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享凤
【摘要】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防范徇私舞弊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认为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形成规范的体系,改进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确保在管理环节中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改进对风险的控制机制,达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法治化建设不断加快,内部控制也成为越来越多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违法违纪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分析,论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执行的具体方案,认为事业单位通过形成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约束单位的工作流程,提高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有效管理,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规范、科学,形成完善的管理方案,提高单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环境,包括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以及优化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人员的工作机制。但是部分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管理体系不完善,无法通过制度约束各项工作流程,再加上工作体系建设不当,组织架构不够科学,不利于形成全员配合的管理机制。
第二,风险分析控制不当。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要针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不同类别的风险形成相应的识别及应对机制。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风险的识别及应对,风险管理还停留于亡羊补牢的阶段。
第三,管理活动存在一定的漏洞。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内部控制活动,要优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各项活动。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中,关键控制活动不完善,可能影响单位的运营。
第四,信息沟通不畅。部分事业单位未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和传递,沟通效率低下,导致单位管理产生问题而影响自身运营。同时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信息公开的要求,未针对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开,不利于主动接受社会工作的监督。
第五,内部监督不严谨。事业单位执行内部监督,要针对管理流程中可能发生缺陷的环节进行重点监督。但是部分事业单位未落实监督的要求,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未得到有效监控,很容易引发重大风险。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特点,形成规范的控制制度。通过制度落實各层级人员的工作要求,形成对各项工作的约束,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检查和控制更加规范,确保制度得到完善执行。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规范管理程序并对关键岗位形成严肃的约束机制,确保事业单位在执行各项工作流程中的事项都能够得到制度约束,避免发生风险问题[1]。
第二,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单位内部的全体人员都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掌握内部控制工作理念,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范围,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
第三,合理设置单位的组织体系。首先,要完善单位的组织架构。事业单位在设置组织架构时,要避免组织架构中的人员权限无法得到约束而产生的舞弊问题。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管理要求,形成规范的内部控制措施。例如,针对单位的日常活动事项,可以由单位的管理层执行审批,对于“三重一大”事项要执行集体决策。其次,优化岗位分工机制。事业单位在管理环节中,针对重要的岗位要落实岗位分工要求,在履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人员之间的监督以及制约要求,有效规避及控制风险。落实岗位分工,明确人员职责,将工作权限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以此提高人员工作效率,避免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积极性不足产生的问题。
(二)重视风险分析,控制风险
第一,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为确保事业单位风险得到有效分析和控制,单位要结合风险情况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风险评估小组应该由单位的负责人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对单位的各类风险进行全方位评价和监督,并根据上级的各项要求对单位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单位的风险得到规范管理。
第二,提高单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小组要定期向全体员工宣传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让人员认识到一旦发生风险,将严重影响单位的运行。同时,各层级人员要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及风险应对的具体方式,形成系统性的风险控制措施[2]。要让各层级人员在工作流程中掌握风险管理观念及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将风险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员工,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全方位梳理各环节风险点。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根据风险情况详细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为风险管理做好准备。在对各类风险点进行分析的环节,要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并明确风险的成因、风险的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建立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在执行风险管理环节中,要全方位分析各类风险情况,分析风险成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各类风险形成恰当的应对措施。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规范性,要针对各类风险召开讨论会等方式,对风险点进行讨论,判断各类风险成因以及具体的应对规划,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解决。
(三)完善管理活动,改进工作体系
第一,优化预算管理体系。首先,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时应与时俱进,采用零基预算为主的预算编制方法,充分考虑单位特点,确保预算尽可能准确细致。其次,强化对预算执行的控制。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执行环节中,要健全监控措施,针对预算事项进行分析,避免资金支出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严格控制支出流程。再次,针对预算落实考核要求。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之后,要通过因素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判断预算进度及差异,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差异,要落实考核要求,确保各类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动态处理,解决预算工作流程中的问题。
第二,强化收支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的收支业务相对复杂,在收支环节中很容易发生腐败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收支控制相关要求,在落实收支两条线控制的基础上,形成对相关事项的严肃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在开展收支中,对各类票据的购买、领用等环节要形成规范的监督机制。完善台账机制,准确记录票据相关情况,确保票据相关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管理,提高票据管理工作的规范性[3]。
第三,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要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职责,包括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报废等环节,都落实到位,形成对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其次,要准确核算固定资产。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详细登记明细账,并做好折旧管理,形成规范的管理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更加严肃。再次,强化固定资产的清查方案。要形成规范的管理方法,针对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逐一盘点,并针对盘点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要求,避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发生风险问题。
(四)优化信息沟通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确保各类信息得到及时沟通。事业单位在执行各项管理活动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让单位各类信息得到共享,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横向与纵向沟通的信息传递机制,让单位各项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单位的业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信息能无障碍沟通。同時,明确岗位责任制,打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强调各层级人员的全方位交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及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重视信息公开机制。为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机制,尤其是针对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使用,要形成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同时对单位的预决算状况、组织架构管理等相关信息要进行公开,让事业单位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单位管理工作各项流程能够得到有效管理。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要积极向社会公众进行回馈,确保管理流程更加规范。
(五)强化内部监督
为确保内部监督工作更加严谨,要创新内部监督机制,让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发现的问题要有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解决管理流程问题。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堵住管理流程中的漏洞。同时为确保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更加科学,要提高人员参与内部监督的素养,让所有人员积极学习各项内部控制的政策规定及工作流程要求。要不断提高内部监督意识,形成专业的监督理念,提高监督工作的规范性,确保单位管理中的各类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不仅要将内部控制形成制度文件,更要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流程中。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强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规范性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认为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单位实现稳健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倩.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路径分析[J].商业观察,2022(1):84-87.
[2]吴蔚.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8(5):40-45.
[3]孙杰英.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预警等研究[J].财富时代,2022(1):8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