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2024-03-13 02:57黄瑶瑶潘月微吴一梦
健康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甜食龋齿家属

黄瑶瑶,潘月微,吴一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儿童口腔科,浙江 温州 325000)

龋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主要是指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2]。小儿龋齿可出现局部危害,如造成患儿口腔内部环境恶化、新萌出的恒牙发生龋坏、釉质发育障碍[3],以及全身性危害,如引发颌面部或全身性生长发育障碍、引发其他组织的感染。相关研究[4-5]显示,细菌的附着、牙齿发育较差等均为导致3~6岁儿童发生龋齿的主要诱因。明确儿童发生龋齿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分析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儿童龋齿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2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400例3~6岁接受龋齿检查儿童的临床资料,小儿龋齿诊断标准符合《儿童口腔科诊疗指南与护理常规》[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检查无氟斑牙等其他口腔内部疾病者;所提供的临床资料均完整准确者;近期未接受过氟化物等防龋制剂治疗者。排除标准:患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疾病者;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患其他全身性的系统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资料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有龋齿家族遗传史、出生后4个月喂养方式、家庭经济月收入、刷牙开始年龄、刷牙方法、儿童看牙频率、刷牙频率、是否嗜好甜食、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间。

1.2.2 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设计问卷,问卷主要涉及4个方面:①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吃含糖食物可引发龋齿、牙龈出血是不正常的、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正确刷牙是预防的重要途径、窝沟封闭可降低龋齿发病率、乳牙龋坏需及时治疗、牙齿好坏与自身保护的关系很大);②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知晓情况(每天刷牙2次或以上、每次刷牙3 min或以上、3岁以前开始刷牙、有饭后漱口的习惯、睡前不喝奶或吃零食、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去医院做口腔检查);③家长希望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医疗机构发放的宣传资料、微信公众号关注并接收宣传信息、门诊宣教、社区宣传栏张贴健康教育常识、电视/广播宣传、电话咨询);④其他问题(儿童在学校是否进行过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在过去的一年里是否带儿童做过口腔检查或治疗、每天监督孩子刷牙并当场检查刷牙的效果)。认知率为回答正确的题目数/总题目数×100%,认知率≥80%为认知水平较高,<80%为较低。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79,重测效度为0.75。

1.3 资料收集与整理 问卷由经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向儿童家属发放,填写前对家属说明调查的目的及填写要求,相关人员指导家属填写后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n(%)]表示并行χ2检验,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患龋现状及发生龋齿的单因素分析 400例3~6岁接受龋齿检查的儿童一般资料见表1,其中患龋者281例(70.3%),健康者119例(2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龋齿家族遗传史、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家庭经济月收入、刷牙开始年龄、刷牙方法、看牙频率、刷牙频率及是否嗜好甜食的儿童间,发生龋齿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6岁儿童发生龋齿的单因素分析[n(%)]

2.2 3~6岁儿童发生龋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龋齿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6岁、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家庭经济收入<5 000元/月、刷牙开始年龄≥2岁、儿童看牙频率<1次/6个月、刷牙频率<2次/d、嗜好甜食为影响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3~6岁儿童发生龋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将上述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Logit(P)=-7.263+2.188×年龄5~6岁+2.100×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2.134×家庭经济收入<5 000元/月+2.088×刷牙开始年龄≥2岁+2.125×儿童看牙频率<1次/6个月+2.145×刷牙频率<2次/d+2.179×嗜好甜食。对3~6岁儿童患龋齿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评价,似然比卡方(Likelihood ratio chi-square)=115.631,df=7,P<0.001,即模型建立具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16.584,d=8,P<0.001,即回归方程的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回归模型构建有效。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Chi-Square=5.687,df=4,P=0.598。

3 讨论

牙齿上釉质、牙本质等的破损即为龋齿,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且其牙齿构成、生活、饮食习惯与成年人的不同,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导致病发,患儿可表现为牙痛、口腔异味、肿胀等典型症状,临床上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补牙处理,以避免龋齿加重,造成患儿口腔环境的紊乱,影响日常生活[7-8]。通过研究儿童发生龋齿的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患儿的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并予以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5~6岁、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家庭月收入<5 000元、刷牙开始年龄≥2岁、儿童看牙频率<1次/6个月、刷牙频率<2次/d、嗜好甜食,均为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患龋齿的风险逐渐升高,有研究显示[10],6岁时可达到趋势的最高峰。在先天发育的基础上,辅食的不断增加导致糖摄入量的明显增多,加之欠缺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导致相比3~4岁者,5~6岁儿童患龋齿的可能性更高。临床上需对于不同年龄段患儿进行针对性的防治[11];3~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期间较为特殊的时间阶段,此时儿童的大脑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信息接受能力,但其认知水平易受到周围人及环境的影响,进而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对儿童是否患龋齿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影响,认知水平较低的家属多易忽略口腔健康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随之影响儿童,欠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导致龋齿的发病率较高[12-13]。因口腔健康相关的知识多与日常生活习惯相关,较为简单便于理解,建议临床上通过集中的宣教并将所普及的口腔健康知识反馈给家属,加大对家属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社区内部可增加相关的宣传点,并发放手册,定期解答家属的疑问,提高其健康素养,转变传统思想,提高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给儿童正确的诱导方向,出现问题及时就诊,尽早处理,降低龋齿的发病率[14-15]。

另一方面,家庭收入同样可对儿童是否患龋齿产生影响。为儿童进行定期的口腔检查、治疗及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建议社区通过普查等方式了解患儿家庭的具体情况,定期给予免费的口腔检查,对于易患龋齿的儿童可适当缩短检查的间隔时间,并为其建立完整的口腔健康档案,选择合适的方法指导患儿及家属保持良好、正确的口腔行为习惯。刷牙开始年龄越晚,乳牙萌出越多,越容易发生龋齿,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儿病情加重,故家属需注意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牙刷及牙膏,辅助其做好口腔清洁,避免发生龋齿[16]。看牙频率<1次/6个月的儿童无法及时发现龋齿等口腔问题,另外刷牙频率较低者无法及时清除牙缝内的食物残渣、细菌等,进而易出现龋齿[17]。建议家属定期带儿童接受口腔检查(每3个月进行一次),了解儿童的口腔内部环境,发现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情况,便于临床医师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尽早治疗。另外,保持至少2次/d的刷牙频率,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内部环境清洁[18]。嗜好甜食者的牙齿表面易出现甜食沉积的现象,可导致口腔内龋菌大量生长繁殖,并形成产酸物质,破坏牙齿釉质表面并形成局部缺损[19]。家属需注意督促儿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含糖类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等类型的食物。

综上,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5~6岁、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家庭经济收入<5 000元/月、刷牙开始年龄≥2岁、看牙频率<1次/6个月、刷牙频率<2次/d、嗜好甜食,家属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儿童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患儿的发病风险。

猜你喜欢
甜食龋齿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巧吃甜食,嘴瘾与健康兼得
常吃甜食隐患多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当机立断
预防龋齿
爱吃甜食的火柴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