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产业园区零碳改造

2024-03-13 08:29陈戟
支点 2024年3期
关键词:碳中和

陈戟

【摘要】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是产业转型升级最广泛的空间载体。作为文化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产业园该如何在双碳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园区绿色转型和循环发展?本文以碳中和理念重构文化产业园区的意义、方法和难点入手,阐述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难点。最后,提出了对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零碳文化产业园区 碳中和 重构新建

一、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意义

在碳中和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零碳文化产业园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零碳产业园区,是指为适应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碳中和需要,通过在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各个阶段系统性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等发展理念,推动边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能源、生态、建筑、交通、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零碳发展,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能源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区,远景为其搭建“新型电力系统”,园区绿电80%来自本地风电、光伏直供,另外20%来自电网交易。此举既维稳了园区的日常用电,又提升了当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实现了电价的竞争优势,使得零碳产业园区的电价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工商业标准电价,实现了园区的低成本、低风险、低排放的“三低用电”。有别于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美的楼宇科技西区智慧工业城等新建工业园区,大多由市中心老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租金价格、别具特色的建筑,快速吸引文创企业聚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高涨的房租,商业化的加剧,LOFT空间的高能耗,同质化竞争等,需要我们将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与对手的竞争转向为客户提供价值上来,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这为推广零碳文化产业园区提供了契机。零碳文化产业园区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碳排放为零。推广零碳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还可以为客户带来效率提升和优化节能收益,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效益,零碳文化产业园区还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如促进绿色环保文化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噪音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社会形象等。

二、零碳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方法

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改造方法,有五个要点。

一是摸清家底,从碳源和碳汇两个方面入手。碳源是指能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因素,如各种燃油、燃气、石蜡、煤炭、天然气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碳汇则是指能够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因素,如植物、海洋、土壤等从大气中吸收碳。碳源碳汇监测以园区整体为核算系统,对园区边界内包括园区公共及辅助设施,避免园区内企业核算边界交叠,通过地面小范围、遥感大范围、数字模型等监测方法和手段,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理清能源和资源的输入输出。

二是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智慧化管理。建立园区层级的“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对于园区内所有用能和排碳主体,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溯源,從而实现“能碳”的数字化记录。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利用数字化运维摸清碳家底,便可依据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碳排放的管理能力,进行碳资产管理和碳汇的开发,除用于自身碳抵消外,还可参与碳汇交易进行抵消中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数字化的能源管理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全面减少碳排放量,帮助企业平均减少20%的碳排放量,最高可减少50%的碳足迹,从而实现碳减排。

三是能源转型。以清洁化电气化为主要方向,大幅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例,是实现能源清洁化转型的关键。目前,我国太阳能技术相对成熟,产业链完整,通过分布式光伏,如在建筑屋顶和外墙安装光伏组件,搭建光伏车棚,提升园区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建设园区微型储能电站,低峰低价时储电高峰高价时供电。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参与绿电交易,以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作为更清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可以成为过渡期接替能源,在同等热值条件下,天然气的含碳量仅有原煤的60%。

四是低碳管理。园区建设应采用低碳基础设施,园区维修改造可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打造绿色建筑,安装小型固碳装置,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反哺文创生产。通过绿化项目,给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披上“生物藻类”皮肤来吸收二氧化碳。制定行业准入条件,按照准入标准实行低碳化招商,鼓励与绿色产业相关的项目及能耗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入驻园区,构建低碳、零碳的产业集群。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宣传讲座和实践活动,带动园区企业及其员工从自身入手,实现节能减排。推进园区绿色交通改革,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出差、绿色会议等落地实施,实施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等。

五是进入碳市场。碳市场是指通过企业间的交易、排放减少等方式实现碳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其中最典型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即企业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弥补其未实现的碳减排目标。园区可以通过与碳市场紧密结合,采购清洁能源,实施碳排放减少来达到碳中和的目标。通过标准认证和认可等方式获得额外的认可,提高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形象。通过与碳市场的关系,获得需求方的副产品销售,保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接受碳市场资金的投资,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升级,以便在未来效益的持续增长中获得贡献等。

三、零碳文化产业园区改造难点

文化产业园区零碳改造的最大难点,是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存量文化产业园零碳改造没有先例,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建设路径,改造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难点。

一是技术统筹不系统。园区零碳转型需兼备效率提升、成本节约、低碳绿色等多方面需求,但目前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无法充分协调多维需求。如局域范围内全部使用绿电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做到,但要同时实现“用电价格低”和“电力供给稳定可靠”,则需要有调节用电负荷的能力,平衡新能源发电与产业园用电负荷之间的能力,这需要硬件和软件来保证。硬件就是储能,但是只有储能还不行,如果发电、用电是理想化的,且不计算成本代价,那配上储能是能调度过来。但是还要实现“用电价格低”,比如园区内一个高耗能企业停产,一下子少了很多负荷,那储能再大也是浪费,所以就要连接电网,把多余的电力送上去卖掉。再比如,光伏因为气候连续阴天光照不够,那就得依靠电网送电。那么问题就来了,电网送来的电不是绿电,那就没办法做到“绿电”和“零碳”了。这就需要有绿电交易的制度设计,零碳产业园的绿电电源售电上网取得绿证或碳证,等需要购电时再用绿证去购买绿电,或者是用碳证对冲掉外购电所带的碳排放量。

二是系统管理不智能。零碳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对源、网、荷、储做统一管理与调度,就是“能源管理系统”和“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对于前者,我们知道是用电调度的,发展方向就是做到“智能”,更好地保证供电稳定可靠。“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是利用智能物联、区块链和大数据等高大上技术,实时计算核对、跟踪记录、统计分析碳排数据,还可以在重点能耗设备上进行功率追踪、节能调整、采取预防维护策略等,目前的系统管理手段还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智能调动。

三是商业模式不清晰。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但目前,低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政策标准有空白,相关利益方激励机制、成本分担、利益分配、风险分担存在不兼容、不平衡现象,零碳、负碳技术成本太高,零碳转型与持续发展难以平衡,以及零碳产业园标准不统一等,这些都制约着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零碳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一种优化经济和生态发展的模式,同时还能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零碳文化产业园区,需要政府引导,负责制定顶层战略,明确目标和需求,并统筹领导各阶段工作,时刻把握项目进度;帮助协调各级政府资源,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建立长效机制。能源企业负责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利用自身的能源专业知识,发挥能源调度能力,为零碳文化产业园区提供技术、数据等方面的支撑,以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能源服务企业则利用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平台优势,整合客户资源,从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全方位系统性融入零碳理念,同时提供金融投资、工程建设、运维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新能源相关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材料研发、工业设计、工艺生产、附加服务等方面降低零碳文化产业园区安装使用成本,提供便捷、高效、及时的售后服务、维修保养和技术支持等。园区建设方需要关注新能源技术发展方向,以及能源存储、转换和系统优化等方面动态,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当然,在转型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要求我们不断升级和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全面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碳中和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博弈“碳中和”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
把内蒙古打造成为国家低碳能源基地
公众愿意为碳排放付费吗?
哥本哈根有望成为首个“碳中和”首都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区低碳发展和建设研究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