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2024-03-13 02:31黄忠群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病鸭雏鸭周龄

黄忠群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畜牧渔业发展中心,贵州 玉屏 554000)

肉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该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高达95%,死亡率约80%。

1 病原

导致DVH 的病原为DHV,研究表明DHV 可分为DHV-I、DHV-II 和DHV-III 三种血清型,其中DHV-I、DHV-III同属小RNA病毒科,而DHVII属星状病毒科。

病原学研究发现DHV-I型较为耐热,高温环境下(50 ℃)仍可保持活力不衰减,是致使肉鸭发生DVH的主要病原型别,也是威胁肉鸭养殖行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2 流行病学

2.1 鸭病毒性肝炎1 型(DHV-I 型)1945 年在美国纽约长岛鸭场首次发现DHV-I,随后加拿大、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继报道了DHV-I在本国的流行情况。

DHV-I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鸭,棕色大鼠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播该病。由DHV-I 引起的DVH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交替时本病发生概率增加。在自然条件下,DHV-I 型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主要引起1.5 月龄以内的肉鸭发病死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DHV-I感染的肉鸭发病率为95%,死亡率最高可达95%。通常肉鸭的死亡率与年龄呈反比,年龄越大的肉鸭死亡率越低,1周龄以内的肉鸭死亡率最高为95%,2 周龄次之,3周龄再次之,而1.5 月龄以上的肉鸭基本不会死亡。

2.2 鸭病毒性肝炎2 型(DHV-II 型)DHV-II首次于1965 年在英国诺福克港口中发现。该型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病例较少,通常为个例散发,暂未出现大规模暴发或流行。

DHV-II 型主要传染源也为病鸭,部分野禽、野鸟等可成为传播媒介。DHV-II 型的死亡率相对I型低,最高可达50%,死亡率随病鸭年龄增长而降低。

2.3 鸭病毒性肝炎3型(DHV-III型)继DHVI 型发现后24 年,1969 年在美国纽约长岛鸭场又发现了DHV-III型。

目前研究表明DHV-III 型的传染源为病鸭,肉鸭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低于30%,在我国尚未大规模流行。

3 发病原因

DVH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其中饲养管理水平低下是主要诱因。鸭舍简陋,无法有效满足肉鸭生长需要,舍内过于潮湿,滋生各种细菌及病毒时,可导致鸭群免疫力下降而患病。

养殖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粪尿不及时清理、消毒不到位时,也会导致病菌滋生及各类有害气体超标,而诱发DVH等相关疾病。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也是诱发DVH 的因素。维生素是肉鸭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必需的有机物。矿物质与维生素相似,也是肉鸭机体必需的营养素。当肉鸭长期无法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时,一些抵抗力、免疫力差的肉鸭便会发生疾病,进而传播疾病。

4 临床症状

由DHV-I 型引起的DVH 发病极快、传播极快。雏鸭感染后精神沉郁,两翅下垂,无法挺立,困倦、行动迟缓,行为明显异于其他肉鸭。

发病初期病鸭轻微厌食,部分鸭严重腹泻,长卧不起等。发病中后期,90%以上的病鸭会出现口渴和大量排泄尿酸盐的症状,其会出现神经症状,如腿部痉挛,全身抽搐等,进而在数小时内死亡。

死亡后的肉鸭喙端和爪尖有瘀血,呈紫红色。部分病鸭在感染后出现暴毙,见不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DHV-II与DHV-III型引起的DVH临床表现与DHV-I型相似。

5 诊断

DVH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病原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5.1 病原学诊断 对DVH的简易诊断方法主要是肉鸭接种试验、鸭胚或鸡胚接种试验等。

肉鸭病亡后,进行病毒分离,将肝脏等病料无菌处理后充分研磨,用灭菌缓冲液配制成20%~25%的组织悬液,在高速离心后,使用5%的三氯甲烷溶液处理上清液15 min 左右后,进行后续的雏鸭接种试验、鸭胚接种试验等病理学试验,进而对该病进行诊断。

5.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也是有效诊断DVH的方法。血清学诊断包括雏鸭保护试验、被动免疫试验、中和试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等。

5.2.1 雏鸭保护试验 是用已知的抗DVH 抗体或高免血清皮下注射于健康雏鸭,1 mL/只。雏鸭注射抗体24 h后,再注射病毒分离物,以毒攻毒,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雏鸭同时攻毒。经饲养观察,若7 d后实验组雏鸭有80%以上存活,而对照组雏鸭80%以上死亡,则可判定分离毒株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5.2.2 被动免疫试验 使用一定浓度的病毒分离物攻毒含有DHV 母源抗体的雏鸭,并以此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使用相同浓度的病毒分离物攻毒同日龄同数量的易感雏鸭。经饲养观察,若实验组雏鸭存活率达80%,而对照组雏鸭死亡率达80%,则可判定分离毒株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5.2.3 中和试验 使用已知的病毒或抗原检测病鸭体内中和抗体的存在及效价,称为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一种经济、实用、快速且靠谱的诊断方法,但试验耗时较长,实验步骤繁琐。

5.2.4 胶体金免疫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将含有DHV的溶液或悬液与胶体金充分接触,使两者完全反应,当样品中的病毒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试剂板中便会显出检测线与对照线,且能变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便可较清晰地判断病毒情况。胶体金试验成本较高,限制了该方法使用。

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诊断逐渐成为了检测该病毒的主流方法。该方法可利用病毒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快速检测样本中的核苷酸序列,进而进行对比判断。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较好地用于DHV 的精确判断。

6 综合防治

6.1 预防

6.1.1 环境安全 隔离和消毒是预防本病的两个有效措施。

基于5周龄以下雏鸭DHV易感的特点,需将雏鸭与成年鸭隔离饲养,且间距最好在1 km 以上,防止成年鸭将病毒传给雏鸭。

应定期清洗和严格消毒鸭舍、设备。为确保消毒安全,可选择高效广谱的消毒剂交替使用。消毒前将鸭舍打扫干净,以免影响消毒效果。定期带鸭消毒可使用0.1%浓度的新洁尔灭、15%浓度的百毒杀与0.2%浓度的过氧乙酸混匀后喷雾,建议每周带鸭消毒一次。

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场前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可使用2.5%的火碱溶液。非本鸭场的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运输活禽的车辆也禁止驶入生产区。倘若有疫情发生,要加大消毒频率,每2 d消毒一次。

6.1.2 加强饲养管理 为雏鸭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因雏鸭出生不久,各项机能尚不健全,免疫力较弱,故需加强环境控制,防止鸭舍过潮,滋生细菌,并注意保温,防止雏鸭发生应激,同时及时通风,将舍内各种有害气体排出。

其次,鸭群要严格全进全出。雏鸭进入新鸭舍前,使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进行熏蒸。饲养后控制雏鸭养殖密度,5周龄内雏鸭密度20~22羽/m2为佳。

最后,给雏鸭提供新鲜、营养的全价饲料,提高雏鸭的抵抗力。给雏鸭提供干净的饮水,可在饮水中添加营养物质,如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增强雏鸭的体质。

6.1.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各个养殖场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免疫程序。鸭群免疫接种可分为种鸭免疫接种与雏鸭免疫接种两类。

种鸭免疫一般是在开产前的一月龄注射弱毒疫苗,然后分别在注射后的第一周、第二周再次注射弱毒疫苗强化效果。疫苗的免疫期一般为半年左右,种鸭首次注射后半年应考虑第二次免疫。

雏鸭的免疫一般在出壳后2d 时皮下注射DVH弱毒疫苗,使雏鸭在1周龄时获得免疫力。

6.2 治疗

6.2.1 中草药治疗 方剂1:每100 只雏鸭可使用板蓝根2.5 g、甘草1 g、当归1 g、黄芪4 g、黄柏3 g、龙胆草3 g、钩藤1 g,药物用500 mL 温水搅拌均匀,小火慢煎30min左右,煎好的药液以1.5mL/只让雏鸭灌服,每天两次,连续服用5 d。

方剂2:每100 只雏鸭用栀子3 g、葛根粉2 g、大枣4 g、连翘2g、甘草1g、广木香2 g,加入约100 mL的水混匀后小火慢煎,每只雏鸭灌服1 mL药液,连续用药1周。

6.2.2 高免卵黄抗体治疗 发病早期可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康复鸭血清或高免血清对雏鸭进行治疗,使雏鸭获得被动免疫力而减少死亡率。

具体措施如下:将0.1 g左右的头孢噻呋钠粉末溶解在15 mL 0.9%的NaOH 溶液中制成悬液,随后将悬液与高免卵黄抗体(规格500 mL/瓶)充分混匀,给雏鸭肌肉注射,1 mL/只。若雏鸭患病较重,可于初次注射后的第3d 再次注射以加强免疫效果。注射后可在雏鸭饮水中加入多维鱼肝油与黄芪多糖进行辅助治疗,连续服用7 d。

猜你喜欢
病鸭雏鸭周龄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