁的群山如水墨画一样徐徐展开:“阿爸,今天的玉麦如您所愿。”她也时常告诫子女,“日子好了,更要聽党话跟党走,守好玉麦的一草一木”。

随着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各种惠民稳边政策向玉麦乡倾斜,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卫生院、公园、游客中心、超市、酒店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但卓嘎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时常对子女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玉麦虽然是边境地区,但我们绝不能拖后腿。我们不仅要守边固边还要兴边富边,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边境就会越来越稳固,绝不能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

在她的号召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巡边队伍中。天气好的时候,卓嘎会拉着央宗去附近的边境线上走一走,看一看。

现在的玉麦乡下辖玉麦村、纽林塘村两个行政村,截至2024年2月初,玉麦乡共有67户人家近300人。和30年前相比,这个曾经只有一家三口驻守的地方,人口增加了近100倍!

“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这是6年前,卓嘎、央宗姐妹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毫无疑问,这段话早已刻在了卓嘎的灵魂深处。她的孩子们也已铭记于心,并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感谢西藏自治区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守边卓嘎巴桑
西藏爱国守边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重要意义
2010—2020年青稞应用技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野魂犬
我还能陪你一小会儿
野魂犬
论新时代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
当好守边人·布茹玛汗
最美格桑花(剧本)
五星红旗,在卓嘎心中升起
魏德友:半世纪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