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何卫亮,汪敏捷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精神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由躁狂、轻度躁狂及抑郁交替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状态和能量的波动,患病后患者会出现功能减弱、认知障碍及生活质量降低等现象[1-2]。自知力是指对自己疾病的认识、识别疾病症状和治疗需求的能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发作次数越多,尤其是躁狂发作,自知力恢复越差[3]。自知力损伤是精神疾病的临床主要症状,通过判断自知力完整程度可反映疾病发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自知力恢复,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恢复其正常生活状态[4-5]。本研究通过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患者自知力水平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管理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6];②能够正常沟通、交流;③可阅读并填写问卷。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躯体疾病者;②伴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由抗精神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或海洛因、大麻等物质所致的双相情感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资料收集
1.2.1 一般资料 自制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复发、使用抗抑郁药物、使用安眠药、病程、有无躯体疾病、有无工作、婚姻状态。
1.2.2 自知力水平 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ITAQ)[7]评估2组患者自知力水平。该问卷包括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的认识,4个维度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0~2分,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4、4、4、10分,总分为22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知力越好。ITAQ总分≥12分为自知力水平正常,<12分为自知力水平损伤。该问卷分半信度为0.903,效度为0.708。
1.2.3 抑郁症状 采用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self-report,QIDS-SR)[8]评估2组患者抑郁严重程度。该量表包含16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0~3分,总分为0~27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0。
1.2.4 自杀态度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9]评估2组患者自杀风险。该量表包含4个方面,共29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1~5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杀风险越低,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
1.2.5 心境障碍 采用心境障碍问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MDQ)[10]评估2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该问卷由有躁狂或轻躁狂症状的13个条目组成,患者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则不计分,总分为0~13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7分即可判定躁狂症状为阳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08。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通过量表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使用统一指导语,向每位患者详细介绍评估量表或问卷内容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填写,完成后现场回收。各问卷均发放82份,均成功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一般资料及量表得分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2例,其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18~59岁,平均(34.57±10.28)岁;病程1~25月,平均(9.52±5.63)月;一般资料详见表1。患者的ITAQ总分为(11.27±3.20)分,QIDS-SR总分为(7.66±4.52)分,QSA总分为(2.73±1.16)分,MDQ总分为(9.18±1.67)分;其中自知力水平损伤者30例(占36.6%)。
表1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不同资料患者的自知力水平,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有无复发、使用抗抑郁药物、使用安眠药、病程、躯体疾病、工作状态、婚姻状态、QIDS-SR评分与患者自知力水平无关(P>0.05),QSA评分、MDQ评分与患者自知力水平有关(P<0.05)。见表1。
2.3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自知力是否损伤(自知力正常=0,自知力损伤=1)作为因变量,自杀风险、心境障碍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SA评分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损伤的保护因素,MDQ评分是患者自知力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损伤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以反复发作的(轻度)躁狂和抑郁为特征,影响着全球约4 000万~5 000万人,且此病多发于成人早期,通常是一个慢性过程,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全球残疾的主要原因[11]。此病躁狂发作时,患者兴奋性升高、易激惹,或伴有活动和语量增多、思想飘逸、自夸自大、睡眠需求减少等情绪高涨的表现,更甚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缺失,或伴有自卑自罪、悲观失望、心情烦躁、倦怠懒言等情绪低落的表现,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行为[12]。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治疗,但治愈率较低,大部分患者仅能控制病情,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后期复发率较高,可达70%以上[13]。
自知力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病征的判断能力以及正确对待病态表现的态度[14],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ITAQ问卷是评价患者自知力水平的常用指标,其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自知力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36.6%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损伤,自杀风险、心境障碍是患者自知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状态紊乱而导致自知力受损,可能与元认知能力的缺陷,或可能代表元认知过程中有限的、特定领域的或短暂的功能障碍有关[15]。自知力水平受损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下降,患者服药、住院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难以控制,从而影响预后[16-17]。或许,通过监测QSA评分、MDQ评分,对判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QSA评分可判断个体对自杀的态度,其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自杀态度越薄弱,发生自杀行为的情况越少;MDQ评分可用于临床躁狂症状的判断,能够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研究发现,自知力正常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能够清楚认识自身疾病状态,并积极配合治疗,药物治疗依从性较高,且愿意接受规范治疗,利于控制病情发展,可避免因饱受疾病折磨而引起的自杀行为;而自知力不足的患者,其悲观、幻觉等精神症状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自杀倾向[16]。同时,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身体折磨及心理压力,会出现悲观、消极及厌世的念头,自知力损伤的患者往往无法控制自身行为,从而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另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不良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损害息息相关,而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临床症状及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自知力水平则随之降低[17]。
积极控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减少自杀行为发生,对自知力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针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建议临床可采取以下干预措施:①向患者和其家庭成员提供关于精神疾病的教育,包括疾病的性质、病程、可能的结果和治疗方法,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知力,使其认清自己的疾病状况;②进行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或者正念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病态思维,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③采用药物疗法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情绪、降低悲观的思维;④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确保他们能定期复查,并接受常规的心理评估;⑤通过各种社会资源,如社区营养计划、住房援助、职业指导等,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自杀风险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损伤的保护因素,心境障碍是患者自知力水平损伤的危险因素,早期评估两种评分对改善患者自知力干预措施的拟定具有一定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